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织机的投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包括液压缸,设于液压缸内的活塞,固定装配于活塞上的活塞杆,安装于活塞杆前端的投梭头,设置于油路块内的插装阀,以及与油路块连通的油路及两个蓄能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投梭速度低等问题。具有插装阀回油路程短,插装阀反应更快,用时短,投梭力和投梭速度显著提高等优点。投梭力和投梭速度显著提高等优点。投梭力和投梭速度显著提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织机的投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宽重型网毯类织机(幅宽6
‑
15米)采用的液压投梭引纬,液压投梭需具备四个功能,投梭(左侧快速移动),回退(右侧慢速移动),慢进(左侧慢速移动),缓冲(投梭头受到向右侧冲击力)。现有的液压投梭系统中插装阀选用规格较小,通径较小,影响液压油流量,投梭速度一般小于15m/s, 控制插装阀打开的高压油要流回油箱,因为距离长,流速慢,打开插装阀占用时间长,这样就制约了宽重型网毯类织机转速的提高和向更宽方向发展。
[0003]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文献中未检出与本申请相关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通过增设蓄能器并改变油路,使投梭力和投梭速度显著提高。
[0005]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06]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包括液压缸,设于液压缸内的活塞,固定装配于活塞上的活塞杆;液压缸外侧同轴间隔套装有支撑钢管并与其形成第六油腔,第六油腔通过支撑钢管上开设的第四油口与液压缸内活塞前端的前腔连通,活塞杆前端通过密封套、第一连接体延伸于液压缸外并与投梭头装配,缓冲芯轴位于第二连接体内且其前端与活塞外侧相邻并沿轴向间隔设置;
[0007]第一油路块装配于支撑钢管后端且其中设有第一插装阀以及第二插装阀,第二油路块固定装配位于第一油路块一侧,第三油路块固装于第二连接体侧面;
[0008]高压油管的出口接第一油路块中的高压油腔,高压油腔一端与第一蓄能器相通,高压油腔另一端通过插装阀与由第一油路块内的第三油腔相通,第三油腔与位于活塞后方液压缸内的后腔相通,第三电磁换向阀固装于第一油路块前面,高压油腔通过第三电磁换向阀压力油口与第一插装阀后部的第二油腔以及第二插装阀后部的第一油腔相通,第一油口通过第二低压油管与第三蓄能器及回油箱相通,第六油腔一路通过第一插装阀下方的第五油腔、第一插装阀以及第一油路块中的油路接第一电磁换向阀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第六油腔的另一路通过第一油路块中的油路接第一电磁换向阀;
[0009]第一电磁换向阀与第二电磁换向阀固装于第二油路块侧面,高压油腔与第一电磁换向阀及第二电磁换向阀压力油口相通,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油缸口通过第二油路块、第一油路块中的油路及第二油口连通第六油腔,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油缸口通过第二油路块、第一油路块中的油路及第三油口连通后腔,第一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和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经第一低压油管连通第二蓄能器;第三油路块内的油路一端通过第五油口连通缓冲芯轴后端的第四油腔;该油路的另一端经第二连接体、第二油路块中的管路接第二电磁换向阀油缸口。
[0010]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11]为便于液压缸及支撑钢管的装配以及相邻零部件的设置,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液压缸及支撑钢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液压缸座以及第二液压缸座中,第一油路块装配于第一液压缸座外侧,第二连接体装配于第一液压缸座后部,第三油腔开设于第一油路块及第一液压缸座内部,后腔设于由位于活塞后方的液压缸及第一液压缸座内部。
[0012]为便于密封套及第一连接体的设置,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密封套设置第二液压缸座内,第一连接体装配于第二液压缸座一侧。
[0013]优选的结构设计是,所述的第一插装阀导通时第六油腔通过第一低压油管、第二蓄能器接油箱。
[0014]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001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蓄能器是将压力液体的液压能转换为势能贮存起来,当系统需要时再由势能转化为液压能而做功的容器。因其属于现有技术,申请人在此对其结构不再赘述。术语“前端”、“后端”、“外侧”、“侧面”、“内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零部件的区别,而不能理解为暗示重要性。
[0016]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17]本技术在液压投梭系统中增加两个蓄能器,一是通过插装阀回油路程短,二是使插装阀反应更快,用时缩短,经申请人试验,投梭时梭子飞行速度达到25米/秒,由于投梭力和投梭速度显著提高,使梭子飞行明显加大,使织机在提高幅宽的要求中能够得以实现,使宽重型网毯类织机幅宽达到20 米以上,并使宽重型网毯类织机转速超过26转/分钟。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附图有: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液压控制结构原理图。
[0022]图4是图3的B
‑
B向视图。
[0023]图5是图3的D
‑
D向视图。
[0024]图6是图4的C
‑
C向视图。
[0025]图7是第一电磁换向阀及第二电磁换向阀布置及油口分布示意图。
[0026]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7]1、第一液压缸座;2、活塞;3、液压缸;4、支撑钢管;5、第二液压缸座;6、密封套;7、第一连接体;8、活塞杆;9、投梭头;10、第一蓄能器;11、第一油路块;12、第一插装阀;13、第二插装阀;14、第二油路块;15、第一电磁换向阀;16、第二电磁换向阀;17、第三油路块;18、第二连接体; 19、缓冲芯轴;20、第二蓄能器;21、第三蓄能器;22、第一低压油管;23、高压油管;24、第二低压油管;25、第三电磁换向阀;26、高压油腔;27、第一油腔;28、第二油腔;29、
第三油腔;30、第四油腔;31、第五油腔; 32、第六油腔;33、第一油口;34、第二油口;35、第三油口;36、第四油口;37、第五油口;38、后腔;39、前腔;A、第一油缸口;B、第二油缸口; P、压力油口;T、回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说明书做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畴。
[0029]实施例
[0030]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如图所示,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包括液压缸3,设于液压缸3内的活塞2,固定装配于活塞2上的活塞杆8;液压缸3外侧同轴间隔套装有支撑钢管4并与其形成第六油腔32,第六油腔32通过支撑钢管4 上开设的第四油口36与液压缸3内活塞2前端的前腔39连通,活塞杆8前端通过密封套6、第一连接体7延伸于液压缸3外并与投梭头9装配,缓冲芯轴19位于第二连接体18内且其前端与活塞2外侧相邻并沿轴向间隔设置;
[0031]第一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的液压投梭系统,包括液压缸(3),设于液压缸(3)内的活塞(2),固定装配于活塞(2)上的活塞杆(8);其特征在于液压缸(3)外侧同轴间隔套装有支撑钢管(4)并与其形成第六油腔(32),第六油腔(32)通过支撑钢管(4)上开设的第四油口(36)与液压缸(3)内活塞(2)前端的前腔(39)连通,活塞杆(8)前端通过密封套(6)、第一连接体(7)延伸于液压缸(3)外并与投梭头(9)装配,缓冲芯轴(19)位于第二连接体(18)内且其前端与活塞(2)外侧相邻并沿轴向间隔设置;第一油路块(11)装配于支撑钢管(4)后端且其中设有第一插装阀(12)以及第二插装阀(13),第二油路块(14)固定装配位于第一油路块(11)一侧,第三油路块(17)固装于第二连接体(18)侧面;高压油管(23)的出口接第一油路块(11)中的高压油腔(26),高压油腔(26)一端与第一蓄能器(10)相通,高压油腔(26)另一端通过插装阀(13)与由第一油路块(11)内的第三油腔(29)相通,第三油腔(29)与位于活塞(2)后方液压缸(3)内的后腔(38)相通,第三电磁换向阀(25)固装于第一油路块(11)前面,高压油腔(26)通过第三电磁换向阀(25)压力油口(P)与第一插装阀(12)后部的第二油腔(28)以及第二插装阀(13)后部的第一油腔(27)相通,第一油口(33)通过第二低压油管(24)与第三蓄能器(21)及回油箱相通,第六油腔(32)一路通过第一插装阀(12)下方的第五油腔(31)、第一插装阀(12)以及第一油路块(11)中的油路接第一电磁换向阀(15)和第二电磁换向阀(16),第六油腔(32)的另一路通过第一油路块(11)中的油路接第一电磁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迎新,刘强,李平海,易唯,宋玉霞,翟翠敏,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