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577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底板,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墙相连,两个侧墙与两个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中岛位于框形结构内,中岛与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对板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第一金具包括压脚和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保护结构包括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顶面的顶保护部、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端面的端保护部以及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侧面的两个侧保护部,压脚嵌入底板内且压脚的一端连接侧保护部的底部,压脚的另一端伸入侧墙的下方。本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结构稳定,经久耐用。经久耐用。经久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板对板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而为了保护中岛的端头不受损以延长母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及电性能,现有技术中,所述母座的端部一般会设置母端金具,但现有的母端金具用于保护中岛的端头的保护结构一般弯折成型,且该保护结构与中岛通常是注塑连接的,然而该保护结构与中岛之间的连接力难以保障,偶尔会出现保护结构脱离中岛的情况,也就是说,现有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还需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所述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对板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所述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所述第一金具包括压脚和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顶面的顶保护部、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端面的端保护部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侧面的两个侧保护部,所述压脚嵌入所述底板内且所述压脚的一端连接所述侧保护部的底部,所述压脚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侧墙的下方。
[0005]进一步的,所述端保护部连接所述顶保护部,所述顶保护部连接所述侧保护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端保护部连接所述侧保护部,至少有一个所述侧保护部连接所述顶保护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顶保护部分别连接所述侧保护部及所述端保护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端保护部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侧保护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结构呈罩体状,所述端保护部、顶保护部及侧保护部三者中任意两者的连接处均无空隙。
[0010]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结构为拉伸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端保护部上设有引导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具还包括嵌入所述底板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连接所述压
脚和/或所述保护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母端金具还包括第二金具,所述第二金具固定在所述框形结构上,所述第二金具包括第一保护臂、第二保护臂、第三保护臂和弹性悬臂,所述第一保护臂位于所述端墙远离所述底板的面上,所述第一保护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保护臂,所述第二保护臂位于所述侧墙远离所述底板的面上,所述第三保护臂位于所述侧墙的外侧,所述第三保护臂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保护臂的外侧边,所述第三保护臂靠近所述端墙的外侧面的侧边连接所述弹性悬臂,所述框形结构上设有避位槽,所述避位槽包括连通所述端墙的外侧面与所述容纳腔的第一槽,所述弹性悬臂包括依次相连的外悬臂、弯折臂和内悬臂,所述外悬臂远离所述弯折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保护臂,所述内悬臂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槽伸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悬臂上设有突出部;当沿上下方向从上方观察所述第二金具时,所述内悬臂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二保护臂覆盖,并且所述突出部至少部分地、可见地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连接侧保护部的压脚伸入侧墙的下方,使得第一金具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能够更稳定的固定在中岛上,有效地避免第一金具尤其是第一金具的保护结构脱离母座,大大提高了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细节A的放大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的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一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中的母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中的第二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种结构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种结构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中的母端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3]标号说明:
[0024]1、母座;11、底板;12、中岛;13、侧墙;14、端墙;15、避位槽;151、第一槽;152、第二槽;153、第三槽;
[0025]2、第一金具;21、压脚;22、顶保护部;23、端保护部;231、引导面;24、侧保护部;25、嵌入部;
[0026]3、第二金具;31、第一保护臂;32、第二保护臂;33、第三保护臂;34、弹性悬臂;341、外悬臂;342、弯折臂;343、内悬臂;344、突出部;35、连料块;
[0027]4、连料桥。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
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9]请参照图1至图8,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1,所述母座1包括底板11、中岛12、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13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14,所述中岛12、侧墙13及端墙14分别连接所述底板11,所述侧墙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14相连,两个所述侧墙13与两个所述端墙14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12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12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对板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所述母座1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2,所述第一金具2包括压脚21和用于保护所述中岛12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12的端头的顶面的顶保护部22、用于保护所述中岛12的端头的端面的端保护部23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12的端头的侧面的两个侧保护部24,所述压脚21嵌入所述底板11内且所述压脚21的一端连接所述侧保护部24的底部,所述压脚21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侧墙13的下方。
[0030]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连接侧保护部24的压脚21伸入侧墙13的下方,使得第一金具2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12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能够更稳定的固定在中岛12上,有效地避免第一金具2尤其是第一金具2的保护结构脱离母座1,大大提高了板对板母座1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
[0031]进一步的,所述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包括母座,所述母座包括底板、中岛、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墙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墙,所述中岛、侧墙及端墙分别连接所述底板,所述侧墙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墙相连,两个所述侧墙与两个所述端墙四者围成一框形结构,所述中岛位于所述框形结构内,所述中岛与所述框形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板对板公端连接器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容纳腔,所述母座的端部设有母端金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金具包括第一金具,所述第一金具包括压脚和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一体式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包括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顶面的顶保护部、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端面的端保护部以及用于保护所述中岛的端头的侧面的两个侧保护部,所述压脚嵌入所述底板内且所述压脚的一端连接所述侧保护部的底部,所述压脚的另一端伸入所述侧墙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保护部连接所述顶保护部,所述顶保护部连接所述侧保护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保护部连接所述侧保护部,至少有一个所述侧保护部连接所述顶保护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保护部分别连接所述侧保护部及所述端保护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保护部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侧保护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母端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明琪周欢张驰
申请(专利权)人: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