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5659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所得终产物包括核壳两层结构,核纳米粒子是利用高温共沉淀法以NaYF4为基质,掺杂Nd和Gd离子制成,壳层结构是利用外延生长法,在核纳米粒子表面包覆NaGdF4并掺杂Nd、Yb、Tm、Er粒子后得到;通过在核、壳掺杂不同敏化离子并严格调控各元素的掺杂比例后,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和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通过改变激发强度可实现单一粒子的多色发光,形成从绿色到青色再到白色的多色光转换,按照发光趋势,还有望形成红光发射;这一材料特性将使得该类材料在多层加密防伪、发光器件、生物成像、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均得到更好应用。均得到更好应用。均得到更好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发光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发光防伪源于发光材料在各种外界刺激(如激发光、化学试剂、热、机械力等)的作用下,发光行为(发光强度、颜色和发光寿命)容易发生变化的特性,在货币、艺术品和产品品牌防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今市场上的伪造假冒手段不断翻新,单纯的荧光防伪标签已经难以达到很好的防伪效果。
[0003]到目前为止,Ln
3+
掺杂的氟化物纳米粒子(如NaREF4,RE=稀土)由于其声子能量低、化学稳定性好、易于合成而成为支持光子上转换的理想候选材料。稀土是从18世纪末开始被陆续发现的,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ШВ族元素,包括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21的钪(Sc)、原子序数为39的钇(Y)和原子序数为57~71的镧系15个元素,电子构型为[Xe]4f
n
‑15d0‑16s2(n=1

15)。
[0004]稀土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4f电子被外部5s和5p电子所屏蔽,实现电子从4f到4f或4f到5d的跃迁过程几乎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UCNPs具有丰富的能级和出色的光谱特性,这些纳米粒子可以将两个或多个较低能量的光子上转换成一个高能光子,镧系元素是应用最广泛的稀土元素之一,除Ce
4+
、Tb
4+
、Yb<br/>2+
外,三价镧系离子是镧系化合物中最常见、最稳定的氧化态。掺镧上转换纳米粒子能够将近红外激发转化为可见光和紫外光发射。这类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其在荧光显微镜、深部组织生物成像、纳米医学、光遗传学、安全标记和体积显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005]然而现有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又大多具有发射效率低,发射方式单一,单层防伪,发光单一等缺陷。为了进一步提升防伪性能,中国专利CN 111892930 A公开一种具有三基色荧光开关特性的加密材料及其应用,正交三基色发光的纳米晶是基于镧系离子掺杂NaYF4基质构成的一核五壳层结构,该纳米晶在三个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相互独立的三基色上转换发光,修饰的δ

MnO2纳米薄片可以作为荧光猝灭剂来猝灭纳米晶的三基色发光;这一材料的提出改进了现有UCNPs单一发光的缺陷,但是其必须是在不同波长的光源激发下才能实现颜色的改变,发射方式依旧较为单一,另外需结合纳米薄片的使用才能实现多层防伪效果,制备过程较为繁琐,因此,仍需要不断探索先进的发光防伪策略,进一步解决多层加密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该纳米粒子具有核壳结构,有效解决了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发射效率低的问题,核层和壳层上的不同敏化离子赋予产物不同激发条件下的多色发光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多层加
密的难题,为防伪应用增加了新的策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包括核壳两层结构,核纳米粒子是利用高温共沉淀法以NaYF4为基质,掺杂Nd和Gd离子制成的,壳层结构是利用外延生长法,在核纳米粒子表面包覆NaGdF4壳层并掺杂Nd、Yb、Tm和Er粒子后得到;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和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通过改变激发强度可实现单一粒子的多色发光。
[0008]进一步地,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和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在1

2W的低激发强度下呈现绿色发光,随着功率的提高,发光颜色实现从绿色到青色再到白色的多色转变。
[0009]上述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0010](1)核纳米粒子的合成:将YCl3、GdCl3和NdCl3加入到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油酸和1

十八烯后在150℃下加热搅拌至澄清,降至50℃,加入含有NH4F和NaOH的10mL甲醇溶液,搅拌,升温至120℃,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得到沉淀的纳米粒子,将其分散在10mL环己烷中;
[0011](2)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将GdCl3、NdCl3、YbCl3、TmCl3和ErCl3加入到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

十八烯和油酸后在120℃下加热搅拌至澄清,温度降至50℃后加入步骤(1)制备的5mL核纳米粒子环己烷分散液,加入含有NH4F和NaOH的5mL甲醇溶液,搅拌,升温至120℃,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得到沉淀的核壳纳米粒子,将其分散在环己烷中。
[0012]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YCl3、GdCl3和NdCl3的投入总量为1mmol,物质的量比为25~75:15:10~60。
[0013]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GdCl3、NdCl3、YbCl3、TmCl3和ErCl3的投入总量为0.5mmol,物质的量比为54.45~74.35:0.1~20:25:0.5:0.05。
[0014]进一步地,步骤(2)中获得的核壳纳米粒子的粒径为25

35nm。
[0015]进一步地,投料占比分别为核纳米粒子中Nd离子占比10

60mmol%,壳层中Nd离子占比0.1

10mmol%。
[0016]进一步地,步骤(1)中油酸和1

十八烯的摩尔比为19:46.9;步骤(2)中添加的油酸和1

十八烯的摩尔比为12.7:18.7。
[0017]进一步地,步骤(1)和(2)中在惰性气体条件下进行加热反应的温度为260

320℃,反应时间为60

90min。
[0018]进一步地,步骤(1)和(2)中NH4F和NaOH的甲醇溶液中,NH4F和NaOH摩尔比均为3.5~4.5:2~3。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0]1.本申请制备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在核层和壳层掺杂不同敏化离子并严格调控各元素的掺杂比例后,使得产物在经过980nm或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单一光源激发后可以通过调节发光强度来调节发光颜色,实现材料从绿色到青色再到白色的多色发射调控,发射方式更加灵活,按照发光趋势,还有望形成红光发射,这一材料特性将使得该类材料在多层加密防伪、发光器件、生物成像、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均能得到更好的应
用,有助于拓宽该类材料的市场应用前景;
[0021]2.本申请制备的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材料形貌规则、粒径均一、边缘清晰、比表面高、分散性好、发光强度高、窄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包括核壳两层结构,核纳米粒子是利用高温共沉淀法以NaYF4为基质,掺杂Nd和Gd离子制成的,壳层结构是利用外延生长法,在核纳米粒子表面包覆NaGdF4壳层并掺杂Nd、Yb、Tm和Er粒子后得到;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和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通过改变激发强度可实现单一粒子的多色发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该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980nm和808nm波长的近红外光激发下,在1

2W的低激发强度下呈现绿色发光,随着功率的提高,发光颜色实现从绿色到青色再到白色的多色转变。3.如权利要求1

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激发多色发光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1)核纳米粒子的合成:将YCl3、GdCl3和NdCl3加入到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油酸和1

十八烯后在150℃下加热搅拌至澄清,降至50℃,加入含有NH4F和NaOH的10mL甲醇溶液,搅拌,升温至120℃,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得到沉淀的纳米粒子,将其分散在10mL环己烷中;(2)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将GdCl3、NdCl3、YbCl3、TmCl3和ErCl3加入到1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

十八烯和油酸后在120℃下加热搅拌至澄清,温度降至50℃后加入步骤(1)制备的5mL核纳米粒子环己烷分散液,加入含有NH4F和NaOH的5mL甲醇溶液,搅拌,升温至120℃,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得到沉淀的核壳纳米粒子,将其分散在环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赦张宁郭罗魏显霁赵强刘淑娟黄维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