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555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具有上述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取像装置,满足上述条件,有利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在配置大光圈所产生的像差,更均匀配置靠近成像面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敏感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具有上述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取像装置。开具有上述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取像装置。开具有上述摄像光学透镜组的取像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0001]本申请为再次分案申请的再次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8月21日;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10413374.6(分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710960314.X;分案申请的申请日为:2017年10月11日;再次分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10749605.3;再次分案申请的申请日为:2019年08月14日);原申请的专利技术名称为:摄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0004]由于近年来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穿戴型装置(Wearable Device)等高规格的电子产品为满足高成像品质,搭配有大光圈、大感光元件的取像装置的需求于是便随着提升,使得取像装置中构成的镜片数也跟着增加,造成镜头小型化的困难,且大光圈亦可能会产生像差。因此,如何使光学系统在配置多枚镜片、大光圈且大感光元件的情况下可同时维持成像品质及其小型化,实为目前业界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摄像光学透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七片,其中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当满足上述条件,有利于修正摄像光学透镜组在大光圈的配置下时所产生的像差,更可让摄像光学透镜组靠近成像面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均匀,有效降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敏感度。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光学透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七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各具有折射率,这些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这些折射率中的最小值为
N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7]TL/ImgH<3.0;
[0008]1.64≤Nmax<1.70;以及
[0009]1.50<Nmin<1.60。
[0010]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像光学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成像面上。
[0011]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利于小型化,避免镜头体积过大,使取像用光学镜组更适合应用于电子装置。
[0012]当Nmax及Nmin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避免折射率过小,有助于修正像差,同时也可避免因折射率过大造成透镜的色散系数过低。
[001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4]图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15]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16]图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17]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18]图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19]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0]图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1]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2]图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3]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4]图1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5]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6]图1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7]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8]图15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9]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30]图17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31]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32]图19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33]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34]图21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35]图22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36]图23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37]其中,附图标记
[0038]取像装置︰10
[0039]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004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0041]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0042]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
[0043]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
[0044]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
[0045]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
[0046]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与一第七透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该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该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该摄像光学透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七片,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摄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各具有一折射率,该些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该些折射率中的最小值为Nmin,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3.0;1.64≤Nmax<1.70;以及1.50<Nmin<1.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其满足下列条件:0.25<f/f12<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