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005260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碳构型为(1S,5R,10S,11R),且其C13上的基团为甲氧基或丙酮基的12,8内酯型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MC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及其在抑制癌细胞药物方面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各种抗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天然倍半萜内酯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新颖性以及功能的独特性,一直是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倍半萜类化合物,无论从数目还是从结构骨架的类型上看,都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支,广泛分布于菊科等各属植物中。
[0003]Cechinel FilhoV等从W.paludosa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paludolactone。此外,文献报道从W.prostrate[19,20]、W.grandiflora[21]等植物也分离得到系列桉烷倍半萜及其甙类。广东药学院张德志教授研究团队从三裂蟛蜞菊中也分离得到了一系列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和对映贝壳衫烷型二萜酸类化合物。此外,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顺林、郝小江研究员研究团队从三裂蟛蜞菊植物全株中也分离得到10个桉烷型倍半萜内酯,其中5个为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药理活性测试发现,所有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烟草花病毒活性,且化合物Wedelolide C和1β,9α

diacetoxy



hydroxy



methacryl

oxyprostatolide具有显著的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性抗病毒活性。
[0004]课题组前期对采自海南海口市的南美蟛蜞菊进行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rilobolide
‑6‑
O

isobutyrate B(TBB),并采用X

ray单晶衍射实验确定了TBB的绝对构型。本专利技术在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该植物中的活性化合物—倍半萜内酯TBB进行简单的改造和修饰,获取不同程度的脱除酯基裸露出羟基的水解产物,提高其成药性,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人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以期发现疗效显著、靶点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以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及其用途,该类衍生物为化合物1b

7b。同时研究了这6个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7个化合物表现出与母体分子相当或更好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可用于临床上制备抗肿瘤的药物。
[0006]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所述衍生物是碳构型为(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
[000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碳构型为(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
衍生物是12,8内酯型,所述12,8内酯型结构为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接到所述(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C13上的基团为甲氧基或丙酮基。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衍生物包括(1S,4S,5R,10S,11R)
‑1‑
乙酰氧基
‑4‑
羟基
‑‑
13

丙酮基

6,8

二烯卤地菊内酯(3b)、(1S,5R,6S,7S,8S,9R,10S,11R)

1,6,9

羟基

13

甲氧基
‑3‑
烯烃卤地菊内酯(7b)和通式Ⅰ代表的化合物(1b

2b,4b

6b),所述通式Ⅰ为:
[0010]其中:R1为乙酰氧基或羟基,R2为乙酰氧基或羟基,R3为异丁酰氧基或羟基,R4为甲氧基或丙酮基;所述衍生物的结构式为:
[0011][0012]一种上述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将所述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其他物质的作用下脱除酯基裸露出羟基后,制成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脱除酯基裸露出羟基是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发生水解或加成反应。
[0014]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氢化钙及甲醇的作用下,发生
加成反应,制得(1S,4S,5R,6S,7S,8S,9R,10S,11R)

1,9

二乙酰氧基
‑4‑
羟基
‑6‑
异丁酰氧基

13

甲氧基卤地菊内酯(1b)。
[0015]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氢氧化钾和丙酮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制得化合物(1S,4S,5R,6S,7S,8S,9R,10S,11R)

1,9

二乙酰氧基
‑4‑
羟基
‑6‑
异丁酰氧基

13

丙酮基卤地菊内酯(2b)和化合物(1S,4S,5R,10S,11R)
‑1‑
乙酰氧基
‑4‑
羟基
‑‑
13

丙酮基

6,8

二烯卤地菊内酯(3b)。
[0016]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将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氢氧化钾和甲醇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制得化合物(1S,4S,5R,6S,7S,8S,9R,10S,11R)

1,4,9

羟基
‑6‑
异丁酰氧基

13

甲氧基卤地菊内酯(4b)、化合物(1S,4S,5R,6S,7S,8S,9R,10S,11R)

1,9

二乙酰氧基

4,6

羟基

13

甲氧基卤地菊内酯(5b)、化合物(1S,4S,5R,6S,7S,8S,9R,10S,11R)

1,4,6,9

羟基

13

甲氧基卤地菊内酯(6b)和化合物(1S,5R,6S,7S,8S,9R,10S,11R)

1,6,9

羟基

13

甲氧基
‑3‑
烯烃卤地菊内酯(7b)。
[0017]所述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的化学反应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是碳构型为(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构型为(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是12,8内酯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其特征在于:连接到所述(1S,5R,10S,11R)的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C13上的基团为甲氧基或丙酮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衍生物包括(1S,4S,5R,10S,11R)
‑1‑
乙酰氧基
‑4‑
羟基
‑‑
13

丙酮基

6,8

二烯卤地菊内酯、(1S,5R,6S,7S,8S,9R,10S,11R)

1,6,9

羟基

13

甲氧基
‑3‑
烯烃卤地菊内酯和通式Ⅰ代表的化合物,所述通式Ⅰ为:其中:R1为乙酰氧基或羟基,R2为乙酰氧基或羟基,R3为异丁酰氧基或羟基,R4为甲氧基或丙酮基。5.一种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进行脱除酯基裸露出羟基后,制成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除酯基裸露出羟基是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发生水解或加成反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氢化钙及甲醇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制得(1S,4S,5R,6S,7S,8S,9R,10S,11R)

1,9

二乙酰氧基
‑4‑
羟基
‑6‑
异丁酰氧基

13

甲氧基卤地菊内酯。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内酯类TBB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桉烷型倍半萜内酯TBB在氢氧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豪周秀悄惠阳刘亚军陈光英宋小平李小宝曹慧茹刘靖雯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