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508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所述稻田土建构造包括:种植田块、环形沟、外环田埂、内环田埂、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种植田块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环形沟紧贴并围绕在所述种植田块的四周,所述外环田埂的高度高于所述种植田块,所述内环田埂设置于所述种植田块外侧,所述环形沟与所述种植田块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总体上不增加工作量和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契合小龙虾和水稻生育期,可以高效捕捞小龙虾、适期旋耕栽秧及对稻虾共作田间工程设施进行优化。设施进行优化。设施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农业生产因为长期大量化肥农药投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已造成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适逢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稻虾共作模式集水稻种植及小龙虾养殖为一体,通过一定工程建设可在稻田中进行小龙虾养殖,稻田在产出优质稻米的同时产出小龙虾。截至2019年9月,我国稻虾共作面积已超过1200万亩,小龙虾全产业链年产值超4000亿元。一般来说,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亩均产量在500kg以上,小龙虾亩产120

150kg,亩均产值可达5000元,较传统水稻单作或稻麦轮作等种植模式增收超过3000元。
[0003]在稻虾共作模式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技术配套还不完善,田间工程建设不规范,由于小龙虾较好的经济效益造成沟坑比普遍在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由于“重虾轻稻”观念,这种过多开挖环形沟造成稻田耕作层破坏和水稻产量降低,背离了稻虾共作模式“以稻为主、以虾促稻”的初衷。因此环形沟面积不能过大,沟坑比严格在10%以内。
[0004]与此同时,稻虾共作模式现有田间工程大多没有考虑到环形沟和稻田一体,因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中对水位要求的不完全一致性从而产生矛盾,例如水稻旋田插秧和晒田很容易造成浑水进入环形沟,从而造成环形沟水质恶化、水草衰败和小龙虾伤亡等不利影响,对环形沟中的小龙虾造成危害,而同时由于7
‑<br/>9月份小龙虾交配繁殖需要定期降低一定水位刺激小龙虾进洞、提早出苗时间而影响水稻正常灌浆。因此需要设置内埂保证环形沟和稻田相对独立。
[0005]现有稻虾共作田块靠近田埂一侧过于陡峭和狭窄,不便于农事活动的进行,有少量田块通过采取斜坡和埂板的方式进行改造,但其斜坡过长和埂板过大扩大了环形沟面积。
[0006]此外,当前稻虾共作田块工程建设普遍忽视了进排水管道、防逃设施等工程材料的选择,采用普通的PVC管道进排水使用年限短,容易造成管道炸裂和堵塞,从而需要进行整改,会对水稻生长和小龙虾养殖造成很大危害;防逃设施一般采用彩钢瓦或防逃玻璃,成本高且不安全;且防逃设施建设一般是一个单独的建设单元,这既占用了较多的土地,也不利于防逃设施的稳定、持久使用。
[0007]总而言之,现有稻虾共作工程建设在环形沟开挖、材料选择、防逃设置上都存在较多问题,增加了投入和生产风险,不利于稻虾共作模式综合效益的发挥。尽管关于稻虾共作模式的研究现在较多,但是,当前研究主要局限于田间工程建设某一环节提出优化方案,对于规范化、标准化的田间工程建设方案鲜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稻虾共作模式下规范的的稻田土建规范构
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土建规范构造包括:种植田块、环形沟、外环田埂、内环田埂、入水管道、出水管道和防逃设施,其中,所述种植田块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环形沟紧贴并围绕在所述种植田块的四周,所述外环田埂的高度高于所述种植田块,所述入水管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沟内,另一端设置于高水位水源区域处,管口高于高水位水源区域的水面;所述出水管道一端设置于低水位排水区域内,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沟内,管口高于所述环形沟的水面,所述内环田埂设置于所述种植田块外侧、所述环形沟与所述种植田块之间。
[0009]优选地,所述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均采用直角弯管,直角弯管的一边水平,一边竖直,竖直端高于相应液面,所述出水管道的数目为至少两根。
[0010]优选地,在靠近机耕路一侧的所述外环田埂上,在外环田埂与环形沟之间设置至少一处二级平台,所述二级平台低于外环田埂,略高于或与种植田块水平。
[0011]优选地,在所述二级平台上每隔5米设置一个投料台并种植一丛茭白。
[0012]优选地,所述入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采用PE水管。
[0013]优选地,还包括基地围栏和防逃膜,所述基地围栏设置于所述外环田埂上,环绕所述种植田块,所述防逃膜沿着所述基地围栏埋入所述外环田埂。
[0014]所述基地围栏采用2m高的硬塑铁丝网,所述防逃膜采用PE黑色养殖防逃膜,埋入深度8

10cm,地上高度50cm。
[0015]优选地,所述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得管口没入水面以下。
[0016]优选地,所述种植田块与所述环形沟之间通过可闭合田缺连通。
[0017]优选地,所述环形沟面积低于稻田土建规范构造总面积的10%。
[0018]技术效果
[0019]本技术通过在中央稻田筑埂解决了水稻和小龙虾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提高了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通过设置二级平台和投料台、栽种茭白提高田间农事操作效率。
[0020]本技术立足于生产实际和农田可持续发展,对于田间工程建设的思考全面且细致,可有效优化在防逃、进排水等方面的不足。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改良后的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构造侧视工程剖面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改良后的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构造俯视示意图;
[0023]图3为二级平台的规划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中给排水过程的示意性图;
[0025]图5为围栏和防逃网的铺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申请人结合实例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原理以及具体实现方式。
[0027]本实施例中,所构建的稻田土建构造如图1、2所示。
[0028]1、稻田
[0029]位于中央的为用于水稻种植的种植田块——稻田,稻虾共作田块需选择地势平
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生态良好和排灌便利的地区,这是一个良好稻虾共作田间工程建设的基础。在中央稻田四周设置内环田埂以达到环形沟和中央稻田的相对独立,充分满足小龙虾和水稻对于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在田埂上栽插塑料诱虫器,在水稻生长季节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稻田一般选择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则稻田为优。
[0030]2、环形沟
[0031]种植田块的外侧围绕着环形沟。稻虾共作田间工程建设需遵循《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要求,本实施例中以一个100m
×
100m的独立稻虾共作田块为例进行说明,其总面积10000m2,使环形沟面积低于总面积的10%,即需保证环形沟在1000m2以内,环形沟开挖采用目前最常见的回字形环形沟模式,故环形沟宽度需保证在2.0

2.5m。
[0032]3、田埂
[0033]本实施例中,在稻田的边缘四周设置内环田埂,内环田埂位于环形沟与稻田之间,可以阻断环形沟与稻田之间的水流。稻田内环田埂上设置一处或多处可以开闭的田缺,通过开启或关闭田缺控制稻田与环形沟之间的水流通及小龙虾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土建构造包括:种植田块、环形沟、外环田埂、内环田埂、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其中,所述种植田块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环形沟紧贴并围绕在所述种植田块的四周,所述外环田埂的高度高于所述种植田块,所述入水管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沟内,另一端设置于高水位水源区域处,管口高于高水位水源区域的水面;所述出水管道一端设置于低水位排水区域内,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沟内,管口高于所述环形沟的水面,所述内环田埂设置于所述种植田块外侧、所述环形沟与所述种植田块之间,在靠近机耕路一侧的所述外环田埂上,在外环田埂与环形沟之间设置至少一处二级平台,所述二级平台低于外环田埂,略高于或与种植田块水平,在所述二级平台上每隔5米设置一个投料台并种植一丛茭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稻田土建规范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均采用直角弯管,直角弯管的一边水平,一边竖直,竖直端高于相应液面,所述出水管道的数目为至少两根。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辉柯媛媛张妍林非非孙东岳陈翔魏凤珍李金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