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31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框架,所述定模框架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定模安装块,定模安装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模芯,所述定模框架的内底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四个压缩弹簧和滑动导向柱。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推板、第一顶杆、第二推板和第二顶杆,当注塑完成后,动模组件上升并与定模芯分离时,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向上移动,同时带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完成先后两次顶出操作,进而实现二次顶模的效果,避免因传统单次顶模无法将工件完全顶出模芯,且无需人工辅助,实现自动化脱模,提高了加工的效率。提高了加工的效率。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采用注塑模具生产类似圆形塑料件,该类产品的底面或者外壁上制有凸环或者沿口,传统注塑模具在成型该类产品时,都是采用直接顶杆顶和脱料板联合顶出。
[0003]但塑料工件顶出脱模后,容易卡在模具上,工件无法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产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是多组件顶出机构,其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对于特殊形状的产品时,如果在一次顶出后,工件不能够完全脱离模具或者工件未能被顶出机构脱离,则需要人工手动脱模,或者需要增加顶出机构的顶出行程,耗费时间,降低了产品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组件和定模框架,所述定模框架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定模安装块,定模安装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模芯,所述定模框架的内底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四个压缩弹簧和滑动导向柱,滑动导向柱的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板,第一推板的下表面与压缩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推板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顶杆,第一顶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脱模推块,第一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限位导向柱,限位导向柱和第一顶杆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板,第二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四个第二顶杆,所述定模框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导向柱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压块。
[0007]优选地,所述限位压块的下表面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导向柱与限位凹槽相匹配。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推板的表面开设与限位导向柱相匹配的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开设有弹簧安装槽,弹簧安装槽的内壁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面卡块。
[0009]优选地,所述限位导向柱的表面开设有弧形卡槽,弧形卡槽与弧形面卡块相匹配。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框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呈环状的压缩气囊,脱模推块的上表面开设有脱模气孔,脱模气孔的底端延伸至第一顶杆的表面,压缩气囊的输出口通过伸缩软管与脱模气孔相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定模安装块的表面分别开设有与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相匹配的顶升孔,定模芯的表面开设有与脱模推块相匹配的放置槽。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推板、第一顶杆、第二推板和第二顶杆,当注塑完成后,动模组件上升并与定模芯分离时,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向上移动,同时带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完成先后两次顶出操作,进而实现二次顶模的效果,避免因传统单次顶模无法将工件完全顶出模芯,且无需人工辅助,实现自动化脱模,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0014]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通过设置压缩气囊,在第二推板上升过程中同时挤压压缩气囊,通过压缩气囊将气体输送至脱模推块表面的脱模气孔,再由气体将工件吹出模芯,进而起到辅助脱模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动脱模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顶出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8]图4为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图2中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1定模框架、2定模安装块、3定模芯、4压缩弹簧、5滑动导向柱、6第一推板、8第一顶杆、9脱模推块、10限位导向柱、11第二推板、12第二顶杆、13限位压块、14复位弹簧、15弧形面卡块、16压缩气囊、17动模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参照图1

4,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组件17和定模框架1,定模框架1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定模安装块2,定模安装块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模芯3,定模框架1的内底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四个压缩弹簧4和滑动导向柱5。
[0025]滑动导向柱5的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板6,第一推板6的下表面与压缩弹簧4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推板6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顶杆8,第一顶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脱模推块9。
[0026]第一推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限位导向柱10,限位导向柱10和第一顶杆8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板11,第二推板11的表面开设与限位导向柱10相匹配的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开设有弹簧安装槽,弹簧安装槽的内壁设置有复位弹簧14,复位弹簧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面卡块15,限位导向柱10的表面开设有弧形卡槽,弧形卡槽与弧形面卡块15相匹配。
[0027]第二推板11的上表面设置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四个第二顶杆12,定模框架1的内
顶壁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导向柱10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压块13,限位压块13的下表面开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导向柱10与限位凹槽相匹配。
[0028]定模安装块2的表面分别开设有与第一顶杆8和第二顶杆12相匹配的顶升孔,定模芯3的表面开设有与脱模推块9相匹配的放置槽。
[002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推板6、第一顶杆8、第二推板11和第二顶杆12,当注塑完成后,动模组件17上升并与定模芯3分离时,在压缩弹簧4的回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推板6和第二推板11向上移动,同时带动第一顶杆8和第二顶杆12完成先后两次顶出操作,进而实现二次顶模的效果,避免因传统单次顶模无法将工件完全顶出模芯,且无需人工辅助,实现自动化脱模,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0030]实施例2
[0031]参照图5,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固定框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呈环状的压缩气囊16,脱模推块9的上表面开设有脱模气孔,脱模气孔的开口处设置有单向阀盖,脱模气孔的底端延伸至第一顶杆8的表面,压缩气囊16的输出口通过伸缩软管与脱模气孔相连通,第一顶杆8贯穿压缩气囊16的环孔。
[003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压缩气囊16,在第二推板11上升过程中同时挤压压缩气囊16,通过压缩气囊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组件(17)和定模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框架(1)的上表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定模安装块(2),定模安装块(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定模芯(3),所述定模框架(1)的内底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四个压缩弹簧(4)和滑动导向柱(5),滑动导向柱(5)的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板(6),第一推板(6)的下表面与压缩弹簧(4)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推板(6)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顶杆(8),第一顶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脱模推块(9),第一推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分布的限位导向柱(10),限位导向柱(10)和第一顶杆(8)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板(11),第二推板(11)的上表面设置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四个第二顶杆(12),所述定模框架(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与限位导向柱(10)位置相对应的限位压块(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压块(13)的下表面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导向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春戴辉林徐荣华李诗华任海军王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鲲彤智能科技芜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