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359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且有利于小型化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并且第3透镜组和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一体地移动。移动。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变焦镜头,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及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透镜系统。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028212号公报
[0004]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08458号说明书
[0005]近年来,摄像装置被要求小型化。其中,如无反相机那样的相机主体小的摄像装置被强烈要求成像透镜的小型化。鉴于这种情况,例如,在透镜总长度长且容易大型化的长焦类型的透镜系统中,能够促进多少小型化也成为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的成像元件的像素数的增加,要求进行更高度的像差校正的透镜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且有利于小型化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 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第3透镜组和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一体地移动。
[0008]优选,对焦时第4透镜组移动。
[0009]在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将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0010]0.12<f3/f4<1.24
ꢀꢀꢀ
(1)
[0011]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12]‑
1<f2/f4<

0.12
ꢀꢀꢀ
(2)
[0013]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
[0014]‑
0.3<f2/f1<

0.07
ꢀꢀꢀ
(3)
[0015]在将第5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5、将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0016]‑
0.79<f5/f4<

0.1
ꢀꢀꢀ
(4)
[0017]在将第6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6、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018]0.25<f6/f1<1
ꢀꢀꢀ
(5)
[0019]在将长焦端下的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t1、将广角端下的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w1、将长焦端下的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t2、将广角端下的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w2、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0020]0.35<{(Xt1

Xw1)

(Xt2

Xw2)}/f1<0.55
ꢀꢀꢀ
(6)
[0021]在将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b35、将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0022]0.11<Db35/f4<0.96
ꢀꢀꢀ
(7)
[0023]在将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3f5r、将第4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4 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4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0024]3.06<D3f5r/T4<12.74
ꢀꢀꢀ
(8)
[0025]优选,第3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包括正透镜,在将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31、将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9)。
[0026]0.5<f31/f3<2.8
ꢀꢀꢀ
(9)
[0027]优选,第3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包括正透镜,在将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v 31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0)。
[0028]45<v 31<97
ꢀꢀꢀ
(10)
[0029]优选,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一片负透镜和两片正透镜,在将第1透镜组的两片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设为v lpave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030]60<v lpave<97
ꢀꢀꢀ
(11)
[0031]优选,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及由一片负透镜和一片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0032]优选,第4透镜组包括由一片负透镜和一片正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
[0033]优选,第5透镜组包括两片负透镜和一片正透镜。
[0034]优选,第6透镜组包括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单透镜。
[0035]优选,第6透镜组的所有透镜面为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
[0036]优选,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第4透镜组及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第6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0037]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
[0038]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0039]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

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正透镜”及“正的透镜”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负透镜”及“负的透镜”含义相同。“~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一片透镜的结构。“单透镜”表示未接合的一片透镜。
[0040]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而整体发挥一个非球面透镜的功能的透镜)作为一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关于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面形状,若无特别说明,则设为在近轴区域内考虑。
[0041]在条件式中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镜头,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相邻的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5透镜组沿着光轴一体地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对焦时所述第4透镜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将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1),0.12<f3/f4<1.24
ꢀꢀꢀꢀꢀꢀ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2),

1<f2/f4<

0.12
ꢀꢀꢀꢀꢀꢀ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3),

0.3<f2/f1<

0.07
ꢀꢀꢀꢀꢀꢀ
(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5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5、将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4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4),

0.79<f5/f4<

0.1
ꢀꢀꢀꢀꢀ
(4)。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所述第6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6、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5),0.25<f6/f1<1
ꢀꢀꢀꢀꢀꢀꢀ
(5)。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在将长焦端下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t1、将广角端下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w1、将长焦端下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t2、
将广角端下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Xw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6),0.35<{(Xt1

Xw1)

(Xt2

Xw2)}/f1<0.55
ꢀꢀꢀꢀꢀ
(6)。9.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田大雅永见亮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