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2497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53
一种既有建筑物内施作基坑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在深基坑与周边建筑重叠区域内,通过在建筑物内部新做隔墙兼做地连墙导墙并紧贴隔墙背后施做肋墙对既有结构进行改造;通过从建筑物底板对地连墙一定成槽深度范围做注浆加固,在建筑物内对各层楼板进行满堂红脚手架加固,在两侧新做隔墙内部安装临时型钢支撑进行支顶,对既有结构进行加固;对地连墙成槽范围结构楼板逐层进行切割并对两新做隔墙间空间进行回填,为地连墙分幅施工创造条件;通过对既有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对既有建筑物变形沉降进行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工艺成熟,操作简便,对同类深基坑地连墙穿越周边既有地下建筑物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及实际意义。义。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地下空间工程发展的深入,不可避免会出现与已有地下结构重叠、冲突的情况,如新建地铁站,受线路、功能及周边控制管线、建构筑物影响限制了站位,导致无法进行规划站位的调整,与周边既有建筑物位置重叠,为了顺利完成工程的实施,通常的做法主要为对重叠区域既有建筑物进行局部改造后直接进行全部拆除或部分拆除,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极大,工程严重受制于前期征拆等外部因素,既不便于工程的快速推进,又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故对于地下空间重叠区域的施工,尤其是城市繁华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无疑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目前,通过对与重叠的既有地下空间结构进行改造,再在地下空间范围进行围护结构及深基坑施工,最终形成合建空间,目前国内暂无该类施工可借鉴性的相关经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通过在建筑物内部新做隔墙兼做地连墙导墙,紧贴隔墙背后施做肋墙,从建筑物底板对地连墙一定成槽深度范围做注浆加固,在建筑物内对各层楼板进行满堂红脚手架加固,在两侧新做隔墙内部安装型钢支撑进行支顶,对地连墙成槽范围结构楼板逐层进行切割并对两新做隔墙间空间进行回填,为地连墙分幅施工创造条件;通过对既有建筑物的进行变形监测,对既有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变形沉降影响进行控制。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包括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既有结构顶板(10)、既有结构负一层楼板(11)、既有结构负二层楼板(12)和既有结构底板(13),其特征在于,贯穿建筑物内部的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及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沿地连墙(1)从既有结构底板(13)至既有结构顶板(10)设置两道钢筋砼隔墙(2);两道钢筋砼隔墙(2)外侧位于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及既有结构负二层(8

2)空间内设有Ⅰ型肋墙(3),位于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及既有结构负三层(9

2)空间内设置Ⅱ型肋墙(4);两道钢筋砼隔墙(2)之间通过型钢支撑(5)水平横向支顶加固;既有结构底板(13)及地连墙(1)下方地层通过注浆加固(6)。
[0005]所述的型钢支撑(5)为通过从地连墙(1)预留门洞对两道钢筋砼隔墙(2)采用型钢支撑(5)进行水平横向支顶加固,每层两道型钢支撑(5)。
[0006]所述的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对地连墙(1)靠重型设备及施工区域侧各层楼板通过满堂红脚手架加固为。
[0007]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从与基坑重叠的建筑物内部的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沿地连墙(1)设计轮廓线外放10cm由下往上逐层施做钢筋砼隔墙(2),钢筋砼隔墙(2)与既有结构各层楼板有效连接,各层钢筋砼隔墙(2)竖向亦有效连接,为地连墙施工范围楼板切割相应结构受力转换做准备,同时,钢筋砼隔墙(2)也兼具导墙功能;2)每层钢筋砼隔墙(2)施工完成后,紧贴隔墙背部施工钢筋砼Ⅰ型肋墙(3)、Ⅱ型肋墙(4),Ⅰ型肋墙(3)、Ⅱ型肋墙(4)与各层结构楼板既有结构顶板(10)、既有结构负一层楼板(11)、既有结构负二层楼板(12)和既有结构底板(13)及钢筋砼隔墙(2)有效连接,各层Ⅰ型肋墙(3)、Ⅱ型肋墙(4)竖向亦有效连接,以维持地连墙施工阶段钢筋砼隔墙(2)稳定;3)从既有结构底板(13)及钢筋砼隔墙(2)预留门洞对地连墙(1)及既有结构底板(13)下方一定平面及深度范围地层采用前进式或后退式注浆工艺进行预注浆加固,以确保底板切割及地连墙施工阶段地下水及基底水土稳定;4)从建筑物内部的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对地连墙(1)靠重型设备及施工区域侧各层楼板由下往上逐层进行满堂红脚手架支顶加固,支架立杆布置位置尽量保持上下层一致,以应对施工增加的荷载对原结构的影响;5)从每层钢筋砼隔墙(2)预留门洞进入隔墙间,搭设简易支架兼做楼板切割临时支撑,采用型钢支撑(5)对钢筋砼隔墙(2)进行水平横向支顶,以控制楼板切割后可能产生的结构位移变形;6)从每层钢筋砼隔墙(2)预留门洞进入两侧钢筋砼隔墙(2)间中间区域,切割地连墙(1)墙身范围楼板,切割前先在保留结构范围及钢筋砼隔墙(2)处布设结构变形监测点,先切割中间楼板再切割顶板、底板,中间楼板、顶板采用绳锯切割,底板采用水钻钻孔取芯的方法,切割过程中加强对结构变形的监测;7)钢筋砼隔墙(2)预留门洞,视工程规模对两侧钢筋砼隔墙(2)中间区域采用砂浆或低标号混凝土进行回填,也可以采取填土后再水泥搅拌的方式,但应确保地连墙分幅施工时槽段侧壁的稳定;8)待回填介质强度满足地连墙成槽施工要求后,按槽段划分及正常成槽工序展开地连墙施工;所述的对地连墙(1)及建筑物底板

下方采用前进式或后退式注浆工艺进行预注浆加固,加固半径d3不小于3d1(地连墙厚度),加固深度h1不小于5d1(地连墙厚度),注浆浆液为双液浆,底板开孔采用水钻引孔,布孔间距按0.8~1.2m考虑,应根据开孔情况控制一次开孔的数量,注浆加固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及监测。
[0008]所述的采用型钢支撑(5)对钢筋砼隔墙(2)进行水平横向支顶,型钢支撑采用工22工字钢,竖向位置为中间楼板对应标高上下各500mm、距顶板底及底板顶500mm的相应位置;各道临时支撑的水平间距为2000mm。
[000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地下建筑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通过在建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物内施作基坑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包括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既有结构顶板(10)、既有结构负一层楼板(11)、既有结构负二层楼板(12)和既有结构底板(13),其特征在于,贯穿建筑物内部的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及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沿地连墙(1)从既有结构底板(13)至既有结构顶板(10)设置两道钢筋砼隔墙(2);两道钢筋砼隔墙(2)外侧位于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及既有结构负二层(8

2)空间内设有Ⅰ型肋墙(3),位于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及既有结构负三层(9

2)空间内设置Ⅱ型肋墙(4);两道钢筋砼隔墙(2)之间通过型钢支撑(5)水平横向支顶加固;既有结构底板(13)及地连墙(1)下方地层通过注浆加固(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物内施作基坑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钢支撑(5)为通过从地连墙(1)预留门洞对两道钢筋砼隔墙(2)采用型钢支撑(5)进行水平横向支顶加固,每层两道型钢支撑(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建筑物内施作基坑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1)对地连墙(1)靠重型设备及施工区域侧各层楼板通过满堂红脚手架加固为。4.一种既有建筑物内施作基坑地连墙的结构改造及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从与基坑重叠的建筑物内部的既有结构负一层(7

1)、既有结构负一层(7

2)、既有结构负二层(8

1)、既有结构负二层(8

2)、既有结构负三层(9

1)、既有结构负三层(9

2)沿地连墙(1)设计轮廓线外放10cm由下往上逐层施做钢筋砼隔墙(2),钢筋砼隔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文涛魏井申章邦超李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