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1020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属于烟气脱硫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于烟气入口与A层喷淋层之间的喘流装置,喘流装置包括布满脱硫吸收塔内部纵截面的多组湍流格栅模块;还包括设置于相邻的两层喷淋层之间的多个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包括环绕脱硫吸收塔内壁周向设置的一圈整流板,整流板朝向脱硫吸收塔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且整流板上靠近脱硫吸收塔中心轴线的前端设置有锯齿段,锯齿段的齿型结构设置在整流板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脱硫系统不能满足排放要求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效率,成功解决在入炉煤硫份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机组超排问题,提高机组经济性。提高机组经济性。提高机组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烟气脱硫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环保标准高,尤其在电力行业对主要污染物SO2、NOX的控制指标已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同时对其他污染物,比如尘污染的控制指标也日趋严格。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SO2排放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

2011)规定了现有火力发电锅炉及燃气轮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自2014年7月1日起),分别是二氧化硫:200mg/Nm3,氮氧化物:100mg/Nm3,烟尘:30mg/Nm3。此外,要求重点地区的火力发电锅炉及燃气轮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限值,二氧化硫:50mg/Nm3,氮氧化物:100mg/Nm3,烟尘:20mg/Nm3,汞及其化合物浓度:0.03mg/Nm3。
[0003]根据《安徽省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全省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大气污染物排放物浓度原则上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排放限值(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SO2、NOx排放物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mg/Nm3。部分火电机组在脱硫装置投运以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脱硫效率低于原设计值。与此同时,由于煤炭市场供应的不稳定性及当前煤源紧张等原因,在煤质方面,电厂近期燃用煤种含硫量与设计煤种偏差较大,造成脱硫装置入口SO2浓度高于原设计入口SO2浓度,现SO2排放浓度随煤质变化浮动比较大。原设计煤质含收到基硫份最高为1.0

1.2%,而现实际使用煤质含硫量为1.4

1.8%。在原设计的吸收塔浆池容积、喷淋层等系统不能整体改造的情况下,特别是吸收塔浆液循环泵全开,没有调整余量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含硫增加的要求,因此急需设计一款能够提升脱硫效率的烟气脱硫提效系统。
[0004]经检索,关于烟气脱硫提效系统的改造,已有相关技术方案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08261076,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用于湿法脱硫吸收塔的整流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用于湿法脱硫吸收塔的整流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入口烟道与最底层喷淋层之间的一湍流管栅装置;设置于湍流管栅装置与最底层喷淋层之间和/或相邻的两层喷淋层之间的多个增效环;增效环为以湿法脱硫吸收塔的中心轴线为回转轴的一回转体,该回转体的回转面为一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具有一竖直直角边,该竖直直角边贴合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内壁。通过布置增效环后,具有聚气功能,可以强化气流往中心流动,有效避免了烟气走廊的形成。配合管列式湍流装置,从而大幅提高脱硫效率。该方案均不失为对烟气脱硫提效系统的良好探索,但本行业对烟气脱硫提效系统的探索从未停止。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脱硫系统不能满足排放要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提高了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效率,成功解决在入炉煤硫份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机组超排问题,提高机组经济性。
[0008]2.技术方案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10]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包括设置在脱硫吸收塔底部的烟气入口,烟气入口的上方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有A层喷淋层、B层喷淋层、C层喷淋层和D层喷淋层,包括设置于烟气入口与A层喷淋层之间的喘流装置,喘流装置包括布满脱硫吸收塔内部纵截面的多组湍流格栅模块;还包括设置于相邻的两层喷淋层之间的多个整流装置;整流装置包括环绕脱硫吸收塔内壁周向设置的一圈整流板,整流板朝向脱硫吸收塔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且整流板上靠近脱硫吸收塔中心轴线的前端设置有锯齿段,锯齿段的齿型结构设置在整流板的底部。
[0011]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整流板与脱硫吸收塔内壁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连接件贴合设置在脱硫吸收塔的内壁上,整流板与连接件之间水平设置有加固件。
[0012]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整流板材质为2507双相不锈钢,且整流板与连接件之间采用焊接相连,焊接处焊缝四周设置有鳞片防腐过渡段。
[0013]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整流板的宽度为350mm

450mm,且整流板与脱硫吸收塔内壁之间的夹角为50
°‑
70
°

[0014]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锯齿段的长度为60mm

100mm,锯齿段的锯齿结构的纵截面为等腰梯形。
[0015]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喘流装置还包括与脱硫吸收塔内壁相连的周向固定环,周向固定环内部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水平支撑架,湍流格栅模块通过水平支撑架安装在周向固定环内部。
[0016]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湍流格栅模块包括固定框架和设置在固定框架内的多层湍流层管道,湍流层管道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均流管,湍流层管道层与层的均流管之间相互交错布置。
[0017]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均流管采用2205双相不锈钢材质,均流管的两端转动固定在固定框架两侧。
[0018]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水平支撑架顶部到A层喷淋层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9m,A层喷淋层中心线与烟气入口顶部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4.5m。
[0019]3.有益效果
[0020]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整流装置及喘流装置的相互配合使用,提高烟气脱硫效率,提高了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效率,成功解决在入炉煤硫份高的情况下,出现机组超排的问题,提高机组经济性。同时由于脱硫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浆液循环泵调节余量,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小了运行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多层整流装置的设计能够有效解决烟气停留时间短的问题,避免大量补充石灰石浆液,导致石膏中石灰石含量超标问题发生,同时还有效缓解了除雾器、吸收塔喷嘴等结垢堵塞,甚至发生坍塌发生的风险。
[0022](2)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整流装置包括环绕脱硫吸收塔内壁周向设置的一圈整流板,整流板朝向脱硫吸收塔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经喘流装置提效后的烟气继续向上流动,因靠近脱硫吸收塔塔壁侧因空间及喷嘴布置等因素的影响,脱硫浆液覆盖面小,存在明显的浆液覆盖盲区,易造成脱硫烟气逃逸,以致影响最终的脱硫效率,而沿脱硫吸收塔塔壁侧周向设置的整流装置可有效解决吸收塔塔壁侧烟气逃逸,提高脱硫效率。
[0023](3)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整流板上靠近脱硫吸收塔中心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包括设置在脱硫吸收塔(100)底部的烟气入口(150),烟气入口(150)的上方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有A层喷淋层(110)、B层喷淋层(120)、C层喷淋层(130)和D层喷淋层(140),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烟气入口(150)与A层喷淋层(110)之间的喘流装置(300),喘流装置(300)包括布满脱硫吸收塔(100)内部纵截面的多组湍流格栅模块(310);还包括设置于相邻的两层喷淋层之间的多个整流装置(200),所述整流装置(200)包括环绕脱硫吸收塔(100)内壁周向设置的一圈整流板(210),整流板(210)朝向脱硫吸收塔(100)的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且整流板(210)上靠近脱硫吸收塔(100)中心轴线的前端设置有锯齿段(211),锯齿段(211)的齿型结构设置在整流板(210)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其特征在于:整流板(210)与脱硫吸收塔(100)内壁之间通过连接件(230)相连,所述连接件(230)贴合设置在脱硫吸收塔(100)的内壁上,整流板(210)与连接件(230)之间水平设置有加固件(2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其特征在于:整流板(210)材质为2507双相不锈钢,且整流板(210)与连接件(230)之间采用焊接相连,焊接处焊缝四周设置有鳞片防腐过渡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烟气脱硫提效系统,其特征在于:整流板(210)的宽度为350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明李长春袁罡孙永江远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当涂发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