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950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包括在地表水体与岸边预设距离内的区域中设置底泥处理区;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在所述混合层上种植可吸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水生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能够将河湖底泥的清除和底泥中有机质的利用结合起来,降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同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生态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河流和湖泊出现了污染,因此,水污染的生态修复成为当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河流或湖泊修复的方法较多,但是河湖底泥利用技术较少,而河湖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是河湖水质污染一个主要原因。现有的方法一般是清淤后将底泥运输到其他地方,但这种方式的运输和处理成本都比较高,处理难度比较大,还容易带来二次污染。这种河湖底泥是河湖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含有氮、磷和有机质等,释放到水体中,就会加速污染,清除后相当于去除污染源,同时作为植物的养分利用,能够实现资源化,但是,需要避免河湖底泥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0003]具体的,当前对河湖底泥的处理,主要是清淤后作为树木的肥料进行利用,但是底泥覆盖只能在运行的短期进行,不能维持长期稳定,坡面利用量有限,而剩余的大量污泥的处理难度大,在长距离运输的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运输费用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将河湖底泥的清除和底泥中有机质的利用结合起来,降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同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包括:
[0006]在地表水体与岸边预设距离内的区域中设置底泥处理区;
[0007]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
[0008]在所述混合层上种植可吸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水生植物。
[0009]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设置底泥处理区包括:
[0010]设置与岸边相邻的第一底泥处理区和与地表水体相邻的第二底泥处理区,二者之间利用桩体相隔且均包括位于底部的固定层和所述固定层上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上面用于放置底泥。
[0011]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包括:
[0012]将底泥放入所述第一底泥处理区并将陶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基质层,所述混合基质层的上表面水深为0米至0.5米。
[0013]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包括:
[0014]将底泥放入所述第二底泥处理区形成底层基质层;
[0015]在所述底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底泥并将污泥生物炭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中层基质层;
[0016]在所述中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粉细砂,形成上层基质层,所述上层基质层的厚度为0.05米至0.1米,所述上层基质层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底泥处理区中的所述混合基质层的上表面0.2米至0.5米。
[0017]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还包括:
[0018]利用所述底泥与净水厂污泥按1:0.55至1:0.25的干物质比例均匀混合后在1050℃至1100℃条件下加热2.7小时至3.2小时制备所述陶粒。
[0019]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还包括:
[0020]利用所述底泥在500℃至650℃条件下加热4.5小时至5.0小时制备所述污泥生物炭。
[0021]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在所述混合层上种植可吸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水生植物包括:
[0022]在所述第一底泥处理区的混合层上面种植浮水植物;
[0023]在所述第二底泥处理区的混合层上面种植挺水植物。
[0024]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固定层为毛石砌筑层,所述隔离层为水泥砂浆层。
[0025]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混合基质层中的陶粒的粒径为5毫米至10毫米,且所述陶粒掺入量为底泥的15%至25%。
[0026]优选的,在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在所述底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底泥并将污泥生物炭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中层基质层包括:
[0027]在所述底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底泥并将粒径为3毫米至8毫米的污泥生物炭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所述中层基质层,所述污泥生物炭的占比为所述中层基质层的15%至20%。
[0028]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由于包括在地表水体与岸边预设距离内的区域中设置底泥处理区;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在所述混合层上种植可吸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水生植物,因此无需将底泥运输到其他地方,降低了运输和处理成本,而且将河湖底泥的清除和底泥中有机质的利用结合起来,同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将河湖底泥的清除和底泥中
有机质的利用结合起来,降低运输和处理成本,同时有效提高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的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35]S1:在地表水体与岸边预设距离内的区域中设置底泥处理区;
[0036]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地表水体可以但不限于为河流、湖泊或者水库,在这些地表水体靠近岸边的浅滩区域单独设置出一片区域作为底泥处理区,这种底泥处理区是和地表水体相通的,这里只是可以将底泥集中到这里进行统一的处理,底泥是不会离开该底泥处理区的,而且该预设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不作具体限制。
[0037]S2:将底泥放入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
[0038]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的吸附颗粒的作用是吸附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起到延缓释放和减量释放底泥中污染物的作用,从而对底泥进行净化处理,不会再释放到水体中,从而实现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地表水体与岸边预设距离内的区域中设置底泥处理区;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在所述混合层上种植可吸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质的水生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底泥处理区包括:设置与岸边相邻的第一底泥处理区和与地表水体相邻的第二底泥处理区,二者之间利用桩体相隔且均包括位于底部的固定层和所述固定层上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上面用于放置底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包括:将底泥放入所述第一底泥处理区并将陶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基质层,所述混合基质层的上表面水深为0米至0.5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表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底泥放入所述底泥处理区并将吸附颗粒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混合层包括:将底泥放入所述第二底泥处理区形成底层基质层;在所述底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底泥并将污泥生物炭与所述底泥混合,形成中层基质层;在所述中层基质层的上面放入粉细砂,形成上层基质层,所述上层基质层的厚度为0.05米至0.1米,所述上层基质层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底泥处理区中的所述混合基质层的上表面0.2米至0.5米。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席张洪军王文亮辛晓慧李俊奇张宏权王岩松李建国孙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庆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