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941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属于均热板电子散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超薄均热板根据热传递方向分为无毛细芯结构以及有毛细芯结构,工质的充液率为100%,完全充满,不留空气等其它任何空隙。自湿润流体由于其特有的表面张力特性会引起在不同温度下的表面张力差。因此,对于沿厚度方向进行热传递的均热板,简化了均热板的抽真空与毛细芯工艺制造步骤,并能够保证超薄均热板内的蒸发冷凝循环。对于沿径向方向进行热传递的均热板,降低冷凝液的回流阻力,提高了蒸发冷凝的循环速度,提高了烧干极限。提高了烧干极限。提高了烧干极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散热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微电子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呈现集成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电子芯片的性能、功耗的提升导致其热流密度的大幅增加。电子芯片的热量堆积使其在高温环境下运行时,会降低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及可靠性。因此,探索高效、快速的散热手段以应对电子元件热流密度的提升是目前电子散热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0003]均热板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散热器,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高冷凝面积,等温性能好,等效导热系数高。常规均热板由带有吸液芯结构的上下盖通过焊接形成封闭腔体,腔体抽真空并充入工作液,通过内部工作液的相变过程,能够快速将电子元件的热量转移到冷凝面的热沉,内部的吸液芯提供的毛细力克服流动阻力将冷凝液带回蒸发面形成均热板内部的工作循环。因此,均热板的性能直接决定电子元件的表面温度,而均热板的性能亦受到内部吸液芯结构与工质的影响。
[0004]随着均热板厚度的减小,均热板内部的蒸汽气道高度以及吸液芯结构的厚度也要相应减小。在这种微尺度下,蒸汽的粘性及摩擦阻力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气道高度的降低会进一步影响蒸汽的流动与扩散;吸液芯结构厚度的降低会无法提供足够的毛细压力,进而导致冷凝液体回流动力不足。因此在均热板的超薄化发展趋势下,改善吸液芯结构、强化超薄均热板的工质循环成为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用于沿厚度方向进行热传递。其目的之二是提供另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用于沿径向方向进行热传递。其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均热板的应用。本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均热板的超薄化,另一方面改善了吸液芯结构、强化超薄均热板的工质循环,保证超薄均热板的对流换热与均温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是一种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包括上盖、下盖以及自湿润流体,所述上盖与下盖的边缘处通过焊接紧密贴合密封、于内部形成工作液存储腔室,其中一处的边缘位置预留充液口,充液口用于与充液柱相连以将自湿润流体注入该工作液存储腔室,并且该工作液存储腔室的空间内100%为自湿润流体,在充满自湿润流体后所述充液口封闭。
[0008]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是一种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包括上盖、下盖、毛细芯以及自湿润流体;所述上盖与下盖的边缘处通过焊接紧密贴合密
封、于内部形成工作液存储腔室,所述毛细芯内置于所述工作液存储腔室,其中一处的边缘位置预留充液口,充液口用于与充液柱相连以将自湿润流体注入该工作液存储腔室,并且该工作液存储腔室的空间内100%为自湿润流体,在充满自湿润流体后所述充液口封闭。
[000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10]其一,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是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工作液存储腔室内无需抽真空,无需毛细芯,从而简化了均热板的工艺制造步骤。并且由于自湿润流体在该工作液存储腔室是充满的,即100%为自湿润流体,不存在空气,不存在毛细芯等其它任何物质,因此不需要经过传统均热板液体高温蒸发变为气体,降温后再转换为液体的这种气

液转换过程,本技术基于自湿润流体的表面张力和温度变化的特性能够保证均热板的传热特性。
[0011]其二,本技术的另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是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由于自湿润流体在该工作液存储腔室是充满的,即100%为自湿润流体,同样的,这种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也不存在气

液转换过程,因此有效降提高了热传递效率。本技术的均热板在工作液存储腔室内置入毛细芯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加其沸腾点的面积,从而增加换热面积,这有别于传统均热板,传统无脉动方式的均热板内部的工质填充量一般仅填充10%,以脉动方式的均热板内部工质填充量一般为40%,最多不超过50%,由于这些传统的均热板均是采用气

液变化的方式,工质在毛细芯中流动,实现冷凝液回流补充。而本技术由于内部全是自湿润流体,不存在气

液转换的过程,则毛细芯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回流的功能,但毛细芯可以增加沸腾点的面积。
[0012]再有,由于本技术的自湿润流体填充量为100%,因此不会因为重力问题而使得工质靠下,空气靠上,导致使用受限问题。现填满了湿润流体之后,使得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其冷凝面和蒸发面可以不被限定,而是依据使用环境随意选择,也就是说冷凝面和蒸发面可以彼此调换。同样的,对于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其冷凝端和蒸发端也是可以调换的,从而起到整个均热板抗重力的效果。
[0013]尤其是,采用自湿润流体作为工作液,由于其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变化特性,以及运用非共沸溶液产生浓度梯度,可以自发润湿高温区域。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均热板蒸发区域的沸腾,高温区域液体发生相变后,周围的工质能够自发快速的向蒸发区域进行补充,防止烧干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均热板的烧干极限。
[0014]再有,自湿润流体在发生相变过程中,表面张力特性产生Marangoni对流效应,随着液体润湿高温区域的同时会进一步加快气泡的脱离,提高微气泡沸腾的速率。对于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均热板(技术方案一),微气泡的大量产生会增大沸腾换热的面积,增强换热效率。在脱离过程中亦会产生足够的扰动,以及自湿润流体的自发对流使气泡快速分散到大的冷凝面进行换热过程。对于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技术方案二),微气泡的沸腾与快速脱离会强化蒸发区域的传热效果,相对较小的静态接触角保证相变工质的润湿性,结合杨氏方程,在毛细区域,工质的回流阻力小,有利于超薄均热板内自湿润流体的蒸发冷凝循环。由于工作液存储腔室内壁设有毛细芯结构,通过毛细压力使冷凝端液体回流到蒸发端,由于自湿润流体的表面张力特性,高温区工质的自湿润性、强化了沸腾,提高了烧干极限,同时降低了冷凝液的回流阻力。
[0015]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均热板(无芯)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之第一实施例的沿厚度方向传热超薄均热板(无芯)截面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沿径向方向的均热板(有芯)立体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的沿径向方向的均热板(有芯)截面图。
[0020]附图标识说明:
[0021]10、上盖
ꢀꢀꢀꢀꢀꢀꢀꢀꢀꢀꢀꢀꢀꢀꢀꢀꢀꢀꢀꢀꢀ
11、边缘...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是一种沿厚度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包括上盖(10)、下盖(20)以及自湿润流体(30),所述上盖与下盖的边缘(11)处通过焊接紧密贴合密封、于内部形成工作液存储腔室(101),其中一处的边缘位置预留充液口(102),充液口用于与充液柱相连以将自湿润流体(30)注入该工作液存储腔室,并且该工作液存储腔室(101)的空间内100%为自湿润流体(30),在充满自湿润流体(30)后所述充液口(102)封闭。2.一种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是一种沿径向方向传热的均热板,包括上盖(10)、下盖(20)、毛细芯(40)以及自湿润流体(30);所述上盖与下盖的边缘(11)处通过焊接紧密贴合密封、于内部形成工作液存储腔室(101),所述毛细芯(40)内置于所述工作液存储腔室(101),其中一处的边缘位置预留充液口(102),充液口用于与充液柱相连以将自湿润流体(30)注入该工作液存储腔室,并且该工作液存储腔室(101)的空间内100%为自湿润流体(30),在充满自湿润流体后所述充液口(102)封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自湿润流体为工作液的超薄均热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华创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