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包括炉体、炉盖、电热部件、风机及导流风道,炉体具有炉底及围在炉底四边的一对侧墙、一对端墙,炉盖通过自重压紧在炉体上、其与炉体形成中空封闭的炉膛,电热部件分别安装在炉底与侧墙上,风机设有四台、成对安装端墙外、其进口与炉膛连通,导流风道对应于风机设置且与风机出口连通,导流风道安装在侧墙内侧壁上且位于侧墙上的电热部件的后方、其朝向电热部件的一面开设有若干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四台风机与导流风道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循环通道,对流传热,强制炉内气体循环,加强炉内热交换,从而实现炉温的均匀性,而且温度波动小,控温效果好。控温效果好。控温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炉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
技术介绍
[0002]工业电炉是一种用于加热的机械设备,它靠电能产生热量来实现电热的交换,广泛应用于金属的热加工工业中,供金属机件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正火、退火、淬火及其它加热之用。
[0003]地坑炉是工业电炉的一种,其主要由地坑炉膛、炉罩及密封装置、加热元件及固定装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
[0004]目前,地坑炉靠电阻丝加热,采用一台风机整体大循环控温,炉膛温度波动性大,不利于温度调节,控温效果差,而且炉温不均匀,热损失现象严重,能源消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以解决现有地坑炉炉膛温度波动性大,不利于温度调节,控温效果差,而且炉温不均匀,热损失现象严重,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包括:
[0008]炉体,具有炉底及围在所述炉底四边的一对侧墙、一对端墙;
[0009]炉盖,通过自重压紧在所述炉体上,其与所述炉体形成中空封闭的炉膛;
[0010]电热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炉底与侧墙上;
[0011]风机,设有四台,成对安装所述端墙外,其进口与所述炉膛连通;及
[0012]导流风道,对应于所述风机设置且与所述风机出口连通;
[0013]其中,所述导流风道安装在所述侧墙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的后方、其朝向所述电热部件的一面开设有若干出风口。
[0014]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道包括风道本体及固定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风道本体上,所述风道本体通过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侧墙内侧壁固定连接。
[0015]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有两种,一种为腰孔形出风口、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相对,一种为圆孔形出风口、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错开。
[0016]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部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元件及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等间距吊装在所述侧墙顶端向所述炉膛方向延伸的第一悬出部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炉底设置的凹槽内。
[0017]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为鼠笼式加热器,从上往下地插装在所述第一悬出部上,其下端悬空在所述炉膛内。
[0018]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为电阻带,所述凹槽由搁砖及对称设于所述搁砖两侧的承重砖条构成,所述电阻带放置在所述搁砖上且由盖合在所述承
重砖条上的炉底板盖住。
[0019]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膛沿长度方向分为8个等功率分布的加热区,每个所述的加热区含有4对第一加热元件、2块炉底板。
[0020]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的加热区的侧墙上对称安装有两支热电偶,一支用于测温、一支用于控温。
[0021]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底、侧墙及端墙均为钢结构件且其内面均锚固有耐热炉衬。
[0022]在本申请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盖通过安装在所述端墙顶端向所述炉膛方向延伸的第二悬出部上的数个定位导向杆与所述炉体相连接。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设置的四台风机与导流风道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循环通道,对流传热,强制炉内气体循环,加强炉内热交换,从而实现炉温的均匀性,而且温度波动小,控温效果好;
[0025]2、第一加热元件为鼠笼式加热器,从上往下地插装在第一悬出部上,其下端悬空在炉膛内,在受热后可自由伸缩,同时维修更换方便,可实现不停机的检修更换;
[0026]3、每个加热区通过两支热电偶测温和控温,实现分区控温,控温效果好,提高了炉温的均匀性;
[0027]4、炉底、侧墙及端墙的内面均锚固有耐热炉衬,可以减少热损失、降低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打开炉盖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图1中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未示出第一加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8]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坑式工业电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具有炉底及围在所述炉底四边的一对侧墙、一对端墙;炉盖,通过自重压紧在所述炉体上,其与所述炉体形成中空封闭的炉膛;电热部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炉底与侧墙上;风机,设有四台,成对安装所述端墙外,其进口与所述炉膛连通;及导流风道,对应于所述风机设置且与所述风机出口连通;其中,所述导流风道安装在所述侧墙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的后方、其朝向所述电热部件的一面开设有若干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坑式工业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风道包括风道本体及固定杆,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风道本体上,所述风道本体通过所述固定杆与所述侧墙内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坑式工业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有两种,一种为腰孔形出风口、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相对,一种为圆孔形出风口、与所述侧墙上的电热部件错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坑式工业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部件包括多个第一加热元件及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等间距吊装在所述侧墙顶端向所述炉膛方向延伸的第一悬出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超,杨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西南工业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