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包括:电解釜,包括壳体和内腔;冷却设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液腔、冷却腔、出液腔;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循环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第一冷却管、第二连接管,第一冷却管设置在内腔中;第二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管、第二冷却管、第四连接管,第二冷却管设置在内腔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通过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两条冷却路线,增加了电解釜与冷却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被加热的冷却液,经过两次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提高了冷却效率。提高了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液循环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化学氟化方法制备有机氟化物,可以用F2直接氟化,也可用XeF2、次氟酸、高价金属氟化物、N2F类化合物等氟化试剂间接氟化的方法,化学氟化方法所需设备和条件较为复杂且苛刻,反应和操作也相当复杂,且难以控制加氟量制备全氟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使用的氟化试剂成本较高且为有毒性,因而也极不安全,Simons电化学氟化(ECF)方法,使用无水氟化氢生产全氟或部分氟化有机化合物,在电解槽中交替地安装了一组或一组以上的 Ni阳极和Fe阴极,加入无水氟化氢和少量有机物,通直流电进行电解,电解槽外用冷却夹套来移去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常槽电压为5
‑
8V,电流密度大于500A/dm2,温度范围是0
‑
20℃,在此条件下,F2不会逸出,而氟化产物则在阳极生成,生成的氟化物由于不溶于无水氟化氢,沸点高的产物沉积于电解槽底部,沸点低的氟化产物随HF和H2挥发出去。
[0003]现有的氟化电解槽结构简单,且无法对电解罐内部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散出,随着电解反应的发生,电解槽内电解液温度持续升高,当电解液温度过高甚至液体沸腾后,将会严重影响电解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解决以上问题中的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
[0005]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可以包括:
[0006]电解釜,包括壳体和内腔;冷却设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液腔、冷却腔、出液腔;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循环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第一冷却管、第二连接管,第一冷却管设置在内腔中,第一连接管分别与电解釜顶侧、进液腔连通,第二连接管分别与电解釜底侧、出液腔连通;第二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管、第二冷却管、第四连接管,第二冷却管设置在内腔外侧,第三连接管分别与电解釜顶侧、进液腔连通,第四连接管分别与电解釜底侧、出液腔连通。
[0007]优选地,进液腔可以包括:多个冷却片,在冷却片设置有通孔,且冷却片延伸至进液腔外侧。
[0008]优选地,进液腔还可以包括:第一雾化喷头,设置在第一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底侧。
[0009]优选地,进液腔和冷却腔可以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冷却腔和出液腔通过第二隔板分隔。
[0010]优选地,冷却腔可以包括:冷却管,呈阵列排布,分别与进液腔、出液腔连通;进风口,设置在冷却腔底侧,与外部引风机连通;出风口,设置在冷却腔顶侧。
[0011]优选地,出液腔还可以包括:第二雾化喷头,设置在冷却管底侧。
[0012]优选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还可以包括:循环过渡管,设置在出液腔底侧,分别与第二连接管、第四连接管连通,水泵,设置在循环过渡管上。
[0013]优选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止水阀,设置在第一连接管上;第二止水阀,设置在第二连接管上。
[0014]优选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止水阀,设置在第三连接管上;第四止水阀,设置在第四连接管上。
[0015]本技术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申请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通过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两条冷却路线,增加了电解釜与冷却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被加热的冷却液,经过两次冷却,提高了冷却效率。
[0017]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技术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0018]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本技术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结构图;
[0020]图2本技术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细节结构图。
[0021]图中:100、电解釜;101、壳体;102、内腔;200、冷却设置;201、进液腔;202、冷却腔;203、出液腔;30、第一循环管路;31、第一连接管;32、第一冷却管;33、第二连接管;40、第二循环管路;41、第三连接管;42、第二冷却管;43、第四连接管;50、多个冷却片;51、通孔;60、第一雾化喷头;70、冷却管;71、进风口;300、第一隔板;301、第二隔板;400、引风机;72、出风口;61、第二雾化喷头;80、循环过渡管;81、水泵;90、第一止水阀;91、第二止水阀;92、第三止水阀;93、第四止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该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
‑
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可以包括:
[0026]电解釜100,包括壳体101和内腔102;冷却设置2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液
腔201、冷却腔202、出液腔203;
[0027]第一循环管路30,第一循环管路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31、第一冷却管32、第二连接管33,第一冷却管32设置在内腔102中,第一连接管31分别与电解釜100顶侧、进液腔201连通,第二连接管33分别与电解釜100底侧、出液腔203连通;第二循环管路40,第二循环管路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管41、第二冷却管42、第四连接管43,第二冷却管42设置在内腔102外侧,第三连接管41分别与电解釜100顶侧、进液腔201连通,第四连接管43分别与电解釜100底侧、出液腔203连通。
[0028]为了提高冷却液循环装置的冷却效率,进液腔201可以包括:多个冷却片50,在冷却片50设置有通孔51,且冷却片50延伸至进液腔201外侧。
[0029]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液循环装置的冷却效率,进液腔201还可以包括:第一雾化喷头60,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1、第三连接管41底侧,通过对热液进行雾化进行冷却。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釜(100),包括壳体(101)和内腔(102);冷却设置(2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进液腔(201)、冷却腔(202)、出液腔(203);第一循环管路(30),所述第一循环管路(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31)、第一冷却管(32)、第二连接管(33),所述第一冷却管(32)设置在所述内腔(102)中,所述第一连接管(31)分别与所述电解釜(100)顶侧、所述进液腔(20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33)分别与所述电解釜(100)底侧、所述出液腔(203)连通;第二循环管路(40),所述第二循环管路(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管(41)、第二冷却管(42)、第四连接管(43),所述第二冷却管(42)设置在所述内腔(102)外侧,所述第三连接管(41)分别与所述电解釜(100)顶侧、所述进液腔(201)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43)分别与所述电解釜(100)底侧、所述出液腔(20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201)包括:多个冷却片(50),在所述冷却片(50)设置有通孔(51),且所述冷却片(50)延伸至所述进液腔(201)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腔(201)还包括:第一雾化喷头(60),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31)、所述第三连接管(41)底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电氟化法的冷却液循环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思聪,
申请(专利权)人:龙岩思康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