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8240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其包括澄清池本体,澄清池本体内竖直设置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外周圈设置有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内腔形成有升流区,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围合形成有降流区,第二管体与澄清池本体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澄清区,升流区与降流区相连通,降流区下方所在的澄清池本体内设置有污泥浓缩区,污泥浓缩区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升流区底部设置有进水管,升流区内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澄清池本体顶部设置有喷药器,澄清区上方设置有填料,澄清区顶部设置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污水提升装置,可以使污泥絮状物循环回流,从而进行对絮状物污泥高效率絮凝沉淀,同时沉淀后的污泥落入到污泥浓缩区,从而可以提高澄清沉淀的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澄清沉淀的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澄清沉淀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过程中,都会经历絮凝和沉淀两个单元过程:水中脱稳杂质通过碰撞结合成相当大的絮凝体,然后在沉淀池内下沉。那么,澄清池则是将两个过程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进行,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目前,现有的澄清池有水力循环澄清池和各种机械搅拌式澄清池,这些澄清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都能起到澄清、过滤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发展,用水量日益扩大,并伴随着对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种澄清池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缺点也更加明显了。例如,处理水量较大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运行不稳定,加之机械的投资、维修及人工费用,使处理成本提高;水力循环澄清池,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反应室容积小,反应时间短,絮凝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适应性差等。为了改善澄清池的性能,拓展其适用范围,更有效地提高絮凝工艺的效率、抗冲击能力、运行效果,节省投资和降低制水成本,有必要开发一种更加优化的澄清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可以提高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反应效率、提高净水水质,而且可以提高澄清沉淀的效率,并能将沉淀后的污泥高效的从澄清池中排出。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其包括澄清池本体,所述澄清池本体内竖直设置有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外周圈设置有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内腔形成有升流区,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围合形成有降流区,第二管体与澄清池本体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澄清区,所述升流区与降流区相连通,所述降流区与澄清区相连通,升流区、降流区及澄清区正下方所在的澄清池本体内设置有污泥浓缩区,污泥浓缩区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所述升流区底部设置有进水管,升流区内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澄清池本体顶部设置有用于向降流区喷洒助凝剂的喷药器,澄清区上方设置有填料,澄清区顶部所在的澄清池本体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污水提升装置包括转动电机及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竖直设置在升流区内,转动电机固定在澄清池顶部,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杆转动连接,转动杆外周壁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螺旋提升叶片。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第一管体上端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使升流区与降流区相连通的流动通道。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外周壁和第二管体内周壁上均设置有若干凸起。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澄清区所对的澄清池本体底部倾斜设置
有导泥板,所述导泥板的最高端与澄清区所在的澄清池本体内侧壁固定连接,导泥板的最低端与污泥浓缩区相连接,导泥板与第二管体之间形成有污泥回流通道。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污泥浓缩区包括沉淀区及收集区,沉淀区侧壁呈倾斜状,沉淀区位于降流区下方,沉淀区的最高端与导泥板的最低端相连接,沉淀区的最低端与收集区相连接。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污泥浓缩区还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刮泥组件包括连接架及若干刮泥刀,所述连接架与转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若干刮泥刀等间距设置在连接架底部,用于将沉淀区表面的污泥刮入到收集区中。
[0011]优选的,所述填料为斜管或斜板填料。
[0012]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公开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通过向升流区底部通入污水,并在升流区内设置污水提升装置,采用水力提升循环原理,升流区形成的悬浮泥渣流入到降流区内,并与投入到降流区内的助凝剂进行反应结合,絮凝成大颗粒絮状物,大颗粒絮状物由于自重从降流区落入到污泥浓缩区,小颗粒状絮状物在流体推动作用下进入到澄清区内,通过填料进行接触絮凝,并形成悬浮泥渣层,上升混合液通过悬浮泥渣层过滤获得澄清出水,从澄清区顶部的出水管排出澄清池,澄清区内形成的大颗粒絮状物沉淀到污泥浓缩区,在循环流体推动作用下,重新在升流区和降流区进行絮状物与药剂的结合絮凝,从而使更多的絮体得到絮凝并沉降,最终通过污泥浓缩区底部排泥管排出澄清池。本技术的澄清池,通过污水提升装置,可以使污泥絮状物循环回流,从而进行对絮状物污泥高效率絮凝沉淀,同时沉淀后的污泥落入到污泥浓缩区,从而可以提高澄清沉淀的效率。
[0014](2)通过在第一管体外周壁和第二管体内周壁上均设置有若干凸起,可以使混合液在降流区内流动时,使悬浮状态的絮体与导流凸起发生翻腾碰撞,使絮体可以迅速与药剂结合,完成药剂、废水和循环泥渣的快速混合反应,进而提高絮体与药剂的反应效率,降低药剂投加量。
[0015](3)通过在污泥浓缩区设置刮泥组件,同时刮泥组件与污水提升装置相连接,可以通过螺旋提升叶片在对流体进行循环提升的过程中,对沉淀到沉淀区的污泥进行刮除,可将污泥集中刮入到收集区进行排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的主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包括澄清池本体1,澄清池本体1内竖直设置有第一管体2,第一管体 2外周圈设置有第二管体3,第一管体2内腔形成有升流区11,第一管体2与第二管体3之间围合形成有降流区12,第二管体3与澄清池本体1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澄清区14,升流区11与降流区12相连通,降流区12与澄清区 14相连通,升流区11、降流区12及澄清区14正下方所在的澄清池本体1内设置有污泥浓缩区15,污泥浓缩区15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3,升流区11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6,升流区11内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4,澄清池本体1顶部设置有用于向降流区12喷洒助凝剂的喷药器6,澄清区14上方设置有填料141,澄清区14顶部所在的澄清池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140。
[00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向升流区11底部通入污水,并在升流区11内设置污水提升装置4,采用水力提升循环原理,升流区11形成的悬浮泥渣流入到降流区12内,通过喷药器6可以向降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其包括澄清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本体(1)内竖直设置有第一管体(2),第一管体(2)外周圈设置有第二管体(3),第一管体(2)内腔形成有升流区(11),第一管体(2)与第二管体(3)之间围合形成有降流区(12),第二管体(3)与澄清池本体(1)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有澄清区(14),所述升流区(11)与降流区(12)相连通,所述降流区(12)与澄清区(14)相连通,升流区(11)、降流区(12)及澄清区(14)正下方所在的澄清池本体(1)内设置有污泥浓缩区(15),污泥浓缩区(15)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3),所述升流区(11)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6),升流区(11)内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4),澄清池本体(1)顶部设置有用于向降流区(12)喷洒助凝剂的喷药器(6),澄清区(14)上方设置有填料(141),澄清区(14)顶部所在的澄清池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14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提升装置(4)包括转动电机(41)及转动杆(42),所述转动杆(42)竖直设置在升流区(11)内,转动电机(41)固定在澄清池顶部,转动电机(41)的输出轴与转动杆(42)转动连接,转动杆(42)外周壁上固定设置有若干螺旋提升叶片(4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危杏胡翌珣
申请(专利权)人:中絮生物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