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7973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是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在应用于古城地区时排放通畅性差、易出现渗漏、影响正常排水的问题。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S1:开挖纵向沟槽,找坡;S2: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的安装;S3:检查井涵身单元、U形涵身单元的安装;S4:聚氨酯防水涂料层的铺刷;S5:混凝土盖板的安装;S6:进水管的安装;S7:混凝土浇筑;S8:混凝土盖板I的安装;S9:土方回填。本发明专利技术保证了街巷进水管的通畅性,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即可正常排水,将对古城居民的生活排水影响降到最低,设置了多重防渗漏措施,能够满足安全及使用等要求。用等要求。用等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用施工方法,具体是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市政工程中,常用的居民生活污水排水方式有管道排水和箱涵排水两种方式。其中,管道排水的施工工艺是先铺设管道,后施工检查井;箱涵排水的施工工艺是在绑扎钢筋、支设模板后浇筑混凝土。
[0003]然而实践表明,现有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在应用于古城地区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采用管道排水时,排水管道沿线的各街巷的排水管需要先将污水引入检查井后才能汇入排水管道,特别是用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中时,大多数街巷住户的排水管需要在平面转折两次以上才能进入检查井,影响后期使用时污水排放的通畅性;二是采用箱涵排水时,箱涵需要长时间与有腐蚀性的污水接触,易出现渗漏的现象,污染周围土体;三是管道排水设施中的检查井的施工、箱涵排水设施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均需要经过绑扎钢筋、支设模板、浇筑混凝土的工序,施工周期长,会长时间影响古城居民的生活排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在应用于古城地区时排放通畅性差、易出现渗漏、影响正常排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S1:开挖纵向沟槽,找坡,使得排水方向为从前向后;S2: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的安装:所述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包括其前部且开口朝上的检查井,所述检查井包括下端封口的外钢筒、设置于外钢筒的内腔且两端开口的内钢筒和夹设于外钢筒与内钢筒之间且下端封口的筒状钢筋网;外钢筒、内钢筒、筒状钢筋网呈同轴设置;外钢筒与内钢筒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筒状钢筋网的检查井支撑筋;内钢筒的侧壁后部贯通开设有D形的内安装孔,内安装孔上贯穿固定有纵向布置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内U形钢槽的前部伸入内钢筒的内腔、后部伸出内钢筒;外钢筒的侧壁后部开设有位于内U形钢槽外侧的D形的外安装孔;内U形钢槽的外侧设置有位于内钢筒后侧且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外U形钢槽的前端部固定于外安装孔,外U形钢槽与内U形钢槽之间夹设有前端固定于筒状钢筋网的U形槽状钢筋网;外U形钢槽与内U形钢槽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的涵身支撑筋;外U形钢槽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内U形钢槽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内条形加强板的上表面和外条形加强板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内U形钢槽的前端部固定有位于内钢筒内腔的横向直立的D形内端板;安装时,将预制的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沿纵向放置于纵向沟槽的前端部;
S3:检查井涵身单元、U形涵身单元的安装:所述检查井涵身单元包括其中部且开口朝上的检查井I,所述检查井I包括下端封口的外钢筒I、设置于外钢筒I的内腔且两端开口的内钢筒I和夹设于外钢筒I与内钢筒I之间且下端封口的筒状钢筋网I;外钢筒I、内钢筒I、筒状钢筋网I呈同轴设置;外钢筒I与内钢筒I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筒状钢筋网I的检查井支撑筋I;内钢筒I的侧壁贯通开设有两个前后相对布置的D形的内安装孔I,两个内安装孔I上共同贯穿固定有纵向布置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I,内U形钢槽I的前部、后部均伸出内钢筒I;外钢筒I的侧壁相对开设有两个位于内U形钢槽I外侧的D形的外安装孔I;内U形钢槽I的外侧设置有位于内钢筒I前后两侧且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I,两个外U形钢槽I的内端部分别固定于两个外安装孔I,外U形钢槽I与内U形钢槽I之间夹设有固定于筒状钢筋网I的U形槽状钢筋网I;外U形钢槽I与内U形钢槽I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I的涵身支撑筋I;外U形钢槽I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I;内U形钢槽I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I,内条形加强板I的上表面和外条形加强板I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I;所述U形涵身单元包括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II、设置于外U形钢槽II的内腔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II和夹设于外U形钢槽II与内U形钢槽II之间的U形槽状钢筋网II,外U形钢槽II与内U形钢槽II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II的涵身支撑筋II;外U形钢槽II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II;内U形钢槽II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II,且外U形钢槽II、内U形钢槽II、U形槽状钢筋网II、外条形加强板II、内条形加强板II沿纵向的长度均一致;两个外条形加强板II的上表面与两个内条形加强板II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II;内U形钢槽I、内U形钢槽II的横截面尺寸均与内U形钢槽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外U形钢槽I、外U形钢槽II的横截面尺寸均与外U形钢槽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U形槽状钢筋网I、U形槽状钢筋网II的横截面尺寸均与U形槽状钢筋网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外条形加强板I、外条形加强板II的宽度均与外条形加强板的宽度相一致;内条形加强板I、内条形加强板II的宽度均与内条形加强板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安装过程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根据检查井I的布置要求,将各个预制的检查井涵身单元吊装至纵向沟槽设计有检查井的区间,并将各个预制的U形涵身单元吊装至纵向沟槽无检查井的区间,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通过承插连接机构连接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和与其相邻的U形涵身单元、相邻的U形涵身单元与检查井涵身单元、相邻的检查井涵身单元与检查井涵身单元、相邻的U形涵身单元与U形涵身单元;所述承插连接机构包括横截面尺寸小于外U形钢槽I且开口朝上的U形插接钢槽、横截面尺寸大于内U形钢槽I且开口朝上的U形承接钢槽、夹设于U形插接钢槽与U形承接钢槽之间的U形槽状的连接钢筋网和两个左右平行分布且纵向布置的门形卡钩;所述承插连接机构的数量为两组,第一组承插连接机构设置于检查井涵身单元的前端部,且第一组承插连接机构的U形插接钢槽与外U形钢槽I衔接为一体、U形承接钢槽与内U形钢槽I衔接为一体、连接钢筋网与U形槽状钢筋网I衔接为一体;第二组承插连接机构设置于U形涵身单元的前端部,且第二组承插连接机构的U形插接钢槽与外U形钢槽II衔接为一体、U形承接钢槽与
内U形钢槽II衔接为一体、连接钢筋网与U形槽状钢筋网II衔接为一体;U形插接钢槽的外壁和与位于前侧的外U形钢槽、外U形钢槽I或外U形钢槽II的内壁贴合;U形承接钢槽套接于位于其前侧的内U形钢槽、内U形钢槽I或内U形钢槽II,且U形承接钢槽的内壁设置有U形的橡胶密封条和位于橡胶密封条后方的U形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橡胶密封条的外侧壁、遇水膨胀止水条的外侧壁均紧密贴合于U形承接钢槽的内壁;橡胶密封条的内侧壁、遇水膨胀止水条的内侧壁均紧密贴合于与U形承接钢槽套接的内U形钢槽、内U形钢槽I或内U形钢槽II的外壁;连接钢筋网和位于其前侧的U形槽状钢筋网、U形槽状钢筋网I或U形槽状钢筋网II搭接;所述门形卡钩的前部沿竖向穿于位于其前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排放用U型盖板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S1:开挖纵向沟槽,找坡,使得排水方向为从前向后;S2: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的安装:所述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包括其前部且开口朝上的检查井,所述检查井包括下端封口的外钢筒(101)、设置于外钢筒(101)的内腔且两端开口的内钢筒(102)和夹设于外钢筒(101)与内钢筒(102)之间且下端封口的筒状钢筋网(103);外钢筒(101)、内钢筒(102)、筒状钢筋网(103)呈同轴设置;外钢筒(101)与内钢筒(102)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筒状钢筋网(103)的检查井支撑筋;内钢筒(102)的侧壁后部贯通开设有D形的内安装孔(104),内安装孔(104)上贯穿固定有纵向布置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105),内U形钢槽(105)的前部伸入内钢筒(102)的内腔、后部伸出内钢筒(102);外钢筒(101)的侧壁后部开设有位于内U形钢槽(105)外侧的D形的外安装孔;内U形钢槽(105)的外侧设置有位于内钢筒(102)后侧且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106),外U形钢槽(106)的前端部固定于外安装孔,外U形钢槽(106)与内U形钢槽(105)之间夹设有前端固定于筒状钢筋网(103)的U形槽状钢筋网(107);外U形钢槽(106)与内U形钢槽(105)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107)的涵身支撑筋;外U形钢槽(106)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108);内U形钢槽(105)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109),内条形加强板(109)的上表面和外条形加强板(108)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110);内U形钢槽(105)的前端部固定有位于内钢筒(102)内腔的横向直立的D形内端板(111);安装时,将预制的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沿纵向放置于纵向沟槽的前端部;S3:检查井涵身单元、U形涵身单元的安装:所述检查井涵身单元包括其中部且开口朝上的检查井I,所述检查井I包括下端封口的外钢筒I(201)、设置于外钢筒I(201)的内腔且两端开口的内钢筒I(202)和夹设于外钢筒I(201)与内钢筒I(202)之间且下端封口的筒状钢筋网I(203);外钢筒I(201)、内钢筒I(202)、筒状钢筋网I(203)呈同轴设置;外钢筒I(201)与内钢筒I(202)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筒状钢筋网I(203)的检查井支撑筋I;内钢筒I(202)的侧壁贯通开设有两个前后相对布置的D形的内安装孔I(204),两个内安装孔I(204)上共同贯穿固定有纵向布置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I(205),内U形钢槽I(205)的前部、后部均伸出内钢筒I(202);外钢筒I(201)的侧壁相对开设有两个位于内U形钢槽I(205)外侧的D形的外安装孔I(206);内U形钢槽I(205)的外侧设置有位于内钢筒I(202)前后两侧且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I(207),两个外U形钢槽I(207)的内端部分别固定于两个外安装孔I(206),外U形钢槽I(207)与内U形钢槽I(205)之间夹设有固定于筒状钢筋网I(203)的U形槽状钢筋网I(208);外U形钢槽I(207)与内U形钢槽I(205)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I(208)的涵身支撑筋I;外U形钢槽I(207)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I(209);内U形钢槽I(205)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I(210),内条形加强板I(210)的上表面和外条形加强板I(209)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I(211);所述U形涵身单元包括开口朝上的外U形钢槽II(301)、设置于外U形钢槽II(301)的内
腔且开口朝上的内U形钢槽II(302)和夹设于外U形钢槽II(301)与内U形钢槽II(302)之间的U形槽状钢筋网II(303),外U形钢槽II(301)与内U形钢槽II(302)之间固定有若干根中部固定于U形槽状钢筋网II(303)的涵身支撑筋II(304);外U形钢槽II(301)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外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外条形加强板II(305);内U形钢槽II(302)的两个上端面均向内延伸水平设置有纵向布置的内条形加强板II(306),且外U形钢槽II(301)、内U形钢槽II(302)、U形槽状钢筋网II(303)、外条形加强板II(305)、内条形加强板II(306)沿纵向的长度均一致;两个外条形加强板II(305)的上表面与两个内条形加强板II(306)的上表面共同固定有若干个前后分布的水平拉结板II(307);内U形钢槽I(205)、内U形钢槽II(302)的横截面尺寸均与内U形钢槽(105)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外U形钢槽I(207)、外U形钢槽II(301)的横截面尺寸均与外U形钢槽(106)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U形槽状钢筋网I(208)、U形槽状钢筋网II(303)的横截面尺寸均与U形槽状钢筋网(107)的横截面尺寸相一致;外条形加强板I(209)、外条形加强板II(305)的宽度均与外条形加强板(108)的宽度相一致;内条形加强板I(210)、内条形加强板II(306)的宽度均与内条形加强板(109)的宽度相一致;所述安装过程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根据检查井I的布置要求,将各个预制的检查井涵身单元吊装至纵向沟槽设计有检查井的区间,并将各个预制的U形涵身单元吊装至纵向沟槽无检查井的区间,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通过承插连接机构连接初始检查井涵身单元和与其相邻的U形涵身单元、相邻的U形涵身单元与检查井涵身单元、相邻的检查井涵身单元与检查井涵身单元、相邻的U形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瑞廷张存贵刘祖生赵宝玉宋红旗韩东平任安安李艳艳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