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含有其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6428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显示面板及含有其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所述第一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光。该显示面板可以实现极窄边框,作为四边曲显示面板时,可以有效改善拐角褶皱以及降低布线难度。善拐角褶皱以及降低布线难度。善拐角褶皱以及降低布线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含有其的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的,涉及显示面板及含有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OLED显示器具有自发光、广色域、高对比度、可柔性化、高响应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佳的视觉体验,超窄边框概念被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屏,各类大角度弯折产品应运而生,但在四边曲显示面板中,难度最大的是Corner角部分(即拐角部分),由于Corner角弯折之后褶皱问题会更加明显,为了处理Corner角褶皱问题,在常规设计中会将Corner角处的边框做窄来解决褶皱的问题,但是Corner角边框变窄之后会带来一系列布线问题。
[0003]因而,目前OLED显示器窄边框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或者改善四边曲显示面板拐角褶皱和降低布线困难的显示面板。
[000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所述第一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光。该显示面板中,将栅极驱动电路设置显示区中的第二区域中,由此可以实现极窄边框,尤其是显示面板为四边曲显示面板时,在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拐角褶皱以及降低布线难度。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Fanout走线(数据线扇形区走线),所述Fanout走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Fanout走线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Fanout走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靠近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Fanout走线为折线形或者扇形;所述Fanout走线在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边界处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呈台阶状排列。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排列的密度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排列的密度相同。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为多组,多组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沿所述显示区拐角处的轮廓线分布。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至少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一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靠近所述第二区域设置,且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相同。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与同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连接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邻近设置。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下端的两个拐角处。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为四边曲显示面板。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具有前面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所有特征和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方框区域对应的放大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4中A

A线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0025]本专利技术是专利技术人基于以下发现和认识而完成的:
[0026]目前,实现全面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角度弯折,但在四边曲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的拐角部分弯折之后褶皱问题严重,为了处理拐角褶皱问题,一般会将拐角处的边框做窄,但拐角处边框变窄之后,原本设置在边框区域的走线布线难度显著上升,如果能够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将边框布线设在显示区中,则能够极大地缩窄边框,用于四边曲显示面板时则可以改善褶皱问题,同时降低布线难度。
[0027]有鉴于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2包括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所述第二区域22位于所述显示区2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所述第一区域21中设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1,所述第二区域22中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1,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12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22的栅极驱动电路222,所述第一发光元件211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21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12电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22用于驱动所述像素驱动电路212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211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221发光。该显示面板中,将通常设在边框区的栅极驱动电路设置在显示区中的第二区域中,由此可以实现极窄边框,尤其是显示面板为四边曲显示面板时,在保证窄边框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拐角褶皱以及降低布线难度。
[0028]可以理解,目前的显示面板由于需要进行封装、以及设置一些连接走线等结构,显示面板除了显示区(即发光区,可以有效显示画面)之外,还可以包括边框区(即不发光区,不可以显示画面,通常用于布线),边框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一般情况,参照图1,边框区1围绕显示区2设置。当然可以理解,图1中所示边框区和显示区的设置方式仅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个拐角处,所述第一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区域中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发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Fanout走线,所述Fanout走线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Fanout走线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Fanout走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靠近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侧;所述Fanout走线为折线形或者扇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边界处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呈台阶状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排列的密度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排列的密度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帆王蓉田东辉董向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