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结构包括操作架、输送带、分切座、辊轮、导向机构,操作架上连接有分切座和辊轮,辊轮上转动配合有输送带,输送带上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包槽、挡板、引导板、助力组件、转轴,引导板通过转轴转动配合在输送带上,且其底部连接有包槽,包槽内部安装有助力组件,转轴上连接有挡板,挡板与引导板间接配合,在助力组件上设置有稳固装置和转换结构,利用稳固装置和转换结构在软护层两侧相配合,当引导板转动后,把与转轴之间交叉卡合的缝隙暴露在输送带两侧,将会配合稳固装置带动转换结构,配合软护层将该缝隙完全封堵住,并保持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有利于保证薄膜输送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薄膜输送的稳定性。有利于保证薄膜输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领域,特别的,是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
技术介绍
[0002]聚酯树脂由于机械特性、耐热性、耐药品性、电气特性、成型性优异而且价格低廉等,所以可用于多种用途,将该聚酯树脂膜化而形成的双轴取向聚酯膜已用于贴铜层合板、太阳能电池背板、粘合胶带、挠性印刷基板、薄膜开关、面状发热体、或带状电缆等电绝缘材料、磁性记录材料、或电容器用材料、包装材料、汽车用材料、建筑材料、照片用途、照相用途、热敏转印用途等各种工业材料;现有的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弊端:
[0003]一般利用输送带输送薄膜至分切机下进行裁切,其左右两侧的引导板会以转轴为支点向中间调整,当引导板摆动至较大角度时,引导板底部与输送带的距离将会扩大,使得引导板与转轴之间交叉卡合的缝隙会暴露在输送带两侧,以致于正在运输的薄膜将会卡堵在该缝隙中,造成引导板难以根据不同宽度的薄膜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整,妨碍后续薄膜的裁切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结构包括操作架、输送带、分切座、辊轮、导向机构,所述操作架上连接有分切座和辊轮,所述辊轮上转动配合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上设置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包槽、挡板、引导板、助力组件、转轴,所述引导板通过转轴转动配合在输送带上,且其底部连接有包槽,所述包槽内部安装有助力组件,所述转轴上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与引导板间接配合。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力组件包括稳固装置、软护层、转换结构、隔罩,所述稳固装置通过转换结构间接配合在包槽上,所述转换结构之间安装有隔罩。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罩通过软护层滑动配合在输送带上,使得软护层能够薄膜产生支撑力,有效将输送带上的薄膜正确引导纠偏。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稳固装置包括承接托、制衡架、插座、控摆道、翘板,所述承接托通过翘板连接在制衡架上,所述制衡架上连接有控摆道,且其底部连接在插座上,所述控摆道与转换结构间接配合。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换结构包括基座、对顶件、扇叶、卡扣、护边角,所述基座活动卡合在控摆道内,且两侧均连接有护边角,所述护边角过渡配合在承接托内,所述扇叶通过卡扣连接在基座上,且之间安装有对顶件。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顶件包括绷带、氢气球、撇爪、衔接环,所述绷带间接配合在撇爪底部,且活动卡合在氢气球和衔接环之间。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衔接环通过扇叶连接在护边角上,将会根据扇叶的网格大小而调整自身的转动角度大小,有利于绷带沿着扇叶表面滑落,增加对绷带的约
束力。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撇爪包括顶针、夹层、嵌板、弹性件,所述顶针与氢气球连接在一起,且连接在弹性件中部,所述弹性件连接有嵌板,所述嵌板之间连接有夹层,且滑动配合在衔接环内,所述夹层通过弹性件与绷带间接配合。
[0012]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在助力组件上设置有稳固装置和转换结构,利用稳固装置和转换结构在软护层两侧相配合,当引导板转动后,把与转轴之间交叉卡合的缝隙暴露在输送带两侧,将会配合稳固装置带动转换结构,配合软护层将该缝隙完全封堵住,并保持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有利于保证薄膜输送的稳定性。
[0015]2、本专利技术因承接托的开合口形状为从上到下逐渐收缩的形状,有利于依靠翘板的倾斜,能使承接托咬合囊括住护边角进行挤压升降,从而改变护边角的倾斜高度。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弹性件为褶皱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将在与顶针碰撞后,会促进其表面的褶皱结构同步鼓胀扩张,能够有效解除对夹层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导向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助力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稳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转换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对顶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撇爪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操作架
‑
1、输送带
‑
2、分切座
‑
3、辊轮
‑
4、导向机构
‑
5、包槽
‑
51、挡板
‑
52、引导板
‑
53、助力组件
‑
54、转轴
‑
55、稳固装置
‑
541、软护层
‑
542、转换结构
‑
543、隔罩
‑
544、承接托
‑
411、制衡架
‑
412、插座
‑
413、控摆道
‑
414、翘板
‑
415、基座
‑
431、对顶件
‑
432、扇叶
‑
433、卡扣
‑
434、护边角
‑
435、绷带
‑
2b1、氢气球
‑
2b2、撇爪
‑
2b3、衔接环
‑
2b4、顶针
‑
b31、夹层
‑
b32、嵌板
‑
b33、弹性件
‑
b3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
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结构包括操作架1、输送带2、分切座3、辊轮4、导向机构5,所述操作架1上焊接连接有分切座3和辊轮4,所述辊轮4上转动配合有输送带2,所述输送带2两侧设置有导向机构5,所述导向机构5包括包槽51、挡板52、引导板53、助力组件54、转轴55,所述引导板53通过转轴55转动配合在输送带2两侧,且其底部固定连接有包槽51,所述包槽51内部安装有助力组件54,所述转轴55上固定连接有挡板52,所述挡板52与引导板53底部间接配合,所述助力组件54包括稳固装置
541、软护层542、转换结构543、隔罩544,所述稳固装置541通过转换结构543间接配合在包槽51的槽型位置内部,所述转换结构543之间安装有隔罩544,所述隔罩544为X形结构,通过软护层542交叉滑动配合在输送带2两侧,使得软护层542能够薄膜产生支撑力,有效将输送带2上的薄膜正确引导纠偏,在助力组件54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操作架(1)、输送带(2)、分切座(3)、辊轮(4)、导向机构(5),所述操作架(1)上连接有分切座(3)和辊轮(4),所述辊轮(4)上转动配合有输送带(2),所述输送带(2)上设置有导向机构(5),所述导向机构(5)包括包槽(51)、挡板(52)、引导板(53)、助力组件(54)、转轴(55),所述引导板(53)通过转轴(55)转动配合在输送带(2)上,且其底部连接有包槽(51),所述包槽(51)内部安装有助力组件(54),所述转轴(55)上连接有挡板(52),所述挡板(52)与引导板(53)间接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组件(54)包括稳固装置(541)、软护层(542)、转换结构(543)、隔罩(544),所述稳固装置(541)通过转换结构(543)间接配合在包槽(51)上,所述转换结构(543)之间安装有隔罩(54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罩(544)通过软护层(542)滑动配合在输送带(2)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轴取向聚酯薄膜生产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装置(541)包括承接托(411)、制衡架(412)、插座(413)、控摆道(414)、翘板(415),所述承接托(411)通过翘板(415)连接在制衡架(412)上,所述制衡架(412)上连接有控摆道(414),且其底部连接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春生,
申请(专利权)人:朱春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