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属于茶树菇栽培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培养基制备、灭菌处理、茶树菇接种、菌丝培养及出菇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山茶果外壳及老化的木屑作为培养基的原料,山茶果外壳营养丰富,具有高含量的蛋白质及脂肪,使茶树菇的杆体发育的更加粗壮;培养基选用原料的颗粒较小,使得各原料之间的混合更加充分,便于茶树菇根系吸收,缩短茶树菇的生长周期;在茶树菇的出菇管理阶段,通过人为调控大棚内的昼夜温差、干湿差及光源照射,可大大缩短茶树菇的催蕾周期,促进菌杆的快速生长,以提高茶树菇的产量;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栽培得到的茶树菇子实体完整、营养丰富、口感清甜爽口,具有极大的食用价值。食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茶树菇培育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茶树菇,属担子菌属,粪锈伞科,田菇属,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茶树菇作为菌类食品很受人们的喜爱。用茶树菇无论是做汤还是炒菜,都是个不错的选择。茶薪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食用菌,食之味美、柄脆,香气浓郁、清脆爽口、堪称美味佳肴。茶树菇柄长且脆,鲜食口感极佳,经过干制,其香味更在香菇之上。菇体含还原糖29.96%、总糖54.36%、粗蛋白27.51%、氨基酸含量丰富,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其中赖氨酸含量高达1.75%,中医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常用作利尿渗湿、健脾止泻之药,具清热、平肝、气喘有独特疗效。且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功能,享有“中华神菇”的美称。
[0003]由于食用、药用的巨大需求,人们开始大批人工种植茶树菇,目前用于种植茶树菇的培养基以杂木屑、玉米粉、麦皮等为主,培养基在使用前一般要进行常压高温灭菌,灭菌时间一般为12~18个小时,灭菌时间很长,培养基材质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营养成分不高,而且有农药残留,所产的茶树菇品质和产量都较为一般。
[0004]山茶果是西南地区的食用、药用植物,山茶果榨取的植物油是一种高级的食用油,榨油后剩下的茶树果外壳,在体外对玫瑰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是一种燥湿解毒、杀虫去积、消肿止痛药。由于在我国西南地区山茶果的产量较大,在果实榨取植物油之后,剩下大量的山茶果外壳被当做废物扔掉,如果能够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0005]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营养丰富、栽培周期短、产量大,口感清甜爽口的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1)培养基制备: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25~30%、木屑35~45%、麦皮10~15%、玉米粉5~10%及石英2~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1.15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其中,所述山茶果外壳的制备方法为:将山茶果剖开后进行取芯得到山茶果外壳,将所述山茶果外壳通过破碎机粉碎处理后,对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清洗后干燥,再将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筛分过滤,以得到粒度大小为0.4~1.2cm的山茶果外壳。
[0010]2)灭菌处理:将培养基用菌袋封装后,将菌袋放入至灭菌室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
100~120℃,灭菌时间为9~12h;
[0011]3)茶树菇接种:灭菌结束后,待菌袋自然冷却至常温,将其放置在接种箱内,在菌袋上开设接种孔,将茶树菇菌种放入接种孔内进行无菌接种;
[0012]4)菌丝培养:接种完成后,将菌袋放置于发菌室进行发菌培养,直至菌丝装满菌袋,在菌丝培养过程中,发菌室的温度控制在23~28℃内,室内保持通风干燥;
[0013]5)出菇管理:待菌袋内布满菌丝后,将菌袋的袋口打开,并放置在大棚内进行出菇管理,所述出菇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0014]a:打开菌袋,去除菌丝表层的老菌种及菌丝;
[0015]b:将菌袋的袋口拉直放置,并在袋口上盖上报纸,每日三次在报纸上进行喷雾处理,以将菌袋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提升至90~95%,在大棚内装设散射光源,散射光源的光照强度为1000~1500Lux,散射光源位于菌袋上方,且散射光源与菌袋之间的距离为100~150cm,夜间关闭散射光源以保持棚内处于黑暗状态,日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1~27℃之间,夜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之间,促使日间与夜间的棚内温差达到6~7℃,持续温差7~10天;
[0016]c:当菌袋内的菌丝变成子实体后,降低散射光源的光照强度至300~600Lux,大棚内温度控制在18~23℃,直至子实体的菌病变成白色及菌盖表面变成红色,每日通风三次,每次30~40min,持续3~4天后可对茶树菇进行采摘。
[0017]作为优选的,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30%、木屑45%、麦皮15%、玉米粉7%及石英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
[0018]作为优选的,所述菌袋为聚乙烯塑料袋。
[0019]作为优选的,所述培养基的PH值为5.5~6.5。
[0020]作为优选的,所述散射光源为LED光源。
[0021]作为优选的,所述培养基内的水为经过高温煮沸后的冷凝蒸馏水。
[0022]作为优选的,所述木屑为经过40~50天日晒老化的木屑,且所述木屑的长度为0.2~1.5cm。
[0023]作为优选的,在出菇管理的步骤a与步骤b之间,往菌袋内的菌丝注入营养液,所述营养液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蔗糖5~8份、壳聚糖2~3份、碳酸镁1~2份、氯化钠1~2份及清水40~50份。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选用山茶果外壳及老化的木屑作为培养基的原料,山茶果外壳营养丰富,具有高含量的蛋白质及脂肪,使茶树菇的杆体发育的更加粗壮,从而提高茶树菇的产量;经过日晒老化处理的木屑容易分解多糖及单糖,糖类可为茶树菇菌种提供碳源,容易被茶树菇吸收,从而提高茶树菇的食用口感,使之更加清甜爽口;培养基选用原料的颗粒较小,使得各原料之间的混合更加充分,便于茶树菇根系吸收,从而缩短茶树菇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0026]2、本专利技术在茶树菇的出菇管理阶段,通过人为调控大棚内的昼夜温差、干湿差及光源照射,可大大缩短茶树菇的催蕾周期,促进菌杆的快速生长,以提高茶树菇的产量;
[0027]3、本专利技术以壳聚糖、碳酸镁及氯化钠等原料制备营养液注入茶树菇,可易于被茶
树菇吸收,有效提高茶树菇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茶树菇的繁殖效率及产量,成本低廉,经济效益高;
[0028]4、利用本专利技术栽培得到的茶树菇子实体完整、营养丰富、口感清甜爽口,具有极大的食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1)培养基制备: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25~30%、木屑35~45%、麦皮10~15%、玉米粉5~10%及石英2~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1.15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其中,所述山茶果外壳的制备方法为:将山茶果剖开后进行取芯得到山茶果外壳,将所述山茶果外壳通过破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山茶果外壳原料为培养基的茶树菇培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培养基制备:所述培养基的原料及其质量分数为:山茶果外壳25~30%、木屑35~45%、麦皮10~15%、玉米粉5~10%及石英2~3%,将所述培养基的原料搅拌均匀后,然后按照料水比为1:1.4~1.15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得到培养基;其中,所述山茶果外壳的制备方法为:将山茶果剖开后进行取芯得到山茶果外壳,将所述山茶果外壳通过破碎机粉碎处理后,对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清洗后干燥,再将山茶果外壳的颗粒进行筛分过滤,以得到粒度大小为0.4~1.2cm的山茶果外壳。2)灭菌处理:将培养基用菌袋封装后,将菌袋放入至灭菌室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100~120℃,灭菌时间为9~12h;3)茶树菇接种:灭菌结束后,待菌袋自然冷却至常温,将其放置在接种箱内,在菌袋上开设接种孔,将茶树菇菌种放入接种孔内进行无菌接种;4)菌丝培养:接种完成后,将菌袋放置于发菌室进行发菌培养,直至菌丝装满菌袋,在菌丝培养过程中,发菌室的温度控制在23~28℃内,室内保持通风干燥;5)出菇管理:待菌袋内布满菌丝后,将菌袋的袋口打开,并放置在大棚内进行出菇管理,所述出菇管理包括以下步骤:a:打开菌袋,去除菌丝表层的老菌种及菌丝;b:将菌袋的袋口拉直放置,并在袋口上盖上报纸,每日三次在报纸上进行喷雾处理,以将菌袋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提升至90~95%,在大棚内装设散射光源,散射光源的光照强度为1000~1500Lux,散射光源位于菌袋上方,且散射光源与菌袋之间的距离为100~150cm,夜间关闭散射光源以保持棚内处于黑暗状态,日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1~27℃之间,夜间将大棚内温度控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雄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