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478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属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技术领域,所述驯化系统包括驯化场、光源、造流泵、人工鱼礁和摄像系统。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系统用于驯化放流苗种的摄食和逃避捕食的能力,增强人工繁殖的增殖放流苗种适应海洋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放流苗种的存活率,进而提升海水鱼类放流的增殖效果。殖效果。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具体地涉及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洋作为人类优质蛋白生产的蓝色粮仓,蕴藏着人类高质量发展的宝藏,海洋生物资源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粮食供给和安全保障。其中,海洋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组成类群。近年来,伴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过度捕捞,海洋鱼类自然资源面临不断衰退的局面。因此,开展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养护十分必要。2006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全国性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其中每年放流海水鱼类数以千万尾,有力支撑了近海渔业资源的科学养护和可持续产出。
[0003]目前,国际上用于增殖放流的鱼类苗种均为人工繁育获得,为有效提高成活率,人工控制最为理想的苗种培育环境条件,譬如水流平稳、饵料供应充足、没有捕猎者等。而增殖放流进入海洋的苗种,面对的不确定且多变的海洋环境,需随时应对不期而至的湍流,同时需增强捕食能力以应对饵料获取不稳定的问题,还要练就逃避被捕食危险的能力。因此,如果将人工繁育的苗种直接放流入大海,其成活率和增殖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上对鲑鱼的增殖放流经验表明,苗种放流前进行适度的人工野性驯化可有效提升鱼类进入海洋自然环境后的适应能力和存活率。因此,有必要开发相应的野性驯化技术,提升我国海水鱼类苗种在增殖放流后的成活率和增殖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用于驯化放流苗种的摄食和逃避捕食的能力,增强人工繁殖的增殖放流苗种适应海洋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放流苗种的存活率,进而提升海水鱼类放流的增殖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包括驯化场、光源、造流泵、人工鱼礁和摄像系统;
[0007]所述的驯化场为方形或圆形的工厂化养殖车间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容积在20m3以上,驯化场底部铺有海砂石,驯化场一侧上方设置进水管,中心设置排污管,排污管上半部分设置圆形小孔,以便排出驯化鱼类苗种的排泄物等;
[0008]所述光源为LED灯,采用黄色和白色光源,每个驯化场根据面积不同设置3~9个高度不等的LED灯,LED光源强度和悬挂高度均能够调节,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光照周期变化;
[0009]所述的造流泵为不同功率的小型潜水泵,每个驯化场根据面积不同设置3~5套,在对角线方向设置,每个造流泵的水流模式及方向均可调节,通过控制系统、造流泵运行数量等调节其在驯化场内推动水流形成环流或制造涌浪;
[0010]所述人工鱼礁设置于所述驯化场底部海砂石之上,是可移动的,每个驯化场根据
面积不同设置4~10个人工鱼礁,包括正方形、锥形、五边形在内的多种形状,人工鱼礁的高度为驯化场内水深的1/3~1/2,根据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组合,模拟自然生境下的礁石或遮蔽物;
[0011]所述摄像系统包括摄像头、交换器和电脑,所述摄像头为低照度防水摄像头,设置于驯化池内壁上,其在水下的高度和拍摄角度均可调节,数量为3~7个,将采集到的批量图像信息通过所述交换器传输到终端的所述电脑上,通过鱼类行为分析系统分析苗种适应性游泳和摄食、避险行为的变化特征,以观测与判别苗种的适应能力。
[0012]进一步,驯化场内壁采用生态油漆改变其颜色。
[0013]进一步,驯化系统减少气石、气管的使用。
[0014]上述系统的使用方法,按照如下步骤依次实施:
[0015](1)所述驯化场内壁采用生态油漆改变其颜色,通过LED光源调整,结合砂石底质、人工鱼礁、造浪,人工营造更加贴近海洋自然生态特性的环境;
[0016](2)调整所述进水管流速改变所述驯化场中的水交换速度,并且合理布置增殖放流苗种密度,减少气石、气管的使用,使驯化环境更加近似原生态海洋环境,使增殖放流苗种能够更快适应驯化环境;
[0017](3)通过人为设定所述造流泵的运行数量、水流模式及方向,在驯化场内形成不同流速的环流或推动水流形成浪涌模式,使增殖放流苗种逐步适应水流或涌浪的不断变化,能够游动自如且自主摄食配合饲料;
[0018](4)在增殖放流苗种适应生存的海洋水环境后,按照其摄食配合饲料的习性,先采用“颗粒饲料+冰鲜鱼肉糜”的方式进行投喂驯化,逐渐增加冰鲜鱼肉糜的比例,待其完全适应冰鲜鱼肉糜后,将投喂模式更改为“冰鲜鱼肉糜+鲜活饵料”,并逐渐减少冰鲜鱼肉糜的投喂量以逐渐增强放流苗种捕食的能力,使增殖放流苗种在饵料类型和捕食性能方面完成海洋自然生存环境的适应;
[0019](5)当增殖放流苗种在海洋水环境适应、饵料转换和捕食方面完成驯化后,根据所述驯化场的面积及苗种密度,在每天特定时间投放摄食凶猛的肉食性鱼数尾,对增殖放流苗种产生一种被捕食的胁迫,通过逃逸速度评估其躲避危险胁迫的能力,最终提高其放流后的存活率。
[002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养系统及驯化方法,通过驯化场、光源、人工鱼礁、造流泵等组合设计,可为放流苗种提供模拟海洋自然生境的驯化条件,从生态环境适应、饵料类型转化、捕食性能提升、躲避敌害生物等方面综合提高放流苗种的野性恢复和生存能力;同时,针对海水鱼类苗种野性驯化过程中行为变化进行视频与图像的统计分析,累积基础数据,为研究放流苗种入海后的生长发育和适应能力评价提供参考。该系统可在室外池塘等生境中放大使用,用于规模化增殖放流鱼类苗种的野性驯化。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

驯化场、2

海砂石、3

人工鱼礁、4

排污管、5

造流泵、6

光源、7

进水管、8

控制面板、9

适配器、10

摄像头、11

交换器、12

电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24]实施例1: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
[002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海水鱼类苗种增殖放流野性驯化系统,包括驯化场1、海砂石2、人工鱼礁3、排污管4、造流泵5、光源6、进水管7、控制面板8、适配器9、摄像头10、交换器11、电脑12。
[0026]以下详细阐述许氏平鲉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的结构。
[0027]1、驯化场
[0028]驯化场为方形的工厂化养殖车间水泥池,规格为5m
×
5m
×
2m,水位调控在1.5m左右,投放全体5~8cm的许氏平鲉苗种的密度为10~30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苗种野性驯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驯化场、光源、造流泵、人工鱼礁和摄像系统;所述的驯化场为方形或圆形的工厂化养殖车间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容积在20m3以上,驯化场底部铺有海砂石,驯化场一侧上方设置进水管,中心设置排污管,排污管上半部分设置圆形小孔,以便排出驯化鱼类苗种的排泄物;所述光源为LED灯,采用黄色和白色光源,每个驯化场根据面积不同设置3~9个高度不等的LED灯,LED光源强度和悬挂高度均能够调节,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光照周期变化;所述的造流泵为不同功率的小型潜水泵,每个驯化场根据面积不同设置3~5套,在对角线方向设置,每个造流泵的水流模式及方向均可调节,通过控制系统、造流泵运行数量调节其在驯化场内推动水流形成环流或制造涌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燕徐永江柳学周王滨崔爱君李影方璐王开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