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44109 阅读:39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一下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下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一侧壁中部设置有拱形横梁,所述拱形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纵梁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纵梁。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下横梁,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的三角形结构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可使第一纵梁、第一下纵梁和第一连接架所组成的的整体结构以及第二纵梁、第二下纵梁和第二连接架所组成的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客车车架
,具体涉及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

技术介绍

[0002]车架是跨接在车辆前后车桥上的框架式结构,俗称大梁,是车辆的基体。一般由两根纵梁和几根横梁组成,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承在车轮上。车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车辆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车架的功用是支撑、连接车辆的各总成,使各总成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并承受车辆内外的各种载荷。客车车架即为客车的基体。
[0003]现有的客车车架的纵梁采用简单的水平纵梁结构设计,承重能力难以满足大型客车的使用需求,而且现有的客车车架的横梁多为水平式结构,承重能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解决了现有的客车车架的纵梁采用简单的水平纵梁结构设计,承重能力难以满足大型客车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一下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下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一侧壁中部设置有拱形横梁,所述拱形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纵梁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下端设置有第二下纵梁,所述第一下纵梁以及所述第二下纵梁下端设置有下横梁,所述第一下纵梁远离所述第二下纵梁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一边板,所述第二下纵梁远离所述第一下纵梁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二边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架上端与所述第一纵梁下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下端与所述第一下纵梁上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由三角形钢架组成。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三角形钢架组成的所述第一连接架将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一下纵梁连接在一起,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使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一下纵梁和所述第一连接架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架上端与所述第二纵梁下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架下端与所述第二下纵梁上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架由三角形钢架组成,所述拱形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内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内壁焊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三角形钢架组成的所述第二连接架将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二下纵梁连接在一起,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使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二下纵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架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且可使车架更有效的抵抗客车悬挂的冲击,所述拱形横梁的拱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水平式横梁具有更佳的
承重能力。
[0012]进一步的,所述拱形横梁一侧设置有第一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远离所述拱形横梁一侧设置有第二前横梁,所述第一前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内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内壁均为焊接,所述第二前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内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内壁均为焊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可为客车车头部分的结构、设备等提供承载依托。
[0014]进一步的,所述拱形横梁远离所述第一前横梁一侧设置有第一后横梁,所述第一后横梁远离所述拱形横梁一侧设置有第二后横梁,所述第一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内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内壁均为焊接,所述第二后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内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内壁均为焊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后横梁和第二后横梁可为客车车尾部分的结构、设备等提供承载依托。
[0016]进一步的,所述下横梁上端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下纵梁下端以及所述第二下纵梁下端焊接,所述第一边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侧壁以及所述第一下纵梁侧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边板分别与所述第二纵梁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下纵梁侧壁通过螺栓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下横梁、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可使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为解决现有的客车车架的纵梁采用简单的水平纵梁结构设计,承重能力难以满足大型客车的使用需求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第一边板、第二边板和下横梁,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的三角形结构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可使第一纵梁、第一下纵梁和第一连接架所组成的的整体结构以及第二纵梁、第二下纵梁和第二连接架所组成的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为解决现有的客车车架的横梁多为水平式结构,承重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拱形横梁,相对于传统的水平式横梁具有更佳的承重能力,可使车架的承重能力进一步提升。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中拱形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中第一纵梁、第一连接架和第一下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中第一纵梁、第一连接架和第一下纵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5]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1、第一纵梁;2、第一连接架;3、第一下纵梁;4、拱形横梁;5、第二纵梁;6、第二连接架;7、第二下纵梁;8、下横梁;9、第一边板;10、第二边板;11、第一前横梁;12、第二前横梁;13、第一后横梁;14、第二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包括第一纵梁1、第一下纵梁3和第二纵梁5,第一纵梁1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架2,第一连接架2下端设置有第一下纵梁3,第一纵梁1一侧壁中部设置有拱形横梁4,拱形横梁4远离第一纵梁1一端设置有第二纵梁5,第二纵梁5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架6,第二连接架6下端设置有第二下纵梁7,第一下纵梁3以及第二下纵梁7下端设置有下横梁8,第一下纵梁3远离第二下纵梁7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一边板9,第二下纵梁7远离第一下纵梁3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二边板10。
[0029]参考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架2上端与第一纵梁1下端焊接,第一连接架2下端与第一下纵梁3上端焊接,第一连接架2由三角形钢架组成,由三角形钢架组成的第一连接架2将第一纵梁1和第一下纵梁3连接在一起,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使第一纵梁1、第一下纵梁3和第一连接架2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进而使车架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且可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包括第一纵梁(1)、第一下纵梁(3)和第二纵梁(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架(2),所述第一连接架(2)下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下纵梁(3),所述第一纵梁(1)一侧壁中部设置有拱形横梁(4),所述拱形横梁(4)远离所述第一纵梁(1)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纵梁(5),所述第二纵梁(5)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架(6),所述第二连接架(6)下端设置有第二下纵梁(7),所述第一下纵梁(3)以及所述第二下纵梁(7)下端设置有下横梁(8),所述第一下纵梁(3)远离所述第二下纵梁(7)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一边板(9),所述第二下纵梁(7)远离所述第一下纵梁(3)一侧壁两侧设置有第二边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架(2)上端与所述第一纵梁(1)下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架(2)下端与所述第一下纵梁(3)上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架(2)由三角形钢架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重能力强的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架(6)上端与所述第二纵梁(5)下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架(6)下端与所述第二下纵梁(7)上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架(6)由三角形钢架组成,所述拱形横梁(4)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仁源王小军耿军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邗江金星机械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