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体温度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冷却装置、热交换装置、储油装置、加热装置和油冷装置;油冷装置通过循环管道与储油装置相连接以使得油液于油冷装置和储油装置间循环,循环管道上于油冷装置的出口处和/或入口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冷却装置和热交换装置对储油装置内的油温进行降温控制,通过加热装置对储油装置内的油温进行升温控制,油冷装置通过循环管道和储油装置的连接实现油液的循环利用,并通过循环管道上设于油冷装置出入口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油温,以根据作业端油冷装置处的实际油温响应温度控制,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更具有响应灵敏、调节快速的特点。的特点。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温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体温度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对电机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电机升温的问题被凸显,电机散热能力的提升是市场广泛需求的,目前水冷技术作为主流的散热方式,但由于其无法直接接触冷却热源,热传递路径较长,散热效率较低,因此散热效率更高的油冷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
[0003]例如中国专利CN206319924U(公开日期为2017年7月11日)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机油恒温装置,包括冷却水热交换器、机油箱和电加热器,液位变送器与第一安装孔固定连接,且液位位变送器的探头位于机油箱的内部,电加热器与第二安装孔固定连接,且电加热器的电热棒位于机油箱的内部,机油箱的底部设有第三安装孔,机油箱的底部安装有温度变送器,且温度变送器的探头位于机油箱的内部,机油箱的内部安装有冷却水管,且冷却水管呈U形布置。如上,虽然现有技术中公开了控制油温的装置,但是其仅仅根据油箱内的油温进行控制,无法响应机油实际作用位置的油温变化以进行相应调控。
[0004]综上,现有技术中的油温控制装置存在温度控制响应滞后的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包括冷却装置、热交换装置、储油装置、加热装置和油冷装置;
[0006]所述冷却装置通过所述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储油装置相连接;
[0007]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储油装置内用于提高油温;
[0008]所述油冷装置通过循环管道与所述储油装置相连接以使得油液于所述油冷装置和所述储油装置间循环,所述循环管道上于所述油冷装置的出口处和/或入口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储液器、膨胀阀、压缩机和管道;
[0010]所述冷凝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管道依次连接所述储液器、膨胀阀和所述热交换装置的一端相连接;
[0011]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相连接。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冷却管路和被冷却管路;
[0013]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与所述膨胀阀的相连接。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被冷却管路包括第一被冷却管路和第二被冷却管路,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被冷却管路连接至所述储油装置的入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被冷却管路连接至所述储油装置的出口端。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装置包括油箱、油箱进油管、油箱出油管、出油阀门、排油管和排油阀门;
[0017]所述油箱进油管设于所述油箱的侧壁下侧并与所述第一被冷却管路相连接;
[0018]所述油箱出油管设于所述油箱的底部,所述出油阀门设于所述油箱出油管上用于控制所述油箱出油管的通断;
[0019]所述排油管连接于所述油箱的底部用于排出所述油箱内的油液,所述排油阀门设于所述排油管上。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油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液位传感器设于所述油箱内。
[00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道还包括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油箱出油管相连接,所述油箱依次通过所述油箱出油管和所述第一循环管道连接至所述油冷装置的入口端;
[0022]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上与所述油冷装置连接的一端。
[00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道还包括第二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被冷却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油冷装置的出口端相连接;
[002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上与所述油冷装置连接的一端。
[00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道还包括至少两过滤器、至少两油泵、至少两流量计以及至少两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二循环管道上分别设有至少一所述过滤器、所述油泵、所述流量计和所述流量调节阀。
[0026]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温控制系统,通过冷却装置和热交换装置对储油装置内的油温进行降温控制,通过加热装置对储油装置内的油温进行升温控制,油冷装置通过循环管道和储油装置的连接实现油液的循环利用,并通过循环管道上设于油冷装置出入口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油品温度,以根据作业端油冷装置处的实际油温响应温度控制,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温度控制更具有响应灵敏、调节快速的特点。
[0027]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温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油温控制系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储油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油冷装置及循环管路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10冷却装置
ꢀꢀꢀꢀꢀꢀꢀꢀꢀꢀꢀꢀ
11冷凝器
ꢀꢀꢀꢀꢀꢀꢀꢀꢀꢀꢀꢀꢀꢀ
12储液器
[0037]13膨胀阀
ꢀꢀꢀꢀꢀꢀꢀꢀꢀꢀꢀꢀꢀꢀ
14管道
ꢀꢀꢀꢀꢀꢀꢀꢀꢀꢀꢀꢀꢀꢀꢀꢀ
15压缩机
[0038]20热交换装置
ꢀꢀꢀꢀꢀꢀꢀꢀꢀꢀ
21换热器
ꢀꢀꢀꢀꢀꢀꢀꢀꢀꢀꢀꢀꢀꢀ
22冷却管路
[0039]22a第一冷却管路
ꢀꢀꢀꢀꢀꢀꢀ
22b第二冷却管路
ꢀꢀꢀꢀꢀꢀꢀ
23被冷却管路
[0040]23a第一被冷却管路
ꢀꢀꢀꢀꢀ
23b第二被冷却管路
ꢀꢀꢀꢀꢀ
30储油装置
[0041]31油箱
ꢀꢀꢀꢀꢀꢀꢀꢀꢀꢀꢀꢀꢀꢀꢀꢀ
32油箱进油管
ꢀꢀꢀꢀꢀꢀꢀꢀꢀꢀ
33油箱出油管
[0042]34出油阀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装置(10)、热交换装置(20)、储油装置(30)、加热装置(40)和油冷装置(50);所述冷却装置(10)通过所述热交换装置(20)与所述储油装置(30)相连接;所述加热装置(40)设于所述储油装置(30)内用于提高油温;所述油冷装置(50)通过循环管道(60)与所述储油装置(30)相连接以使得油液于所述油冷装置(50)和所述储油装置(30)间循环,所述循环管道(60)上于所述油冷装置(50)的出口处和/或入口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凝器(11)、储液器(12)、膨胀阀(13)、压缩机(15)和管道(14);所述冷凝器(11)的一端通过所述管道(14)依次连接所述储液器(12)、膨胀阀(13)和所述热交换装置(2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压缩机(15)的入口端与所述热交换装置(20)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压缩机(15)的出口端与所述冷凝器(11)的另一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20)包括换热器(21)、冷却管路(22)和被冷却管路(23);所述冷却管路(22)包括第一冷却管路(22a)和第二冷却管路(22b),所述换热器(21)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管路(22a)与所述压缩机(15)的入口端相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管路(22b)与所述膨胀阀(13)的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冷却管路(23)包括第一被冷却管路(23a)和第二被冷却管路(23b),所述换热器(21)通过所述第一被冷却管路(23a)连接至所述储油装置(30)的入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被冷却管路(23b)连接至所述储油装置(30)的出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1)为板式换热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装置(30)包括油箱(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宗辉,陈文龙,周青山,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势拓御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