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包括用于形成呼吸支持气路的内套管以及能套置在所述内套管上的切开外置管,通过所述切开外置管与内套管配合能形成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所述声带振动气流支路与利用内套管形成的呼吸支持气路间相互隔离且相互独立,以能利用呼吸支路气路进行所需的呼吸支持和/或利用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提供声带振动所需的气流。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气管切开插管后,能满足讲话的需求,有效实现气管切开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语言交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安全可靠。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尤其是一种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属于气管切开导管的
技术介绍
[0002]气管切开术是用于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在气管切开手术中需要通过气管切开导管给病人吸痰和连接呼吸机,即气管切开导管为气管切开术后将气管内导管置入气管的装置,为保证气道通畅、供氧、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误吸提供便利条件。
[0003]目前,在利用气管切开导管术后,由于无法实现声门气流的流通,因此,气管切开病人清醒后仍然无法进行语言交流,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纸笔写字交流,部分患者只能通过手势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极为不便,患者不能及时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图,无法有效地与医护人员或家属实现有效的沟通,给病情的早期发现与处理带来不便。
[0004]同时,患者口腔痰液会积聚在患者声门和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之间,会形成良好的细菌培养基,不仅造成患者不适,还容易导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给病情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结构紧凑,在气管切开插管后,能满足讲话的需求,有效实现气管切开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语言交流,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0006]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包括用于形成呼吸支持气路的内套管以及能套置在所述内套管上的切开外置管,通过所述切开外置管与内套管配合能形成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所述声带振动气流支路与利用内套管形成的呼吸支持气路间相互隔离且相互独立,以能利用呼吸支路气路进行所需的呼吸支持和/或利用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提供声带振动所需的气流。
[0007]所述声带振动气流支路包括设置于切开外置管管壁上的管体孔以及与所述管体孔对应且连通的管间气腔,所述管体孔贯通切开外置管的管壁;套管前部的外壁与切开外置管前部的内壁密封接触后形成前密封接触部,在所述前密封接触部的后方,利用所述切开外置管的内壁与内套管的外壁间能形成所述管间气腔,送入声带振动气流支路的声带振动气流在管间气腔内汇聚后,经由管体孔排出。
[0008]所述内套管与切开外置管间采用可分离连接,切开外置管套置在内套管上时,内套管头端端部从切开外置管头端端部穿出。
[0009]还包括套管置管定位机构,利用套管置管定位机构能对内套管与切开外置管间连接时的对准定位,以使得切开外置管套在内套管上时,外置管上的管体孔能与利用切开外置管的内壁与内套管的外壁间能形成所述管间气腔对应。
[0010]所述套管置管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切开外置管中部的置管弧形部以及设置于内套管中部的套管弧形部,当套管弧形部与置管弧形部对应时,内套管与切开外置管适配连接。
[0011]在与管间气腔相对应区域,切开外置管的内径大于内套管的内径,以能形成环状的管间气腔,或者在内套管外壁上设置内套管凹陷区,以利用所述内套管凹陷区与切开外置管的内壁能形成管间气腔。
[0012]在所述切开外置管的尾端套设有导管连接座,在内套管的尾端设置管体内芯连接头,内套管通过管体内芯连接头能与切开外置管尾端的导管连接座适配连接,在所述管体内芯连接头上设置呼吸连接头,所述呼吸连接头通过管体内芯连接头能与内套管相互连通,内套管通过呼吸连接头能与呼吸机/麻醉机适配连接。
[0013]所述呼吸连接头能相对管体内芯连接头以及内套管圆周转动;
[0014]所述呼吸连接头套置在管体内芯连接头上,在所述管体内芯连接头上设置转动定位凸环,在所述呼吸连接头内设置允许所述转动定位凸环嵌置的凸环定位槽,转动定位凸环嵌置在凸环定位槽内后,呼吸连接头能在管体内芯连接头上绕转动定位凸环转动。
[0015]所述管体孔在切开外置管上位于置管弧形部的外侧。
[0016]还包括负压吸引机构,所述负压吸引机构能与切开外置管连通,负压吸引机构通过切开外置管上的管体孔能进行所需的负压吸引。
[0017]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当将切开外置管插入气管内时,管体孔位于声门的下方,利用充气状态的导管气囊能对气管进行封闭,呼吸支持的气体经由内套管送入气道内。而由振动气流发生输送机构输送的气流在管间气腔内汇聚,并能经管体孔排出,当振动气流发生输送机构通过管体孔在声门处形成声带振动所需的气流时,在清醒状态下的切管切开插管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从而能有效解决现有切管切开插管患者的语言交流问题。当切管切开插管患者能与医务人员进行语言交流后,能及时有效地向医务人员说明一些不易检查的早期病情,以便医务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立体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套管未全部嵌置在切开外置管时的立体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套管未全部嵌置在切开外置管时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内套管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管体内芯连接头与呼吸连接头配合的立体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管体内芯连接头与呼吸连接头配合的剖视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导管连接座的立体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呼吸连接头的立体图。
[0028]图11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图11中内套管在切开外置管内的剖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1
‑
切开外置管、2
‑
导管气囊、3
‑
内套管、4
‑
导管连接座、5
‑
座体连
板、6
‑
固定带体、7
‑
导管气囊充放气连管、8
‑
气囊密封阀、9
‑
送风连接导管、10
‑
送风器、11
‑
呼吸连接头、12
‑
管体孔、13
‑
连板槽、14
‑
管体内芯连接头、15
‑
内套管凹陷区、16
‑
内芯连接外套管、17
‑
内芯接头内连管、18
‑
接头定位块、19
‑
接头管壁槽、20
‑
转动定位凸环、21
‑
内芯呼吸接头连接部、22
‑
呼吸连接头定位腔、23
‑
内套管端部连接套、24
‑
座体管、25
‑
管体置入定位槽、26
‑
座体管接头、27
‑
带体孔、28
‑
加强筋、29
‑
呼吸接头内套管、30
‑
呼吸接头外管体、31
‑
呼吸接头内端槽、3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形成呼吸支持气路的内套管(3)以及能套置在所述内套管(3)上的切开外置管(1),通过所述切开外置管(1)与内套管(3)配合能形成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所述声带振动气流支路与利用内套管(3)形成的呼吸支持气路间相互隔离且相互独立,以能利用呼吸支路气路进行所需的呼吸支持和/或利用声带振动气流支路提供声带振动所需的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是:所述声带振动气流支路包括设置于切开外置管(1)管壁上的管体孔(12)以及与所述管体孔(12)对应且连通的管间气腔(35),所述管体孔(12)贯通切开外置管(1)的管壁;套管(3)前部的外壁与切开外置管(1)前部的内壁密封接触后形成前密封接触部,在所述前密封接触部的后方,利用所述切开外置管(1)的内壁与内套管(3)的外壁间能形成所述管间气腔(35),送入声带振动气流支路的声带振动气流在管间气腔(35)内汇聚后,经由管体孔(12)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是:所述内套管(3)与切开外置管(1)间采用可分离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是:还包括套管置管定位机构,利用套管置管定位机构能对内套管(3)与切开外置管(1)间连接时的对准定位,以使得切开外置管(1)套在内套管(3)上时,外置管(1)上的管体孔(12)能与利用切开外置管(1)的内壁与内套管(3)的外壁间能形成所述管间气腔(35)对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能满足讲话需求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是:所述套管置管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切开外置管(1)中部的置管弧形部以及设置于内套管(3)中部的套管弧形部,当套管弧形部与置管弧形部对应时,内套管(3)与切开外置管(1)适配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晓,李小杉,黄佳慧,胡春兰,于慧智,黄东晓,高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