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227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包括外套管、内轴管和减振部,所述外套管和内轴管均为中空圆柱体,且中轴线相重叠,所述减振部包括第一减振层、第二减振层和介于所述第一减振层和若干减振单体;所述减振单体环绕所述内轴管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且所述减振单体倾斜设置于第一减振层和减振层上;水平方向上及竖直方向上的两两所述减振单体均具有间隙;外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网状凹槽,所述第一减振层与所述外套管内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于与所述第一网状凹槽相适配的第一凸起;该结构新颖合理,通过减振单体提升整体减振效果,同时第一网状凹槽与第一凸起相互配合,增大粘合面积与摩擦系数使得减振部不易脱胶,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

技术介绍

[0002]衬套在主要对悬挂系统起到缓冲隔振的效果,现有的衬套主要通过硫化方式使外套管与内轴管之间形成橡胶层,目前橡胶层为一整块橡胶,因为形变空间小,所以缓冲隔振效果不佳,同时外套管和内轴管与橡胶层相接触面均为光滑表面,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橡胶层与外套管和内轴管脱胶情况,当橡胶层与外套管和内轴管脱离时,该衬套就已失去作用,为了避免橡胶层与外套管和内轴管轻易脱胶情况的出现,本专利技术人深入研究,遂得到本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悬挂系统的新型衬套,提升减振效果及减振部与外套管和内轴管的粘合性,且延长使用寿命。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包括外套管、内轴管和介于所述外套管与内轴管之间的减振部,所述外套管和内轴管均为中空圆柱体,且中轴线相重叠,所述减振部包括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相粘合的第一减振层、与所述内轴管的外侧壁粘合的第二减振层和介于所述第一减振层和第二减振层之间的若干减振单体;所述减振单体环绕所述内轴管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且所述减振单体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层和第二减振层上;水平方向上及竖直方向上的两两所述减振单体均具有间隙;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网状凹槽,所述第一减振层与所述外套管内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于与所述第一网状凹槽相适配的第一凸起。
[0006]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单体呈“S”型状,一端与所述第一减振层相粘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振层相粘合。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内轴管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网状凹槽,所述第二减振层与所述内轴管外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网状凹槽相适配的第二凸起。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单体与所述第一减振层形成的夹角为30
°‑
45
°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的上下端面均设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朝向所述内轴管;所述内轴管的上下端面均设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朝向所述外套管,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之间具有间隙。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该结构新颖合理,通过设置在第一减振层和第二减振层之间的减振单体来实现减振效果,减振单体之间存在间隙,为其形变提供足够的空间,减振单体相对整块橡胶具有较大的形变空间,减振效果更佳优良;同时在外套管的内部上设置第一网状凹槽,第一减振层上有第一凸起嵌套于第一网状凹槽,使得第一减振层与外套管内壁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增
大,使得减振部不易出现脱胶情况,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衬套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外套管内侧壁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
[0015]1‑
外套管11

第一网状凹槽2

内轴管3

减振部31

第一减振层32

第二减振层33

减振单体4

第一折弯部5

第二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包括外套管1、内轴管2和介于外套管1与内轴管2之间的减振部3,外套管1和内轴管2均为中空圆柱体,且中轴线相重叠,减振部3包括与外套1管的内侧壁相粘合的第一减振层31、与内轴管2的外侧壁粘合的第二减振层32和介于第一减振层31和第二减振层32之间的若干减振单体33;减振单体33 环绕内轴管2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且减振单体33倾斜设置于第一减振层31 和第二减振层32上;水平方向上及竖直方向上的两两减振单体33均具有间隙;外套管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网状凹槽11,第一减振层31与外套管1内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于与第一网状凹槽11相适配的第一凸起;现有的衬套主要通过内轴管和外套管之间设置一整块橡胶作为减振介质,由于整块橡胶形变空间有限,因此减振效果较差;本专利中的衬套结构新颖合理,通过设置在第一减振层31和第二减振层32之间的减振单体33来实现减振效果,减振单体33之间存在间隙,为其形变提供足够的空间,减振单体33相对整块橡胶具有较大的形变空间,减振效果更佳优良;同时在外套管1的内部上设置第一网状凹槽11,第一减振层31硫化时,会流入第一网状凹槽11,使得第一减振层31上形成有第一凸起嵌套于第一网状凹槽11,使得第一减振层31与外套管1内壁接触面积和摩擦系数增大,使得减振部不3易出现脱胶情况,延长使用寿命。
[0018]优选地,减振单体33呈“S”型状,一端与第一减振层31相粘合,另一端与第二减振层32相粘合,与第二减振层32粘合的一端上设有弧形凹槽;“S”型减振单体33与现有的一整块减振橡胶相比,具有较大的形变空间,能够较好的吸收车辆运行中产生的振动,使得减振效果得到提升,由于第一减振层31和第二减振层32分别设于外套管1和内轴管2上,因此呈弧形,“S”型减振单体33能够较好的与其贴合,贴合面积大不易脱落。
[0019]优选地,内轴管2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网状凹槽,第二减振层32与内轴管外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有与第二网状凹槽相适配的第二凸起;现有的内轴管外侧壁均采用光滑面,长久使用容易脱胶,该设计进一步增强内轴管2与第二减振层32的接触面积与摩擦系数,使得第二减振层32不易与内轴管2脱胶,延长使用寿命。
[0020]优选地,减振单体33与第一减振层31形成的夹角为30
°‑
45
°
;该角度能够较好的起到减振效果,使得减振单体33能够更好的形变缓冲隔振,进一步提升减振效果。
[0021]优选地,外套管1的上下端面均设有第一折弯部4,第一折弯部4朝向内轴管2;内轴管2的上下端面均设有第二折弯部5,第二折弯部5朝向外套管1,第一折弯部4和第二折弯部5之间具有间隙;当第一减振层31与外套管1或第二减振层32与内轴管2出现脱胶情况时,第一折弯部4和第二折弯部5依旧能够将第一减振层31和第二减振层32限制于外套管1与内轴管2之间,继续起到一定的缓冲隔震作用,防止其从内轴管2和外套管1之间滑出,第一折弯部4和第二折弯部5之间具有间隙保证为减振部3 提供足够的形变空间,避免因第一折弯4部和第二折弯部5相互碰撞限制,使得减振部3无法形变起到减振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包括外套管、内轴管和介于所述外套管与内轴管之间的减振部,所述外套管和内轴管均为中空圆柱体,且中轴线相重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包括与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相粘合的第一减振层、与所述内轴管的外侧壁粘合的第二减振层和介于所述第一减振层和第二减振层之间的若干减振单体;所述减振单体环绕所述内轴管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且所述减振单体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层和第二减振层上;水平方向上及竖直方向上的两两所述减振单体均具有间隙;所述外套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网状凹槽,所述第一减振层与所述外套管内侧壁粘合的一面上设于与所述第一网状凹槽相适配的第一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高效减振防脱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单体呈“S”型状,一端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盈茂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