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1274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包括组装式透明竖筒、安装在竖筒下端的底盖、测压管组,组装式透明竖筒包括多个竖筒单元,竖筒单元的下端设置有测压通孔;测压管组包括第一测压管、第二测压管,上下两根第二测压管之间设置有四通器,四通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止水阀。所述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直接观察组装式透明竖筒内部土壤中根系分布情况,在不破坏土壤的情况下测量植物根系各时期的最大根长,可控制土壤中水位埋深;后期可通过切断相邻两个竖筒单元连接处土柱的方式,对各层土壤根系密度进行测算,实施效果好。效果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属于土壤水分运移研究


技术介绍

[0002]根系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土层以下,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无机盐等获取生长发育必要的水和养分,同时也影响着植物地上部分的生育状况。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发的水分同样来自根系吸收的土壤水,因此植物根系的分布状况与地下水位、土壤水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一方面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进而影响植物根系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吸水改变着土壤水的分布情况,植物根系分布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馈作用。因此掌握地下水与植物根系分布互馈关系,在促进植物水分吸收,提高水分利用率有重要意义。而且我国为农业大国,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根系更是可达地下2米以上,因此探索地下水与作物根系分布的互馈机理对指导农业灌溉、节约灌溉用水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0003]目前将地下水状况与作物根系分布状况建立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且于根系位于地下难以观察,受到试验场地、条件的限制较大。用来进行作物根系研究的装置要么过于复杂繁琐,不便操作,测量成本高;要么测量过程不够严谨,不能很好的控制地下水位条件,数据存在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包括组装式透明竖筒、安装在竖筒下端的底盖、测压管组,所述竖筒的下端与底盖密封连接,所述组装式透明竖筒包括多个竖筒单元,所述竖筒单元的下端设置有测压通孔;所述测压管组包括与竖筒单元一一对应的第一测压管、与第一测压管一一对应的第二测压管,上下两根第二测压管之间设置有四通器,所述四通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止水阀,所述第一测压管的尾端与测压通孔连通,位于四通器下方的第一测压管与四通器连通,位于四通器上方的第一测压管与四通器连通,所述第二测压管与第一测压管连通,所述第一止水阀与四通器连通;所述竖筒的下端设置有进水通孔,所述竖筒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止水阀,所述第二止水阀与进水通孔连通。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竖筒单元包括圆筒状筒体,所述筒体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的内圈与筒体的端部连接为一体,所述法兰设置有安装孔。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法兰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圈。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测压通孔处设置有第一滤网层,所述进水通孔处设置有第二滤网层。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止水阀和第二止水阀均为宝塔式止水阀。
[0010]本技术所述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直接观察组装式透明竖筒内部土壤中根系分布情况,在不破坏土壤的情况下测量植物根系各时期的最大根长,可控制土壤中水位埋深;后期可通过切断相邻两个竖筒单元连接处土柱的方式,对各层土壤根系密度进行测算,实施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所述组装式透明竖筒与测压管组的连接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所述竖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所述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所述竖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6]如图1

4所示,所述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包括组装式透明竖筒、安装在竖筒下端的底盖3、测压管组4,所述竖筒的下端与底盖3密封连接,所述组装式透明竖筒包括多个竖筒单元1,所述竖筒单元1的下端设置有测压通孔;所述测压管组4包括与竖筒单元1一一对应的第一测压管41、与第一测压管41一一对应的第二测压管43,上下两根第二测压管43之间设置有四通器42,所述四通器42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止水阀44,所述第一测压管41的尾端与测压通孔连通,位于四通器42下方的第一测压管41与四通器42连通,位于四通器42上方的第一测压管41与四通器42连通,所述第二测压管43与第一测压管41连通,所述第一止水阀44与四通器42连通;所述竖筒的下端设置有进水通孔,所述竖筒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止水阀71,所述第二止水阀71与进水通孔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竖筒单元1包括圆筒状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法兰11,所述法兰11的内圈与筒体10的端部连接为一体,所述法兰11设置有安装孔111。
[0018]所述竖筒单元1在组装成组装式透明竖筒时,上下两个竖筒单元1通过法兰11完成对接,通过螺栓联结,安装孔111即为螺栓的安装孔。其中,进一步地,为提高密封性,所述法兰11的外侧设置有防水圈13。位于最下方的那个竖筒单元1与底盖3之间通过螺栓联结,利用防水圈13来密封。
[0019]可根据需要设置竖筒单元1的数量。筒体10和底盖3为有机玻璃材质,使其呈透明结构。
[0020]所述第二测压管43与第一测压管41均为透明的有机玻璃圆管。
[0021]进一步地,通过分层回填的方式向组装式透明竖筒中填装对应设置深度的大田原状土A,再向上填装对应设置深度的大田原状土B。
[0022]所述第二止水阀71用于向组装式透明竖筒内的土壤加水,
[0023]根据连通器原理,测压管组4内水位与组装式透明竖筒内土壤水位相同,所述第二测压管43内水位高度与对应的竖筒单元1内水位高度一致,所述第一测压管41内水位高度
与对应的竖筒单元1内水位高度一致,可通过测压管组4得到组装式透明竖筒内土壤水位高度。
[0024]当通过第二止水阀71向组装式透明竖筒内土壤加水时,当所述第一止水阀44打开,第一止水阀44有水流出时,关闭第二止水阀71,待第一止水阀44不向外滴水时,此时土壤水控制在与第一止水阀44对应的那个测压通孔高度处。
[0025]当原土壤内水位高于与第一止水阀44对应的那个测压通孔高度处时,打开对应第一止水阀44,第一止水阀44有水流出,待第一止水阀44不向外滴水时,此时土壤水控制在与第一止水阀44对应的那个测压通孔的高度位置。
[0026]当关闭第一止水阀44时,可通过第二止水阀71向土壤内加水,使土壤内水位高于与第一止水阀44对应的那个测压通孔的位置。
[0027]进一步地,为防止泥土倒灌堵塞测压管组4,所述测压通孔处设置有第一滤网层81,所述进水通孔处设置有第二滤网层83。第一滤网层81和第二滤网层83均为双层200目滤网制成。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止水阀44和第二止水阀71均为宝塔式止水阀,能够有效防止水倒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装式可控水位植物根长密度观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式透明竖筒、安装在竖筒下端的底盖(3)、测压管组(4),所述竖筒的下端与底盖(3)密封连接,所述组装式透明竖筒包括多个竖筒单元(1),所述竖筒单元(1)的下端设置有测压通孔;所述测压管组(4)包括与竖筒单元(1)一一对应的第一测压管(41)、与第一测压管(41)一一对应的第二测压管(43),上下两根第二测压管(43)之间设置有四通器(42),所述四通器(42)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止水阀(44),所述第一测压管(41)的尾端与测压通孔连通,位于四通器(42)下方的第一测压管(41)与四通器(42)连通,位于四通器(42)上方的第一测压管(41)与四通器(42)连通,所述第二测压管(43)与第一测压管(41)连通,所述第一止水阀(44)与四通器(42)连通;所述竖筒的下端设置有进水通孔,所述竖筒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梦楠梅海鹏赵家祥周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