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032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此内置冷却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浮动管板、侧墙、支撑板、换热管以及翅片,侧墙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的侧墙内均匀分布有与固定管板或浮动管板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侧墙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相邻支撑板之间分布有翅片,并通过由固定管板的管孔穿入,延伸至浮动管板的管孔的换热管固定。在本内置冷却器管束装置中,由于固定第一紧固件的圆孔根据不同方向的形变,对应设置了不同角度的水滴形圆孔,为支撑板的形变方向提供了抵抗形变的活动空间,降低了支撑板的形变概率。降低了支撑板的形变概率。降低了支撑板的形变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器管束
,具体为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内置板翅片式冷却器管束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等行业,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相同的换热面积下,它体积小、重量轻,是新型高效的换热器之一。
[0003]板翅片管束与普通光管换热器相比多了铝翅片,它是板翅片管束的核心元件,板翅片需要于换热管紧密联接以保证有效的传热,一般换热管与铝翅片是通过水平胀接联接的。支撑板与侧墙用紧固件联接,在水平胀接的过程中,由于胀珠直径比换热管内径大,因此胀杆会给管束一个很大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支撑板会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
[0004]为了防止较大的弯曲变形产生,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加厚支撑板的厚度,使材料刚度增大,以抵抗变形。但从经济角度来说,增大支撑板厚度会增加设备的材料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支撑板会产生完全变形以及为了抵抗弯曲变形而增加支撑板厚度,增加了材料成本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此内置冷却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浮动管板、侧墙、支撑板、换热管以及翅片,所述侧墙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所述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之间的侧墙内均匀分布有与固定管板或浮动管板平行设置的支撑板,所述侧墙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侧墙上用于固定第一紧固件的圆孔设有向左或向右的加长孔,相邻所述支撑板之间分布有翅片,并通过由固定管板的管孔穿入,延伸至浮动管板的管孔的换热管固定。
[0007]优选的,所述换热管内加塞有胀杆,所述胀杆前端设置有胀珠。
[0008]优选的,所述侧墙包括墙板、连接板、裙边、筋板和管子,所述墙板的左右两端通过连接板与固定管板和浮动管板连接,且筋板与墙板焊接再整体与支撑板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筋板与墙板整体上设置有管子,下设置有裙边。
[0009]优选的,位于左侧的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加长孔为向右滑动的水滴形圆孔。
[0010]优选的,位于中部的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加长孔为椭圆形圆孔。
[0011]优选的,位于右侧的固定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加长孔为向左滑动的水滴形圆孔。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在本内置冷却器管束装置中,由于固定第一紧固件的圆孔根据不同方向的形变,对应设置了不同角度的水滴形圆孔,为支撑板的形变方向提供了抵抗形变的活动空间,降低了支撑板的形变概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的主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的俯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的带胀杆的立体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向右变形的水滴型圆孔;
[0019]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向左右变形的椭圆形圆孔;
[0020]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向左变形的水滴型圆孔
[0021]图中:1、固定管板;2、浮动管板;3、支撑板;4、换热管;5、翅片;6、墙板;7、连接板;8、裙边;9、筋板;10、管子;11、第一紧固件;12、胀杆;13、水滴形圆孔;14、椭圆形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此内置冷却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1、浮动管板2、侧墙、支撑板3、换热管4以及翅片5,侧墙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之间的侧墙内均匀分布有与固定管板1或浮动管板2平行设置的支撑板3,侧墙与支撑板3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11连接,侧墙上用于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圆孔设有向左或向右的加长孔,相邻支撑板3之间分布有翅片5,并通过由固定管板1的管孔13穿入,延伸至浮动管板2的管孔13的换热管4固定,在侧墙的内部添加了支撑板3,对穿插在其内固定翅片5的换热管4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其变形。
[0024]换热管4内加塞有胀杆12,胀杆12前端设置有胀珠15,由于胀杆12的直径比换热管4大,由此,胀杆12加塞在换热管4内,将换热管4的圆柱切面胀大,使得换热管4与翅片5紧密贴合,胀珠15的存在用于挑开换热管4,便于胀杆12的加塞。
[0025]侧墙包括墙板6、连接板7、裙边8、筋板9和管子10,墙板6的左右两端通过连接板7与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连接,且筋板9与墙板6焊接再整体与支撑板3通过第一紧固件11固定连接,筋板9与墙板6整体上设置有管子10,下设置有裙边8。筋板9和墙板6焊接成整体,再通过第一紧固件11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筋板9的厚度增强了墙板6的强度,使之与支撑板3连接更可靠。
[0026]位于左侧的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为向右滑动的水滴形圆孔13,位于中部的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为椭圆形圆孔14,位于右侧的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为向左滑动的水滴形圆孔13,由于固定第一紧固件的加长孔根据不同方向的形变,对应设置了
不同角度的水滴形圆孔13,当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位于固定管板1端时,滴水形圆孔13的形变方向对着浮动管板2;当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位于浮动管板2端时,滴水形圆孔13的形变方向对着固定管板1;当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加长孔位于中部时,圆孔为椭圆形14,可使得支撑板3沿着椭圆形圆孔左右移动,为支撑板的形变方向提供了抵抗形变的活动空间,降低了支撑板的形变概率。
[0027]在本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的支撑板3在胀接的过程中,由于胀杆12给了管束很大的力,使得靠近固定管板1侧的支撑板3向浮动管板2侧弯曲,而靠近浮动管板2侧的支撑板3向固定管板1侧弯曲,为了避免或减少支撑板3的弯曲,我们按照支撑板胀接后变形规律,改进了侧墙结构,将第一紧固件11圆孔改成对应形状的水滴形圆孔13或椭圆形圆孔14,大大降低了支撑板3胀接变形的程度。
[00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此内置冷却器管束包括固定管板(1)、浮动管板(2)、侧墙、支撑板(3)、换热管(4)以及翅片(5),所述侧墙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所述固定管板(1)和浮动管板(2)之间的侧墙内均匀分布有与固定管板(1)或浮动管板(2)平行设置的支撑板(3),所述侧墙与支撑板(3)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11)连接,所述侧墙上用于固定第一紧固件(11)的圆孔设有向左或向右的加长孔,相邻所述支撑板(3)之间分布有翅片(5),并通过由固定管板(1)的管孔(13)穿入,延伸至浮动管板(2)的管孔(13)的换热管(4)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冷却器管束防支撑板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4)内加塞有胀杆(12),所述胀杆(12)前端设置有胀珠(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冷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佳丽
申请(专利权)人:卡莱瑞佛传热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