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检测
,尤其涉及对采用受流器受流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进行燃弧检测的试验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跨座式单轨属于中等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其特点是适应性强、噪声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能更好适应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目前,跨座式单轨列车主要采用第三轨受流器方式进行受流。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受流器与第三轨通过一定接触力下的滑动摩擦获取电能。但是,由于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和蛇形移动,受流器与第三轨接触力会出现波动和瞬时分离,从而产生燃弧现象。相关技术中,燃弧现象的检测,主要有光特征、热特征和电磁特征检测三种手段,燃弧检测是评价车辆与第三轨匹配关系的重要手段。
[0003]目前,对机车车辆燃弧检测主要针对是以“受电弓
‑
接触线”为基本模型的弓网检测技术方案。在实现本技术构思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燃弧检测装置与安装在车顶的弓网燃弧检测装置相比,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跨座式单轨列车采用第三轨受流,且转向架结构包括电机、齿轮箱、支撑轮、导向轮等部件,安装位置和空间较弓网受流的车辆更加局限,安装距离一般不超过1m(目前弓网受流燃弧检测装置安装距离一般为4~6m,根本无法安装在车底);(2)跨座式单轨曲线半径小、转向架振动更大,采用光学特征和热特征识别易出现图像识别率低,发生漏检和误检等问题;(3)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多为临时性检测,非永久安装,目前的弓网受流燃弧检测装置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01),用于采集跨座式单轨列车(T)的第一受流器(C1)与第一第三轨(T1)的第一接触面的第一图像;第一紫外传感器(02),用于采集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的拍摄区域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的拍摄区域重合;以及第一发送器(03),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和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连接,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04),用于将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一侧的车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04)包括:第一安装板(04
‑
1),所述第一安装板(04
‑
1)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车底;以及第二安装板(04
‑
2),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通过安装螺丝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板(04
‑
1)上,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壳体(05),其中,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01)、所述第一紫外传感器(02)和所述第一发送器(03)设置在所述壳体(05)内,所述壳体(05)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燃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04
‑
1)包括第一L形不锈钢板(04
‑1‑
1),其中,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
‑1‑
1)的一平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04
‑1‑1‑
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04
‑1‑1‑
1)将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
‑1‑
1)固定在跨座式单轨列车的车底上,所述第一L形不锈钢板(04
‑1‑
1)的另一平面上设有一个第二安装孔(04
‑1‑1‑
2)和一个第一弧形安装槽(04
‑1‑1‑
3),将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板(04
‑
1)上后,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能够围绕着所述第二安装孔(04
‑1‑1‑
2)在所述第一弧形安装槽(04
‑1‑1‑
3)的限定范围内转动,所述第二安装板(04
‑
2)包括第二L形不锈钢板(04
‑2‑
1),其中,所述第二L形不锈钢板(04
‑2‑
1)的一平面上设有两个第三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春珉,高福来,黄健,姜伟,王克俊,李肖刚,姜君,杨鹏,李勇,王娜,王科理,宋子贤,陈浩,马荣成,李展伟,刘敏,贾昊睿,李瑶,杨海前,刘向云,程维寅,程晓菁,杨丰,杨永,赵东生,黄振科,张一睿,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