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凌霞专利>正文

一种透水铺装路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0032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水铺装路面,包括有外圈体和上盖;外圈体:内圈内安放有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所述透水基层位于透水面层的下方,所述透水基层位于碎石垫层的上方,所述外圈体的左右端的相互靠近的一侧均直线阵列排布有透水孔,所述外圈体的左右端内均活动安放有滤水海绵,所述外圈体的内部四角均固定有三角体,通过外圈体拢住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避免这些物质向外扩散,提高承载能力。本透水铺装路面,首先使用整体式设计,便于整块更换且可提前制备,缩短维修时间,且可对透过的水进行收集,并对水过滤,便于雨水的集中处理,且便于对自身内部进行维修,且可拢住透水混凝土,提高承载力。提高承载力。提高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水铺装路面


[0001]本技术涉及透水路面
,具体为一种透水铺装路面。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并对其中很大一部分市政道路进行了透水铺装,现有透水铺装多采用透水材料来构成整体的道路,例如采用粗骨料、水泥和水搅拌纸面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来进行透水,或者是利用铺装地板砖之间的缝隙进行透水。但是这样的透水铺装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采用透水材料的铺装路面,由于透水材料上有用于透水的孔隙,所以传统透水铺装路面的承载能力较差,并且造价较高,不够经济,性价比低;并且,传统透水铺装路面难以维护,一旦透水材料失去透水功能,难以修复,只能在破除后进行整体更换,代价较大,工程较繁琐,在对比申请号为201920563188.9所提供的设计来看,该设计可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且便于疏导雨水,但是该设计在其中一部分损坏时,则需要将大块路面进行挖起,再将挖起的路面重新铺上,而铺上新路面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晾干,增加了维修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透水铺装路面,首先使用整体式设计,便于整块更换且可提前制备,缩短维修时间,且可对透过的水进行收集,并对水过滤,便于雨水的集中处理,且便于对自身内部进行维修,且可拢住透水混凝土,提高承载力,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透水铺装路面,包括有外圈体和上盖;
[0005]外圈体:内圈内安放有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所述透水基层位于透水面层的下方,所述透水基层位于碎石垫层的上方,所述外圈体的左右端的相互靠近的一侧均直线阵列排布有透水孔,所述外圈体的左右端内均活动安放有滤水海绵,所述外圈体的内部四角均固定有三角体,通过外圈体拢住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避免这些物质向外扩散,提高承载能力,通过透水孔可收集透过的水,便于水的集中处理,通过滤水海绵过滤水,避免水中有杂质堵塞水路;
[0006]上盖:活动穿插在外圈体的上端内,其四角均转动有转柱,所述转柱的上侧设有外嵌槽,所述外嵌槽的左侧设有内嵌槽,所述转柱的下端侧面固定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上侧抵触在三角体的下侧,通过外界的拉钩插入外嵌槽和内嵌槽,可直接上拉转柱来将本设计整体向上拉出,便于更换本设计,也可转动转柱后再向上拉动,可只将上盖向上拉出,便于维修本设计的内部。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挡水盘,活动穿过外圈体的上侧,其位于透水面层的上方,通过挡水盘可避免水从透水面层和外圈体之间的缝隙向上喷出而损伤行人。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有通水孔和橡胶垫,所述橡胶垫有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外圈体的
左右侧,两个橡胶垫的前后端和外圈体的左右侧的前后端均设有对应的通水孔,通过通水孔可将多个本设计相互连通,通过橡胶垫提高连接的密封性。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入地柱,有四个且分别固定在外圈体的下侧四角,通过入地柱可避免本装置前后移动。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初步挡泥圈,活动穿插在外圈体的内圈内,其位于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外,通过初步挡泥圈可避免透水基层和透水面层的物质在未晾干时从透水孔进入外圈体内。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透水铺装路面,具有以下好处:
[0012]1、通过外圈体拢住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和碎石垫层,避免这些物质向外扩散,提高承载能力,通过透水孔可收集透过的水,便于水的集中处理,通过滤水海绵过滤水,避免水中有杂质堵塞水路,通过外界的拉钩插入外嵌槽和内嵌槽,可直接上拉转柱来将本设计整体向上拉出,便于更换本设计,也可转动转柱后再向上拉动,可只将上盖向上拉出,便于维修本设计的内部。
[0013]2、通过挡水盘可避免水从透水面层和外圈体之间的缝隙向上喷出而损伤行人,通过通水孔可将多个本设计相互连通,通过橡胶垫提高连接的密封性,通过入地柱可避免本装置前后移动,通过初步挡泥圈可避免透水基层和透水面层的物质在未晾干时从透水孔进入外圈体内。
[0014]3、本透水铺装路面,首先使用整体式设计,便于整块更换且可提前制备,缩短维修时间,且可对透过的水进行收集,并对水过滤,便于雨水的集中处理,且便于对自身内部进行维修,且可拢住透水混凝土,提高承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A

A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C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B

B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D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上盖、2挡水盘、3透水面层、4通水孔、5橡胶垫、6外圈体、7入地柱、8转柱、9透水基层、10碎石垫层、11初步挡泥圈、12挡块、13三角体、14透水孔、15滤水海绵、16外嵌槽、17内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透水铺装路面,包括有外圈体6
和上盖1;
[0025]外圈体6:内圈内安放有透水面层3、透水基层9和碎石垫层10,透水基层9位于透水面层3的下方,透水基层9位于碎石垫层10的上方,外圈体6的左右端的相互靠近的一侧均直线阵列排布有透水孔14,外圈体6的左右端内均活动安放有滤水海绵15,外圈体6的内部四角均固定有三角体13,通过外圈体6拢住透水面层3、透水基层9和碎石垫层10,避免这些物质向外扩散,提高承载能力,通过透水孔14可收集透过的水,便于水的集中处理,通过滤水海绵15过滤水,避免水中有杂质堵塞水路,还包括有挡水盘2,活动穿过外圈体6的上侧,其位于透水面层3的上方,通过挡水盘2可避免水从透水面层3和外圈体6之间的缝隙向上喷出而损伤行人,还包括有通水孔4和橡胶垫5,橡胶垫5有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外圈体6的左右侧,两个橡胶垫5的前后端和外圈体6的左右侧的前后端均设有对应的通水孔4,通过通水孔4可将多个本设计相互连通,通过橡胶垫5提高连接的密封性,还包括有入地柱7,有四个且分别固定在外圈体6的下侧四角,通过入地柱7可避免本装置前后移动,还包括有初步挡泥圈11,活动穿插在外圈体6的内圈内,其位于透水面层3、透水基层9和碎石垫层10外,通过初步挡泥圈11可避免透水基层9和透水面层3的物质在未晾干时从透水孔14进入外圈体6内;
[0026]上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铺装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圈体(6)和上盖(1);外圈体(6):内圈内安放有透水面层(3)、透水基层(9)和碎石垫层(10),所述透水基层(9)位于透水面层(3)的下方,所述透水基层(9)位于碎石垫层(10)的上方,所述外圈体(6)的左右端的相互靠近的一侧均直线阵列排布有透水孔(14),所述外圈体(6)的左右端内均活动安放有滤水海绵(15),所述外圈体(6)的内部四角均固定有三角体(13);上盖(1):活动穿插在外圈体(6)的上端内,其四角均转动有转柱(8),所述转柱(8)的上侧设有外嵌槽(16),所述外嵌槽(16)的左侧设有内嵌槽(17),所述转柱(8)的下端侧面固定有挡块(12),所述挡块(12)的上侧抵触在三角体(13)的下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霞
申请(专利权)人:凌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