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917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1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涉及热能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满足无供暖管网建筑设施环境低温寒冷生活空间取暖保温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为:散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汇总管、第二汇总管和多个直线管,所述第一汇总管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上方,每一个所述直线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X形翅片组件,每一个所述X形翅片组件沿其中一个所述直线管的轴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及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能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
技术介绍
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野外作业时,需要临时搭建野营帐篷、野营房、彩板房等临时建筑。早些年,在上述临时建筑中取暖多使用土煤炉或煤油炉等高污染的取暖设备;现在开始使用电暖器、热风机等高耗电、高耗能的取暖设备保持室内温度。在没有完善电力电网的野外环境下以上设备无法使用,煤气中毒、电暖气短路起火每年给国家及民众带来大量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具有低耗电、安全无排放、高热能、移动搬迁便利、结构简单的取暖设备,以及能够满足无供暖管网建筑冬季取暖要求的一体化小型取暖设备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主要目的是满足无供暖管网建筑设施环境低温寒冷生活空间取暖保温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汇总管、第二汇总管和多个直线管,所述第一汇总管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上方,每一个所述直线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X形翅片组件,每一个所述X形翅片组件沿其中一个所述直线管的轴向延伸。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可选的,所述第一汇总管连接于排气阀。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加热机构和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上壳体和第一下壳体,所述第一上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下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加热罐、第一出液管和第一回液管,所述第一加热罐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下壳体内,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热罐的上侧壁,所述第一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热罐的下侧壁;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壳体内,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沿直线延伸,多个所述直线管沿所述第一汇总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汇总管,所述第一回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汇总管。可选的,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回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回液管连接于第一缓冲罐。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罐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方。可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连接于第一万向轮。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加热机构和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所述第二上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下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加热机构包括第二加热罐、第二出液管和第二回液管,所述第二加热罐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下壳体内,所述第二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加热罐的上侧壁,所述第二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加热罐的下侧壁;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壳体内,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呈开口圆环状,多个所述直线管依次环形排列于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之间,所述第二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汇总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回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汇总管的另一端。可选的,所述第二汇总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缓冲罐。可选的,所述第二缓冲罐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上方。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连接于第二万向轮。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在使用本装置时,可以将第一汇总管连接至加热设备的导热介质输出端口,第二汇总管连接至加热设备的导热介质回流端口。受热后的导热介质气化并进入第二汇总管中,从而使气化的导热介质沿多个直线管同步升腾。在上述升腾过程中,导热介质的热焓量同步传递至多个X形翅片组件,并经X形翅片组件扩散至空气中。传统方式采用如下结构:单根导热管组件弯曲迂回设置,多个X形翅片组件集束式排列于导热管组件的直线形管段轴侧。导热介质沿单根导热管组件流动,依次经过多个X形翅片组件进行散热。使用本装置,受热后的导热介质到达第二汇总管后,导热介质分流为多股,沿每一个直线管及其对应的X形翅片组件同步散热。所以本装置的散热效率比传统方式的散热效率更高,所以进一步满足了无供暖管网建筑设施环境低温寒冷生活空间取暖保温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没有安装X形翅片组件)的剖面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安装X形翅片组件)的剖面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没有安装X形翅片组件)的剖视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安装X形翅片组件)的剖视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的正视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汇总管1、第二汇总管2、直线管3、X形翅片组件4、排气阀5、第一壳体6、第一排气孔61、第一进气孔62、第一加热罐7、第一出液管8、第一回液管9、第一加热器10、第一温度控制器11、第一缓冲罐12、第一万向轮13、第二壳体14、第二排气孔141、第二进气孔142、第二加热罐15、第二出液管16、第二回液管17、第二加热器18、第二温度控制器19、第二缓冲罐20、第二万向轮21。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2或图5所示,一方面,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其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汇总管1、第二汇总管2和多个直线管3,所述第一汇总管1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总管2的上方,每一个所述直线管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1和所述第二汇总管2;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X形翅片组件4,每一个所述X形翅片组件4沿其中一个所述直线管3的轴向延伸。散热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在使用本装置时,可以将第一汇总管1连接至加热设备的导热介质输出端口,第二汇总管2连接至加热设备的导热介质回流端口。受热后的导热介质气化并进入第二汇总管2中,从而使气化的导热介质沿多个直线管3同步升腾。在上述升腾过程中,导热介质的热焓量同步传递至多个X形翅片组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热部,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汇总管、第二汇总管和多个直线管,所述第一汇总管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上方,每一个所述直线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n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X形翅片组件,每一个所述X形翅片组件沿其中一个所述直线管的轴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部,所述导热部包括第一汇总管、第二汇总管和多个直线管,所述第一汇总管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上方,每一个所述直线管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
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X形翅片组件,每一个所述X形翅片组件沿其中一个所述直线管的轴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汇总管连接于排气阀。


3.一种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第一加热机构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上壳体和第一下壳体,所述第一上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下壳体的侧壁均布有多个第一进气孔;
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包括第一加热罐、第一出液管和第一回液管,所述第一加热罐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下壳体内,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热罐的上侧壁,所述第一回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热罐的下侧壁;
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壳体内,所述第一汇总管和所述第二汇总管分别沿直线延伸,多个所述直线管沿所述第一汇总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汇总管,所述第一回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汇总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自循环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总管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回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总管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相互远离,所述第一回液管连接于第一缓冲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军王澳王建国王钰发
申请(专利权)人:克拉玛依君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新疆君威成鑫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