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
技术介绍
楼梯在多层及高层建筑中具有竖向交通通道及地震时逃生要道与紧急避震“孤岛”的功能,但历次地震后楼梯间部位震害严重,震害调查分析表明,由于楼梯部件与主体结构采用整浇的连接方式,梯板形成了斜撑效应并参与结构抗侧力,致使结构在楼梯间位置受力复杂,地震中楼梯间往往因为吸收较多能量而先行破坏,形成了第一道抗震防线,没有实现前述预期抗震救灾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会导致结构出现局部扭转,如果楼梯间布置不当还会加剧整体结构的扭转效应,为解决框架结构中楼梯间的抗震问题,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及相关图集提出梯段板分离式连接技术,即采用滑动连接构造释放楼梯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约束可有效降低斜撑效应。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先预制再连接的属性,而该技术的核心宗旨是变抗为放,因而装配式建筑中框架楼梯间可优先考虑该技术的应用。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梯段板分离式连接技术主要是单纯将楼梯与主体结构脱开,地震作用下梯段板会产生剧烈跳脱现象,严重削弱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另有研究提出悬挂楼梯方案以解决楼梯间对框架结构的斜撑效应与扭转效应,即将楼梯间作为悬挂子结构作用于主结构上,此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主体结构振动,但强震下悬挂子结构将产生显著的水平位移,严重影响楼梯间的建筑功能,而如果水平自由度释放不足又将导致楼梯构件产生较大应力而破坏,因此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悬挂子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在容许范围内,同时还能在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包括框架组件以及设置在相邻两层框架组件之间的楼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竖直布置的框架柱(1)以及水平布置的框架梁(2),框架梁(2)端部与框架柱(1)连接;所述楼梯组件包括错层平台(3)、楼层平台(4)和预制梯板(5),错层平台(3)通过多个悬挂组件与框架梁(2)连接,预制梯板(5)一端与错层平台(3)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楼层平台(4)连接;悬挂组件包括吊杆(6),吊杆(6)包括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侧钢板(61)和腹钢板(62),腹钢板(62)设置在两个侧钢板(61)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侧钢板(61)垂直连接,吊杆(6)顶端通过上铰节点与框架梁(2)连接且其底端通过下铰节点与错层平台(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包括框架组件以及设置在相邻两层框架组件之间的楼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竖直布置的框架柱(1)以及水平布置的框架梁(2),框架梁(2)端部与框架柱(1)连接;所述楼梯组件包括错层平台(3)、楼层平台(4)和预制梯板(5),错层平台(3)通过多个悬挂组件与框架梁(2)连接,预制梯板(5)一端与错层平台(3)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楼层平台(4)连接;悬挂组件包括吊杆(6),吊杆(6)包括两个竖直相对布置的侧钢板(61)和腹钢板(62),腹钢板(62)设置在两个侧钢板(61)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侧钢板(61)垂直连接,吊杆(6)顶端通过上铰节点与框架梁(2)连接且其底端通过下铰节点与错层平台(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铰节点包括两个上耗能板(71)和两个上连接钢板(72);两个上耗能板(71)呈L型,两个上耗能板(71)底端分别通过多个上螺栓副(73)与两个侧钢板(61)顶端连接,上耗能板(71)顶端通过多个上套筒螺栓副(74)与框架梁(2)连接;上连接钢板(72)呈L型,两个上连接钢板(72)分别设置在腹钢板(62)顶端两侧,腹钢板(62)顶端转动连接有与两个上连接钢板(72)连接的上剪力传递杆(75),上连接钢板(72)顶端通过多个上带锚固板套筒螺栓副(76)与框架梁(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型装配式悬挂楼梯间结构,其特征在于,下铰节组件包括两个下连接钢板(81);下连接钢板(81)呈L型,两个下连接钢板(81)分别设置在腹钢板(62)底端两侧,腹钢板(62)底端转动连接有与两个下连接钢板(81)连接的下剪力传递杆(82),下连接钢板(81)底端通过多个下带锚固板套筒螺栓副(83)与错层平台(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型装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韬,汪梅,易苗苗,汪君茂,陈传万,陈长冰,李海霞,马玉荣,吴婧,陈康,胡鑫民,雷亚星,许思杰,陈奥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新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