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807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结构,所述机身为耐腐蚀抗压强的金属材料,所述机身的两侧均设置有机翼,机翼与机身为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机翼的角度控制机身的升降,所述机身尾部设置有空心腔,所述空心腔内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端固定有转动电动机,所述转动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底端穿过机身向外部伸出。简而言之,本申请技术方案利用连贯而又紧凑的结构,解决了传统的水下推进器在使用过程中对进行推动工作,难以实现通过推进器同时实现推进和转弯动能,多个设备配合使用使得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
本技术涉及机械研磨
,具体涉及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
技术介绍
无人有缆潜水器的研制80年代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1975至1985年是遥控潜水器大发展时期,到1981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发展到了400余艘,其中90%以上是直接,或间接为海洋石油开采业服务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需要,推动了潜水器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潜水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显著地增长,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包括有缆遥控潜水器、水底爬行潜水器、拖航潜水器、无缆潜水器)在海洋调查、海洋石油开发、救捞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88年,无人遥控潜水器又得到长足发展,猛增到958艘,比1981年增加了110%,这个时期增加的潜水器多数为有缆遥控潜水器,大约为800艘上下,其中420余艘是直接为海上池气开采用的,水下潜水器在行驶过程中多需要推动设备,传统的水下潜水器推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传统的水下推进器在使用过程中对进行推动工作,难以实现通过推进器同时实现推进和转弯动能,多个设备配合使用使得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由此可见,需要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
技术实现思路
传统的水下推进器在使用过程中对进行推动工作,难以实现通过推进器同时实现推进和转弯动能,多个设备配合使用使得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结构,所述机身的两侧均设置有机翼,机翼与机身为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机翼的角度控制机身的升降,所述机身尾部设置有空心腔,所述空心腔内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顶端固定有转动电动机,所述转动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底端穿过机身向外部伸出,所述推动杆底端安装有推进电动机,所述推进电动机的右侧设置有推进叶轮。进一步,两侧所述机翼底端皆安装有升降电动机,每个所述升降电动机的输出端底端皆安装有叶轮。进一步,所述机身前端设置有观察镜,所述观察镜为钢化玻璃材质,且观察镜内安装有照明灯。进一步,所述推进电动机的输出端通过螺栓紧固有推进叶轮。进一步,所述升降电动机的输出端通过螺栓紧固有叶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推动杆底端设置有推进电动机和推进叶轮来驱动机器人前进作业,同时在推动杆上端设置有转动电动机,转动电动机带动推进叶轮进行转动进而控制机器人转动方向,使得机器人推进和转弯一体化。简而言之,本申请技术方案利用连贯而又紧凑的结构,解决了传统的水下推进器在使用过程中对进行推动工作,难以实现通过推进器同时实现推进和转弯动能,多个设备配合使用使得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说明书附图1的A项结构示意图;图中:1、观察镜;2、机身;3、机翼;4、空心腔;5、升降电动机;6、叶轮;7、推动杆;8、推进叶轮;9、推进电动机;10、转动电动机;11、固定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相同”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相同,而是可以存在微小的差异。术语“垂直”仅仅是指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平行”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包括机身2,机身2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结构,机身2的两侧均设置有机翼3,机翼3与机身2为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机翼3的角度控制机身的升降,机身2尾部设置有空心腔4,空心腔4内固定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顶端固定有转动电动机10,转动电动机10的输出端连接有推动杆7,推动杆7的底端穿过机身2向外部伸出,推动杆7底端安装有推进电动机9,推进电动机9的右侧设置有推进叶轮8。本技术中,两侧机翼3底端皆安装有升降电动机5,每个升降电动机的输出端底端皆安装有叶轮6,叶轮6可以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可进一步控制机器人的升降,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本技术中,机身2前端设置有观察镜1,观察镜1为钢化玻璃材质,且观察镜1内安装有照明灯,便于更清楚观察水下环境。本技术中,推进电动机9的输出端通过螺栓紧固有推进叶轮8,便于拆除和更换推进叶轮8。本技术中,升降电动机5的输出端通过螺栓紧固有叶轮6,便于拆除和更换叶轮6。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包括机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结构,所述机身(2)的两侧均设置有机翼(3),机翼(3)与机身(2)为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机翼(3)的角度控制机身的升降,所述机身(2)尾部设置有空心腔(4),所述空心腔(4)内固定有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顶端固定有转动电动机(10),所述转动电动机(10)的输出端连接有推动杆(7),所述推动杆(7)的底端穿过机身(2)向外部伸出,所述推动杆(7)底端安装有推进电动机(9),所述推进电动机(9)的右侧设置有推进叶轮(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推进器,包括机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为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结构,所述机身(2)的两侧均设置有机翼(3),机翼(3)与机身(2)为转动连接,可以调节机翼(3)的角度控制机身的升降,所述机身(2)尾部设置有空心腔(4),所述空心腔(4)内固定有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顶端固定有转动电动机(10),所述转动电动机(10)的输出端连接有推动杆(7),所述推动杆(7)的底端穿过机身(2)向外部伸出,所述推动杆(7)底端安装有推进电动机(9),所述推进电动机(9)的右侧设置有推进叶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机器人作业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志马雄威顾华赵楠楠于明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创净源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