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7785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马达和在内部收纳马达的壳体。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其与第一壳体相连;以及隔壁,其将第一壳体的内部和第二壳体的内部隔开。第一壳体具有位于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底部。第二壳体具有位于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底部。第二底部中的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第一底部中的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靠预定方向的一侧。第一底部在与隔壁相邻的位置具有向预定方向的一侧凹陷的凹部。隔壁具有将第一壳体的内部和第二壳体的内部相连的贯通孔。凹部的内部与贯通孔的内部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两个壳体和将两个壳体的内部彼此隔开的隔壁,在隔壁设置有将两个壳体的内部彼此相连的贯通孔。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驱动装置,记载了车辆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99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上述那样的驱动装置有时使积存于一方的壳体的内部的油等流体经由设置于隔壁的贯通孔流到另一方的壳体的内部。但是,若仅设置贯通孔,则有时难以使油等流体流到另一方的壳体。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具有能够容易从一方的壳体的内部向另一方的壳体的内部流动油等流体的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马达和在内部收纳上述马达的壳体。上述壳体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其与上述第一壳体相连;以及隔壁,其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隔开。上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底部。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位于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底部。上述第二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第一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靠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上述第一底部在与上述隔壁相邻的位置具有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凹陷的凹部。上述隔壁具有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相连的贯通孔。上述凹部的内部与上述贯通孔的内部相连。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在驱动装置中,能够容易从一方的壳体的内部向另一方的壳体的内部流动油等流体。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及凹部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及凹部的立体图。图4是沿轴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及凹部的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贯通孔及凹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贯通孔及凹部的剖视图。图中:1—驱动装置,2—马达,3—传递装置,6—壳体,10—管(供给部),11、12、24a—供给口,24—转子主体(供给部),61、161、261—第一壳体,61a、161a、261a—第一底部,62—第二壳体,62a—第二底部,63、263—隔壁,64、164、264—凹部,64a—倾斜面,68、268—贯通孔,68c、68d、268c—开口部,70—温度传感器,97—冷却器(辅助设备),97a—流路,O—油(流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以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各实施方式中,铅垂方向相当于“预定方向”。下侧相当于“预定方向的一侧”,上侧相当于“预定方向的另一侧”。此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马达2、包括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管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与逆变器单元为分体构造。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及传递装置3。壳体6具有第一壳体61、第二壳体62、以及隔壁63。第一壳体61在内部收纳马达2。第二壳体62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第二壳体62与第一壳体61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62位于第一壳体61的左侧。隔壁63将第一壳体61的内部和第二壳体62的内部隔开。隔壁63具有将第一壳体61的内部和第二壳体62的内部相连的贯通孔68。第一壳体61将马达2从径向外侧包围。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61的内周面是随着朝向右侧而内径变大的锥形面。第一壳体61具有位于下侧的第一底部61a。第一底部61a的底面61b是第一壳体6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第一壳体61的内周面为锥形面,因此,底面61b为随着朝向右侧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底面61b是第一底部61a的上侧的面。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底部61a在与隔壁63相邻的位置具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64。如图4所示,凹部64例如从底面61b向下侧斜前方凹陷。沿轴向观察,凹部64的内部为大致矩形状。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4是沿轴向延伸的槽。凹部64的右侧的端部被封闭。凹部64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于贯通孔68。由此,凹部64的内部与贯通孔68的内部相连。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4是延伸至贯通孔68的槽。凹部64的左侧的端部经由贯通孔68向第二壳体62的内部开口。如图2所示,凹部6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下侧的面是随着朝向贯通孔68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64a,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64a随着朝向左侧而稍微位于下侧。凹部64的内侧面中的位于右侧的面是从第一底部61a的底面61b向下侧延伸且将底面61b与倾斜面64a相连的连接面64b。连接面64b例如是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连接面64b是设置于底面61b与倾斜面64a之间的台阶的台阶面。此外,本说明书中,“凹部向预定方向的一侧凹陷”是指,只要凹部凹陷的朝向包含向预定方向的一侧的成分即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4向下侧凹陷”是指,只要凹部64凹陷的朝向包含向下侧的成分即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4向下侧凹陷”是指,凹部64可以向铅垂方向正下方凹陷,也可以以相对于铅垂方向正下方在不足90°的范围内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朝向凹陷。如上述,在图示的例子中,凹部64向下侧斜前方凹陷。第二壳体62具有位于下侧的第二底部62a。第二底部62a的底面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n具备:/n马达;以及/n壳体,其在内部收纳上述马达,/n上述壳体具有:/n第一壳体;/n第二壳体,其与上述第一壳体相连;以及/n隔壁,其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隔开,/n上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底部,/n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位于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底部,/n上述第二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第一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靠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n上述第一底部在与上述隔壁相邻的位置具有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凹陷的凹部,/n上述隔壁具有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相连的贯通孔,/n上述凹部的内部与上述贯通孔的内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28 JP 2020-033532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以及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上述马达,
上述壳体具有: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其与上述第一壳体相连;以及
隔壁,其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隔开,
上述第一壳体具有位于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底部,
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位于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底部,
上述第二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第一底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面靠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
上述第一底部在与上述隔壁相邻的位置具有向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凹陷的凹部,
上述隔壁具有将上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和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相连的贯通孔,
上述凹部的内部与上述贯通孔的内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方向是铅垂方向,
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是铅垂方向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底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整体位于比上述第一底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靠铅垂方向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中的在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开口的开口部以向铅垂方向下侧倾斜的朝向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底部靠上述预定方向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中的上述预定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经由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圭吾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