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6950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属于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上模机构包括上凸模,上凸模底端为上模冲压端,所述上模冲压端与待形成的U型工件内腔形状相匹配;下模机构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下模体,所述第一凹模可伸缩连接于下模体上,所述第二凹模可转动连接于下模体上;其中,第一凹模的顶端开设V形槽,第一凹模的侧面设有凸出的限位端A,第二凹模靠近第一凹模的侧面上方设有凸出的刀头端、侧面下方设有凸出的限位端B,限位端A接触限位端B带动第二凹模转动;合模时,上模冲压端配合插入V形槽中,再配合刀头端形成U型折弯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一次加工U型工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体需要不同折弯形状的零件来满足其组装的要求。其中,对于底部是平面的U型工件的需求在逐年增加,因此轨道交通车体钣金结构件的折弯成型模具作为车体加工技术的关键设备,广泛适用于动车、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车体以及各类车辆制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现有加工底面为平面的直角U型工件采用二次折弯的方法:先将工件折弯成一道直角,再于工件其它位置再进行第二次直角折弯,二次折弯模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保证加工精度。现有技术也在寻求一种一次折弯U型工件的模具。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21898431.9,申请公开日为2020年12月8日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深U形工件成型模具。该模具包括定位板、旋转定位板、上模和下模,所述旋转定位板固定在定位板上,在所述旋转定位板的下方设置有横向转轴,所述上模通过连接板固定在横向转轴的下方,所述上模的底部设置有与待形成的U形件内腔形状相适配的凸起。通过上模在动力源带动下向下运动,在接触到钣金原料的时候完成以旋转轴为中心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向下运动的组合运动,上模继续向下将钣金原料下压至成型腔内,折弯动作完成后,组合上模在动力源驱动下向上抬起,同时弹簧复位使得上模沿旋转轴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直至取出工件,一次动作即可将钣金原料折弯成深U形。但是,该模具脱料时工件于下模折弯槽内滑动,易损坏工件的表面质量;同时下模为一体式,下模卡料导致不易脱模。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20834063.0,申请公开日为2019年1月22日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汽车底盘紧固件弯曲模具。该模具包括冲压机和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为中部向下凹陷的U形结构,所述工作台的中部固定连接隔套和支撑座,所述隔套设置在工作台与支撑座之间,所述隔套形状与工件的形状吻合,所述支撑座内设置与支撑座滑动连接并支撑工件的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与所述工作台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工作台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转动连接冲压板,所述冲压板与所述工件的底片折边以及冲压机相对应。但是,该模具下模脱料时也易损坏工件的表面质量。因此,市场上亟需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在一次冲压成型的同时,解决脱料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模具不易脱模且脱料时容易损坏工件表面质量的问题。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包括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上模机构包括上凸模,上凸模底端为上模冲压端,所述上模冲压端与待形成的U型工件内腔形状相匹配;下模机构包括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和下模体,所述第一凹模可伸缩连接于下模体上,所述第二凹模可转动连接于下模体上;其中,第一凹模的顶端开设V形槽,第一凹模的侧面设有凸出的限位端A,第二凹模靠近第一凹模的侧面上方设有凸出的刀头端、侧面下方设有凸出的限位端B,限位端A接触限位端B带动第二凹模转动;合模时,上模冲压端配合插入V形槽中,再配合刀头端形成U型折弯位。进一步地,所述上凸模上端设有装夹端,用于与折弯机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体上端开设开口的L形模腔,所述L形模腔的底面和侧面互相垂直;所述L形模腔内开设限位槽、滚动槽和弹簧槽,所述限位槽为方形槽开设于L形模腔的底面,所述滚动槽为圆弧形槽开设于L形模腔的侧面,所述弹簧槽开设于限位槽下方并与限位槽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模下端设有滑动端,所述滑动端配合插入限位槽内,并于限位槽内上下滑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模通过第一弹簧与下模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弹簧槽的底面,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连接第一凹模的滑动端,第一弹簧的伸缩实现第一凹模的滑动端于限位槽内上下滑动。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端A和限位端B通过斜面配合接触,当限位端A与限位端B完全接触或卡合时,第一凹模、第二凹模均处于固定状态。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体内固定设置导柱,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导柱上,合模时,导柱配合插入第一凹模内。进一步地,所述导柱固定于弹簧槽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模包括转动端,转动端通过第二弹簧与下模体连接;优选所述转动端为半圆柱状;转动端配合置于下模体的滚动槽内,同时转动端两端面与下模体通过第二弹簧连接,以实现转动端于滚动槽内转动。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折弯模具可以一次加工U型工件,同时通过两个分体式的凹模,使得开模脱料时,两个凹模在各自弹簧的回复力下,自动与工件分离,特别是针对U型折弯的深度过于深时,工件不易卡在下模机构的凹模的折弯槽内部;另外,第一凸模通过导柱的导向作用上下滑动,加强第一凸模受冲击力的稳定性,同时避免第一弹簧的横向偏移,保证第一弹簧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不仅适用于大尺寸U型折弯,还适合加工深度较深且尺寸较小U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次折弯模具开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次折弯模具中上凸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次折弯模具中第一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次折弯模具中第二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次折弯模具中下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成型模具合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需加工的U型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上模机构;110、上凸模;111、上模冲压端;1111、第一型面;1112、第二型面;1113、第三型面;112、装夹端;200、下模机构;210、第一凹模;211、滑动端;212、V形槽;213、限位端A;220、第二凹模;221、转动端;222、刀头端;223、限位端B;230、下模体;231、限位槽;232、滚动槽;233、弹簧槽;234、导柱;240、第一弹簧;250、第二弹簧;300、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需要成型的工件为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如图7所示,U型折弯处有两道直角折弯角,其中左边折弯边比右边折弯边短。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包括上模机构100和下模机构200,上模机构100包括上凸模110,上凸模110下端为上模冲压端111,上模上模冲压端111与待形成的U型工件内腔形状相匹配;下模机构200包括第一凹模210、第二凹模220和下模体230,第一凹模210可伸缩连接于下模体230上,第二凹模220可转动连接于下模体230上;其中,第一凹模210的顶端开设V形槽212,第一凹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包括上模机构(100)和下模机构(200),其特征在于:上模机构(100)包括上凸模(110),上凸模(110)底端为上模冲压端(111),所述上模冲压端(111)与待形成的U型工件内腔形状相匹配;/n下模机构(200)包括第一凹模(210)、第二凹模(220)和下模体(230),所述第一凹模(210)可伸缩连接于下模体(230)上,所述第二凹模(220)可转动连接于下模体(230)上;其中,第一凹模(210)的顶端开设V形槽(212),第一凹模(210)的侧面设有凸出的限位端A(213),第二凹模(220)靠近第一凹模(210)的侧面上方设有凸出的刀头端(222)、侧面下方设有凸出的限位端B(223),限位端A(213)接触限位端B(223)带动第二凹模(220)转动;/n合模时,上模冲压端(111)配合插入V形槽(212)中,再配合刀头端(222)形成U型折弯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包括上模机构(100)和下模机构(200),其特征在于:上模机构(100)包括上凸模(110),上凸模(110)底端为上模冲压端(111),所述上模冲压端(111)与待形成的U型工件内腔形状相匹配;
下模机构(200)包括第一凹模(210)、第二凹模(220)和下模体(230),所述第一凹模(210)可伸缩连接于下模体(230)上,所述第二凹模(220)可转动连接于下模体(230)上;其中,第一凹模(210)的顶端开设V形槽(212),第一凹模(210)的侧面设有凸出的限位端A(213),第二凹模(220)靠近第一凹模(210)的侧面上方设有凸出的刀头端(222)、侧面下方设有凸出的限位端B(223),限位端A(213)接触限位端B(223)带动第二凹模(220)转动;
合模时,上模冲压端(111)配合插入V形槽(212)中,再配合刀头端(222)形成U型折弯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体用U型工件的一次性成形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端A(213)和限位端B(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克文张迎年张先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