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8664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40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属于BIM技术领域,其包括一种装配式建筑:支撑基座,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设置有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的顶部设置有双向减震机构,所述双向减震机构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双向减震机构的顶部设置有上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的顶部设置有横梁,其中,所述双向减震机构设置有单向弹簧。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能够通过安装在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间的双向减震机构减少弹簧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支撑结构的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
本申请涉及BIM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参数以及预期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基于某种算法以及所接收的数据对建筑进行装配建模,并模仿建筑所具有的大部分真实信息,最后对建筑进行情景模拟,从而得出建筑在实际情况中各方面性能的近似结果。但是目前,由于相关技术中的支撑结构在对横向以及纵向两个方向的外力进行缓冲时,需要在上述两个方向上分别安装减震弹簧进行缓冲,建筑用的减震弹簧的生产成本较高,从而增加了支撑结构的建造成本,导致经BIM程序输出的支撑结构造价偏高。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在于:相关技术中的支撑结构为进行双向缓冲,在需要缓冲的两个方向分别安装有对应的弹簧,增加了支撑结构的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减少支撑结构的建造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能够通过安装在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间的双向减震机构减少弹簧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支撑结构的建造成本。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包括:支撑基座,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部设置有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的顶部设置有双向减震机构,所述双向减震机构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双向减震机构的顶部设置有上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的顶部设置有横梁,其中,所述双向减震机构设置有单向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梁所受负载通过上支撑件传递至双向减震机构,双向减震机构通过底部的支撑基座以及下支撑件固定在工作环境地面,同时,双向减震能够在支撑结构受到两个方向的外力时,通过单向弹簧对支撑结构整体进行减震缓冲,从而减少弹簧的使用。优选的,所述双向减震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件顶部和所述上支撑件底部的夹板;贯穿开设于所述夹板的预留缝;设置在所述预留缝两侧且位于两所述夹板相对面的转动板;铰接于两侧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夹板一端的压板;以及设置在两所述压板相对面间的减震弹簧,其中,所述转动板倾斜设置与所述夹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双向减震机构受到纵向外力时,外力通过甲板传递至朱转动板,随后通过转动板传递至压板,最后通过压板连接的减震弹簧对纵向外力进行缓冲,从而使减震弹簧对纵向外力进行缓冲减震;在双向减震机构受到横向外力时,夹板受压,预留缝宽度缩小,同时带动转动板相向运动,随后两侧的转动板相背转动,驱动两侧压板相对运动,减震弹簧受压,从而使减震弹簧对横向外力进行缓冲减震,由于上述两种情况均通过减震弹簧减震,从而减少了弹簧的使用数量。优选的,所述夹板的两侧分别环设有连接母板与连接子板,所述连接母板与所述连接子板均与两所述夹板相接,所述连接母板与所述连接子板均可拆卸式连接于两侧所述夹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母板与连接子板能够对上下两侧的夹板进行支撑,从而提高支撑结构的最大承受负载。优选的,所述连接母板与所述连接子板均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于所述夹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螺栓能够使得连接母板与连接子板拆卸式连接于夹板,从而便于连接母板与连接子板的安装,同时,便于后期对双向减震机构进行维修。优选的,所述连接母板的端面设置有凸板,所述连接子板的端面开设有与所述凸板相适配的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板能够对连接母板与连接子板间的缝隙进行遮挡的同时减少对夹板横向运动的影响。从而对两夹板间的空间进行封闭,减少外界环境对双向减震机构的影响。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辅助弹簧,所述辅助弹簧远离所述凹槽侧壁的一端与所述凸板相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弹簧可提高连接母板、连接子板以及双向减震机构整体的横向抗震能力。优选的,所述下支撑件与所述上支撑件均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两翼缘板分别与所述预留缝两侧的所述夹板相接,所述工字钢的腹板与所述夹板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字钢的两翼缘板可分别将夹板的两侧固定,同时,由于工字钢的腹板与夹板留有一定的间隙,因此能够减少对甲板横向运动的影响,提高双向减震机构的横向减震效果。优选的,所述预留缝的两侧所述夹板间连接有止水带,所述止水带遮盖所述预留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带能够减少渗入双向减震机构的雨水及其他外来水,减缓减震弹簧的腐蚀,延长减震弹簧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支撑基座设置有与地面相连的接地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地螺栓能够将支撑基座与工作环境地面进行连接固定优选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方法,用于构建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包括以下步骤:S1.输入预计造价及所述横梁的预设负载;S2.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模型构建;S3.对所述装配式建筑输入横向外力与纵向外力进行模拟测试;S4.输出测试结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测试结果输出后,能够得到支撑结构在同时满足横梁负载、横向负载以及纵向负载时整体的造价,便于工人对支撑结构的造价进行评估。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转动板以及压板,可使夹板受横向外力时,驱动转动板底端向外侧转动,从而带动两压板相对运动,进而挤压减震弹簧,对横向外力进行缓冲减震,在夹板受纵向外力时,纵向外力先后依次传递至夹板、转动板以及压板,从而直接对减震弹簧进行缓冲减震,综上,使用减震弹簧同时对横向以及纵向的外力进行了缓冲减震,从而减少了减震弹簧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支撑结构整体的造价成本;2.通过止水带减少了雨水以及其他外来水对减震弹簧的腐蚀,延长了减震弹簧的使用寿命;3.通过辅助弹簧对双向减震机构所受的横向外力进行进一步缓冲减震,进一步提高了双向减震机构的抗横向外力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凹槽与辅助弹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的正面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基座;11、接地螺栓;2、下支撑件;3、上支撑件;4、双向减震机构;41、夹板;42、预留缝;43、连接母板;431、凸板;44、连接子板;441、凹槽;45、辅助弹簧;46、连接螺栓;47、转动板;48、压板;49、减震弹簧;5、止水带;6、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及设计方法。参照图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有支撑基座1,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穿设有4根接地螺栓11,通过将4根接地螺栓11与工作环境地面连接,能够对支撑基座1进行固定。同时,在支撑基座1的顶部固定有工字钢,在工字钢的顶部固定有夹板41,在夹板41的顶面中部贯穿开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支撑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下支撑件(2),所述下支撑件(2)的顶部设置有双向减震机构(4),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设置有减震弹簧(49),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的顶部设置有上支撑件(3),所述上支撑件(3)的顶部设置有横梁(6),其中,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设置有单向弹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支撑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基座(1)的顶部设置有下支撑件(2),所述下支撑件(2)的顶部设置有双向减震机构(4),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设置有减震弹簧(49),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的顶部设置有上支撑件(3),所述上支撑件(3)的顶部设置有横梁(6),其中,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设置有单向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减震机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件(2)顶部和所述上支撑件(3)底部的夹板(41);贯穿开设于所述夹板(41)的预留缝(42);设置在所述预留缝(42)两侧且位于两所述夹板(41)相对面的转动板(47);铰接于两侧所述转动板(47)远离所述夹板(41)一端的压板(48);以及设置在两所述压板(48)相对面间的减震弹簧(4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41)的两侧分别环设有连接母板(43)与连接子板(44),所述连接母板(43)与所述连接子板(44)均与两所述夹板(41)相接,所述连接母板(43)与所述连接子板(44)均可拆卸式连接于两侧所述夹板(41),其中,所述转动板(47)倾斜设置与所述夹板(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母板(43)与所述连接子板(44)均通过连接螺栓(46)连接于所述夹板(4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宏毛泳肖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