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558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包括一侧敞口的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各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均由依次并排设置的正极电极片、变化极电极片和自清洁电极片组成,各变化极电极片分别与相邻的正极电极片和相邻的自清洁电极片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自清洁电极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孔,各正极电极片均与电极正电源并联,各自清洁电极片均与电极负电源并联,各变化极电极片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自清洁电极片不断循环通断以及变化极电极片的极性不断改变,既能够保证水触媒的产生效率,又能够避免电极片结构,实现电极片自清洁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水触媒发生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目前,众多市面上的食品原材料均存在病菌、农药、有机物、激素等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而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餐厅食堂等机构,对这些超标的有害物质不仅处理手段极其有限,而且处理效果不佳,导致烹饪和加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仍然超标,存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和隐患。因此,市场上应运而生了一种水触媒类净化设备,电流通过核心部件产生粒子簇射轰击水分子生成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功能团,利用羟基的强氧化性达到快速杀菌和高效降解有机物的作用。水触媒类净化设备不仅能够快速杀灭病菌,而且能够高效降解农残、激素等有机污染物,同时安全性极佳,具有无添加、无逸散、无残留、不破坏营养、节水和对人与环境无害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水触媒发生器的电极会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结垢,影响水触媒产生效果,尤其在水质较硬的北方地区,结垢速度极快。为了保证水触媒发生器的工作效果,水触媒类净化设备必须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对电极进行清洗除垢。目前,有的水触媒类净化设备电极拆卸清洗的方式,虽然能够彻底清除水垢,但是拆装过程十分麻烦,影响水触媒类净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感受;而有的水触媒类净化设备则采用高压水冲洗的方式,虽然不用拆卸电极,但是并不能完全清除电极表面的水垢,尤其是电极表面水垢较厚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水垢清除效果。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包括一侧敞口的安装壳体,其要点在于:所述安装壳体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各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均由依次并排设置的正极电极片、变化极电极片和自清洁电极片组成,各变化极电极片分别与相邻的正极电极片和相邻的自清洁电极片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自清洁电极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孔,各正极电极片均与电极正电源并联,各自清洁电极片均与电极负电源并联,各变化极电极片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采用以上结构,正极电极片的极性始终为正极,当自清洁电极片断电时,变化极电极片的极性为负极,正极电极片与变化极电极片作用能够产生粒子簇射轰击水分子生成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功能团,即水触媒,其中,自清洁电极片由于设置有让位孔,能够避免影响正极电极片与变化极电极片作用产生水触媒的效率;当自清洁电极片通电时,自清洁电极片的极性为负极,同时变化极电极片的极性转换为正极,此时,正极电极片与变化极电极片均与自清洁电极片形成电势差,正极电极片与变化极电极片上的水垢发生脱落,并朝自清洁电极片方向聚集;自清洁电极片断电、变化极电极片作为负极的状态通常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以保证水中水触媒的含量,自清洁电极片通电、变化极电极片作为正极的状态通常只维持较短一段时间,既能够使正极电极片与变化极电极片上的水垢脱落,又避免沉积在自清洁电极片上,能够被水流冲走。作为优选:各所述正极电极片均并联在正极接线柱上,各自清洁电极片均并联在负极接线柱上,各变化极电极片均并联在变化极接线柱上,所述正极接线柱与电极正电源连接,所述负极接线柱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负电源连接,所述变化极接线柱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采用以上结构,便于接线,稳定、安全、可靠。作为优选:所述切换电路包括正电源U、555振荡电路、三极管Q1、三极管Q2、场效应管T1、场效应管T2和场效应管T3;555振荡电路的电源正端与正电源U连接,555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串电阻R3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电阻R7后与正电源U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5后与场效应管T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T1的漏极接入电极正电源,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变化极接线柱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4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电阻R9后与正电源U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6后与场效应管T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T2的源极接入电极负电源,场效应管T2的漏极与变化极接线柱连接;场效应管T3的栅极依次串电阻R10和电阻R7后与正电源U连接,场效应管T3的源极与电极负电源连接,场效应管T3的漏极与负极接线柱连接。采用以上电路,能够使负极接线柱与电极负电源断开时,变化极接线柱的极性为负极,负极接线柱与电极负电源导通时,变化极接线柱的极性为正极,简单可靠。作为优选:所述555振荡电路包括芯片NE555,芯片NE555的电源正端串电阻R8后与正电源U连接,芯片NE555的电源负端接地,正电源U依次串振荡电阻R1、振荡电阻R2和振荡电容C后接地,振荡电阻R1和振荡电阻R2的公共端与芯片NE555的放电端连接,振荡电阻R2和振荡电容C的公共端与芯片NE555的触发端连接。采用以上电路,能够灵活地根据需求输出信号,调整负极接线柱和变化极接线柱不同极性或通断状态的维持时间。作为优选:若干组所述水触媒发生电极组组成一个水触媒发生单元,所述安装壳体中具有若干水触媒发生单元,相邻水触媒发生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变化极电极片与相邻的正极电极片和相邻的自清洁电极片之间的间距。采用以上结构,既能够保证水触媒产生的效率,又能避免电极片过多,有效控制成本。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中设置有两个条形锁定板,两个条形锁定板分别位于各水触媒发生单元的两端,并分别能够通过若干螺栓与安装壳体固定连接,以将各水触媒发生单元锁定在安装壳体中。采用以上结构,能够稳定可靠地安装电极片。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中设置有两排直线分布的限位筋,相邻限位筋之间均形成与各水触媒发生单元相适应的卡接口,各水触媒发生单元均卡接在对应的卡接口中。采用以上结构,能够稳定可靠地安装电极片。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上具有与各水触媒发生单元一一对应的充气孔,各充气孔分别位于对应水触媒发生单元正后方的中心位置。采用以上结构,能够高效地向水中充入水触媒,同时能够在自清洁时高效地将脱落的水垢带走,提升自清洁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壳体呈槽状结构,该安装壳体至少位于底部的一侧槽壁为从内向外斜向下倾斜的斜面结构。采用以上结构,能够防止残渣沉积在安装壳体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易于实现,通过自清洁电极片不断循环通断以及变化极电极片的极性不断改变,既能够保证水触媒的产生效率,又能够避免电极片结构,实现电极片自清洁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自清洁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安装壳体的其中一个视角示意图;图4为安装壳体的另外一个视角示意图;图5为切换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包括一侧敞口的安装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各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均由依次并排设置的正极电极片(1)、变化极电极片(3)和自清洁电极片(2)组成,各变化极电极片(3)分别与相邻的正极电极片(1)和相邻的自清洁电极片(2)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自清洁电极片(2)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孔(2a),各正极电极片(1)均与电极正电源并联,各自清洁电极片(2)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负电源连接或断开,各变化极电极片(3)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包括一侧敞口的安装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各水触媒发生电极组均由依次并排设置的正极电极片(1)、变化极电极片(3)和自清洁电极片(2)组成,各变化极电极片(3)分别与相邻的正极电极片(1)和相邻的自清洁电极片(2)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自清洁电极片(2)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孔(2a),各正极电极片(1)均与电极正电源并联,各自清洁电极片(2)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负电源连接或断开,各变化极电极片(3)均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正极电极片(1)均并联在正极接线柱(6)上,各自清洁电极片(2)均并联在负极接线柱(7)上,各变化极电极片(3)均并联在变化极接线柱(8)上,所述正极接线柱(6)与电极正电源连接,所述负极接线柱(7)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负电源连接,所述变化极接线柱(8)通过切换电路与电极正电源和电极负电源交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清洁水触媒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正电源U、555振荡电路、三极管Q1、三极管Q2、场效应管T1、场效应管T2和场效应管T3;
555振荡电路的电源正端与正电源U连接,555振荡电路的输出端串电阻R3后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电阻R7后与正电源U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5后与场效应管T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T1的漏极接入电极正电源,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变化极接线柱(8)连接;
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4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电阻R9后与正电源U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串电阻R6后与场效应管T2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T2的源极接入电极负电源,场效应管T2的漏极与变化极接线柱(8)连接;
场效应管T3的栅极依次串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强王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源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