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线圈安装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圈固定板。一种线圈固定板,包括:固定板本体,用于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本体设于所述固定板本体的一面上,所述固定板本体的另一面用于安装电路板本体,所述固定板本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电路板本体上的待连接点相对应,所述线圈本体的引脚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利用第一通孔对线圈本体的引脚进行限制与定位,且第一通孔与待连接点相对应,即将引脚与待连接点进行了定位连接,便于引脚与待连接点的对应焊接,避免了对应错误的风险,且缩短了连接时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圈固定板
本技术涉及线圈安装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线圈固定板。
技术介绍
电感线圈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器件,是印制电路板上的重要元件。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胶体将线圈粘接在电路板上,再将线圈的引脚与电路板上的待连接点进行锡焊连接。但是,该方式在引脚焊接时,不易将引脚与电路板上的待连接点进行一一对应,因此,操作人员在焊接时耗时较长,且存在引脚与待连接点对应错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线圈引脚与电路板上的待连接点焊接时不易对应,导致耗时较长甚至对应错误的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固定板,包括:固定板本体,用于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本体设于所述固定板本体的一面上,所述固定板本体的另一面用于安装电路板本体,所述固定板本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电路板本体上的待连接点相对应,所述线圈本体的引脚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固定板本体上间隔设有多个,且与所述待连接点一一对应。所述固定板本体包括与所述线圈本体相连接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设置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线圈本体的外周相适配,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线圈本体的中空部分相对应。所述线圈本体与所述固定板本体通过点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本体与所述电路板本体通过点胶固定连接。所述引脚与所述待连接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br>还设有绑扎结构,所述绑扎结构贯穿所述线圈本体的中空部分,并将所述线圈本体、所述固定板本体和所述电路板本体相互连接。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包括用于安装线圈本体的固定板本体,线圈本体设于固定板本体的一面上,固定板本体的另一面用于安装电路板本体,固定板本体上开设有与电路板本体上的待连接点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线圈本体的引脚贯穿第一通孔后与待连接点对应连接,利用第一通孔对线圈本体的引脚进行限制与定位,且第一通孔与待连接点相对应,即将引脚与待连接点进行了定位连接,便于引脚与待连接点的对应焊接,避免了对应错误的风险,且缩短了连接时长,提高了生产效率。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第一通孔根据电路板本体上待连接点的数量与位置间隔设置有多个,便于引脚与待连接点的一一对应。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固定板本体包括与线圈本体相连接的固定部和与待连接点对应设置的连接部,且固定部与线圈本体的外周相适配,第一通孔开设于连接部上,保证了线圈本体与固定部稳定连接的同时,避免固定部尺寸过大造成过多占用电路板本体上的位置,导致电路板本体的尺寸过大,从而造成资源浪费。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线圈本体的中空部分相对应,在线圈本体与固定板本体平行设置时,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便于绑扎结构的设置。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线圈固定板,绑扎结构贯穿线圈本体的中空部分,并将线圈本体、固定板本体和电路板本体相互连接,加强了各部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固定板本体与线圈本体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板本体、线圈本体和电路板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图4的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固定板本体和线圈本体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8为图7的左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固定板本体和线圈本体的替代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0为图9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板本体;2、线圈本体;3、第一通孔;4、引脚;5、电路板本体;6、固定部;7、连接部;8、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至6所示的线圈固定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固定板本体1和线圈本体2,线圈本体2通过点胶平行设于固定板本体1的一面上,固定板本体1的另一面通过点胶与电路板本体5固定连接。固定板本体1包括圆形的固定部6和扇形的连接部7,固定部6的中部开设有与线圈本体2的中空部分相对应的第二通孔8,连接部7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八个第一通孔3,八个第一通孔3分别与电路板本体5上的待连接点一一对应,线圈本体2上的引脚4贯穿第一通孔3后与待连接点焊接固定。绑扎结构贯穿线圈本体2的中空部分、第二通孔8和电路板本体5,并将线圈本体2、固定板本体1和电路板本体5进行绑扎连接,绑扎结构为扎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本体1为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覆铜板,即FR4板。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线圈固定板进行线圈与电路板的安装时,首先,将线圈本体2与固定板本体1的固定部6进行点胶固定连接,且线圈本体2的引脚4与连接部7上的第一通孔3一一对应,然后,将每个引脚4对应穿入第一通孔3内,最后,将固定板本体1点胶固定于电路板本体5上,并将引脚4与待连接点一一对应焊接。如图3至8所示的线圈固定板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固定板本体1和线圈本体2,线圈本体2通过点胶垂直设于固定板本体1的一面上,固定板本体1的另一面通过点胶与电路板本体5固定连接。固定板本体1包括长方形的固定部6以及固定部6的右侧上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固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板本体(1),用于安装线圈本体(2),所述线圈本体(2)设于所述固定板本体(1)的一面上,所述固定板本体(1)的另一面用于安装电路板本体(5),所述固定板本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且所述第一通孔(3)与所述电路板本体(5)上的待连接点相对应,所述线圈本体(2)的引脚(4)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并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固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板本体(1),用于安装线圈本体(2),所述线圈本体(2)设于所述固定板本体(1)的一面上,所述固定板本体(1)的另一面用于安装电路板本体(5),所述固定板本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且所述第一通孔(3)与所述电路板本体(5)上的待连接点相对应,所述线圈本体(2)的引脚(4)贯穿所述第一通孔(3)并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3)在所述固定板本体(1)上间隔设有多个,且与所述待连接点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圈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本体(1)包括与所述线圈本体(2)相连接的固定部(6)和与所述待连接点对应设置的连接部(7),所述固定部(6)与所述线圈本体(2)的外周相适配,所述第一通孔(3)设于所述连接部(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卫彬,范声芳,王万全,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