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及其内置式永磁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19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及其内置式永磁转子,内置式永磁转子包括磁芯组件和设于磁芯组件内侧、用以供装有轴承的中心轴过盈贯穿的内芯体,磁芯组件包括外芯体和多个永磁体,外芯体设有多个用以供永磁体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内芯体与外芯体间隔设置;外芯体、内芯体和全部永磁体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并在磁芯组件和内芯体之间形成有用以调节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以防止轴承电蚀的第一电介质层。上述内置式永磁转子,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成本较低,能够通过调整第一绝缘层的形状、结构和材质以调节内置式永磁转子的静电容量,从而可以调整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进而达到抑制轴电压、防止轴承电蚀发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及其内置式永磁转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内置式永磁转子的电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应用于脉冲宽度调制(PWM)驱动的内置式永磁电机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内置式永磁电机的驱动方式会导致共模电压产生,这样会通过电机内部分布电容分压,导致轴承内、外圈承受一定电压,如果电压超过轴承耐压阈值,将发生轴承内部击穿,电流通过,发生轴承电蚀的问题。目前,对于内置式永磁电机防电蚀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使用绝缘轴承,但价格较高,使用受限;二是在轴承上使用导电油脂,但由于油脂寿命较短,只能用于电压很低的电机,其使用范围很窄;三是利用外置电刷结构,短路轴承,使电流从轴承外面导出,但使用外置电刷使得电机结构变得更大,成本增加,另外噪音较大,此外,还存在电刷摩擦寿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换等问题,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和保证使用范围的情况下避免内置式永磁电机发生轴承电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较低,可以调整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从而达到抑制轴电压、防止轴承电蚀发生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内置式永磁转子的电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包括磁芯组件和设于所述磁芯组件内侧、用以供装有轴承的中心轴过盈贯穿的内芯体,所述磁芯组件包括外芯体和多个永磁体,所述外芯体设有多个用以供所述永磁体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所述内芯体与所述外芯体间隔设置;所述外芯体、所述内芯体和全部所述永磁体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并在所述磁芯组件和所述内芯体之间形成有用以调节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以防止轴承电蚀的第一电介质层。可选地,全部所述插入槽沿所述外芯体的圆周方向分布,以使全部所述永磁体呈放射状分布于所述外芯体上。可选地,所述外芯体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芯本体,任意两个相邻所述外芯本体之间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永磁体两侧的开口。可选地,任一所述外芯本体的两侧均设有槽部,所述插入槽的宽度等于任意两个相邻所述外芯本体之间的间距和两个相邻所述槽部的深度之和。可选地,所述槽部与所述永磁体之间在所述外芯体、所述内芯体和全部所述永磁体注塑成型时形成有第二电介质层。可选地,任一所述外芯本体的两侧的所述槽部的深度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一电介质层具体为用以将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控制在5V以下的电介质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式永磁转子。可选地,还包括定子、组装端盖、中心轴和轴承,所述中心轴过盈贯穿所述内置式永磁转子的中心,所述中心轴上安装有两个所述轴承,一端的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定子上的金属端盖中,另一端的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组装端盖中。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置式永磁转子,包括磁芯组件和内芯体,其中,内芯体设于磁芯组件的内侧,内芯体用于供装有轴承的中心轴过盈贯穿,磁芯组件包括外芯体和多个插入外芯体内的永磁体,外芯体设有多个用于供永磁体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内芯体与外芯体间隔设置;具体地,外芯体、内芯体和全部永磁体经注塑一体成型,即为一体式结构,这样一来,磁芯组件和内芯体之间形成有第一电介质层,根据需要,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尺寸、形状、结构和材质,可以调节内置式永磁转子的静电容量,从而可以调节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以达到防止轴承电蚀的目的。相较于传统转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置式永磁转子,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且成本较低,能够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尺寸、形状、结构和材质以调节内置式永磁转子的静电容量,从而可以调整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进而达到抑制轴电压、防止轴承电蚀发生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沿轴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置式永磁转子注塑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内置式永磁转子注塑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轴电压异常时的波形图;图5为轴电压正常时的波形图;图6为电机内部分布电容的等效电路图。其中:1-内置式永磁转子、11-磁芯组件、111-外芯体、1111-外芯本体、1112-槽部、112-永磁体、12-内芯体、13-电介质材料、2-定子、201-绕线定子本体、202-塑封材料、203-金属端盖、3-组装端盖、4-中心轴、5-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较低,可以调整轴承内、外圈的电压差,从而达到抑制轴电压、防止轴承电蚀发生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内置式永磁转子的电机。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所述的“上端、下端、左侧、右侧”等方位词都是基于说明书附图所定义的。如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电机包括内置式永磁转子1和定子2,其中,内置式永磁转子1包括磁芯组件11和内芯体12,其中,内芯体12设于磁芯组件11的内侧,内芯体12用于供装有轴承5的中心轴4过盈贯穿,磁芯组件11包括外芯体111和多个插入外芯体111内的永磁体112,外芯体111设有多个用于供永磁体112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内芯体12与外芯体111间隔设置。当然,内芯体12具体为内铁芯,外芯体111具体为外铁芯。需要说明的是,外芯体111、内芯体12和全部永磁体112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磁芯组件11和内芯体12之间形成有第一电介质层,根据需要,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尺寸、形状、结构和材质,可以调节内置式永磁转子1的静电容量,从而可以调节轴承5内、外圈的电压差,以达到防止轴承5电蚀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常见的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即C=εS/d。其中,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可知,通过改变介质的材质(即改变介电常数)和改变两个极板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电容的值。因此,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尺寸(相当于调整两个极板之间的间距)、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形状和结构(相当于调整极板面积)、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的材质(相当于改变介电常数),均可以调节内置式永磁转子1的静电容量。相较于传统转子,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1),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组件(11)和设于所述磁芯组件(11)内侧、用以供装有轴承(5)的中心轴(4)过盈贯穿的内芯体(12),所述磁芯组件(11)包括外芯体(111)和多个永磁体(112),所述外芯体(111)设有多个用以供所述永磁体(112)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所述内芯体(12)与所述外芯体(111)间隔设置;所述外芯体(111)、所述内芯体(12)和全部所述永磁体(112)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并在所述磁芯组件(11)和所述内芯体(12)之间形成有用以调节轴承(5)内、外圈的电压差以防止轴承(5)电蚀的第一电介质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式永磁转子(1),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组件(11)和设于所述磁芯组件(11)内侧、用以供装有轴承(5)的中心轴(4)过盈贯穿的内芯体(12),所述磁芯组件(11)包括外芯体(111)和多个永磁体(112),所述外芯体(111)设有多个用以供所述永磁体(112)一一对应插入的插入槽,所述内芯体(12)与所述外芯体(111)间隔设置;所述外芯体(111)、所述内芯体(12)和全部所述永磁体(112)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并在所述磁芯组件(11)和所述内芯体(12)之间形成有用以调节轴承(5)内、外圈的电压差以防止轴承(5)电蚀的第一电介质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永磁转子(1),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插入槽沿所述外芯体(111)的圆周方向分布,以使全部所述永磁体(112)呈放射状分布于所述外芯体(11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永磁转子(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芯体(111)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外芯本体(1111),任意两个相邻所述外芯本体(1111)之间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永磁体(112)两侧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式永磁转子(1),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外芯本体(1111)的两侧均设有槽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龙杜荣法前谷达男沈夫吴锡杨晖朱吉安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