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551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包括混料罐,在混料罐的下端设置卸料门,在混料罐的上方设置承接板,在承接板与混料罐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在混料罐内设置预混罐,预混罐的上端穿过混料罐的上端且与承接板转动连接,在预混罐的上端设置进料门,在混料罐上方的预混罐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在从动齿轮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在混料罐内的预混罐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在混料罐内的预混罐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在出料孔的外侧设置料门,在预混罐内设置搅拌轴,搅拌轴的上端穿过预混罐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搅拌轴与预混罐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上设置预混叶片,还包括驱动料门开合的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混合质量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
本技术涉及微藻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
技术介绍
微藻是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微藻细胞中含有蛋白质、脂类、藻多糖、β-胡萝卜素、多种无机元素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和化工原料,可用于水产养殖方面的水质调节和饲料添加。微藻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培养液,培养液是在消毒的淡水中加入各种营养盐配制而成,按配方将各种成分称量溶解,培养液各成分的溶解程度和混合状况直接影响微藻的培育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包括混料罐,在混料罐的下端设置卸料门,在混料罐的上方设置承接板,在承接板与混料罐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在混料罐内设置预混罐,预混罐的上端穿过混料罐的上端且与承接板转动连接,在预混罐的上端设置进料门,在混料罐上方的预混罐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在从动齿轮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且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主动齿轮的电机与混料罐固接,在混料罐内的预混罐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在混料罐内的预混罐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在出料孔的外侧设置料门,在预混罐内设置搅拌轴,搅拌轴的上端穿过预混罐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与预混罐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上设置预混叶片,还包括驱动料门开合的控制机构。优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套设在混料罐外部的预混罐外周且位于从动齿轮下方且与从动齿轮轴线共线的转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预混罐之间有间距,转动齿轮与混料罐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动齿轮的外侧设置由电机驱动的且与转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的电机与承接板固接,在料门与转动齿轮之间设置连杆,连杆的一端与料门固接、另一端经过预混罐穿过混料罐上端所形成的穿孔且与转动齿轮固接。优选地:预混叶片设置在搅拌轴的两侧且两侧的预混叶片交错排列。优选地:混料叶片设置在预混罐的两侧且两侧的混料叶片交错排列。优选地:出料孔延伸至预混罐的下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预混罐和混料罐实现培养液各组分的两步溶解混合,提高了混合质量,保证培养液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料罐;2-预混罐;3-搅拌轴;4-混料叶片;5-预混叶片;6-料门;7-出料孔;8-卸料门;9-从动齿轮;10-主动齿轮;11-驱动齿轮;12-转动齿轮;13-连杆;14-进料门;15-支杆;16-承接板。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混料罐1,在混料罐1的下端设置卸料门8,在混料罐1的上方设置承接板16,在承接板16与混料罐1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15,在混料罐1内设置预混罐2,预混罐2的上端穿过混料罐1的上端且与承接板16转动连接,在预混罐2的上端设置进料门14,在混料罐1上方的预混罐2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9,在从动齿轮9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9相啮合的且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10,主动齿轮10的电机与混料罐1固接,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4,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7,出料孔7延伸至预混罐2的下端,在出料孔7的外侧设置料门6,在预混罐2内设置搅拌轴3,搅拌轴3的上端穿过预混罐2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3与预混罐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3上设置预混叶片5,还包括驱动料门6开合的控制机构。本技术采用两步法进行培养液的制备,包括预混合和再混合,以提高培养液内各成分的溶解程度和混合均匀度。具体方法为:将一种成分和部分淡水一同经进料门14注入预混罐2内,此时料门6闭合,启动电机带动搅拌轴3转动对预混罐2内的物料进行溶解,溶解完毕后打开料门6进行卸料,将此种液体物质排于混料罐1内;再将另一种成分和部分淡水一同注入预混罐2内,此时料门6闭合,启动主动齿轮10带动预混罐2转动,预混罐2转动使得搅拌轴3与预混罐2发生相对转动以实现预混罐2内的物质溶解同时预混罐2外侧壁的混料叶片4可进一步对混料罐1内的物质进行溶解,溶解完毕后打开料门6进行卸料,将预混罐2内的液体物质排于混料罐1内,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物料均经过预混和再混处理。实施例2,本技术包括混料罐1,在混料罐1的下端设置卸料门8,在混料罐1的上方设置承接板16,在承接板16与混料罐1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15,在混料罐1内设置预混罐2,预混罐2的上端穿过混料罐1的上端且与承接板16转动连接,在预混罐2的上端设置进料门14,在混料罐1上方的预混罐2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9,在从动齿轮9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9相啮合的且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10,主动齿轮10的电机与混料罐1固接,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4,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7,出料孔7延伸至预混罐2的下端,在出料孔7的外侧设置料门6,在预混罐2内设置搅拌轴3,搅拌轴3的上端穿过预混罐2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3与预混罐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3上设置预混叶片5,还包括驱动料门6开合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套设在混料罐1外部的预混罐2外周且位于从动齿轮9下方且与从动齿轮9轴线共线的转动齿轮12,转动齿轮12与预混罐2之间有间距,转动齿轮12与混料罐1的上端转动连接,在转动齿轮12的外侧设置由电机驱动的且与转动齿轮12相啮合的驱动齿轮11,驱动齿轮11的电机与承接板16固接,在料门6与转动齿轮12之间设置连杆13,连杆13的一端与料门6固接、另一端经过预混罐2穿过混料罐1上端所形成的穿孔且与转动齿轮12固接。本实施例中具体了控制机构的结构,即通过驱动齿轮11带动转动齿轮12连同料门6一同转动,当预混罐2静止时料门6转动开启出料孔7,从动齿轮9和转动齿轮12同步转动时可实现料门6与预混罐2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预混叶片5设置在搅拌轴3的两侧且两侧的预混叶片5交错排列;混料叶片4设置在预混罐2的两侧且两侧的混料叶片4交错排列。提高溶解混合效率。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罐(1),在混料罐(1)的下端设置卸料门(8),在混料罐(1)的上方设置承接板(16),在承接板(16)与混料罐(1)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15),在混料罐(1)内设置预混罐(2),预混罐(2)的上端穿过混料罐(1)的上端且与承接板(16)转动连接,在预混罐(2)的上端设置进料门(14),在混料罐(1)上方的预混罐(2)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9),在从动齿轮(9)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9)相啮合的且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10),主动齿轮(10)的电机与混料罐(1)固接,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4),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7),在出料孔(7)的外侧设置料门(6),在预混罐(2)内设置搅拌轴(3),搅拌轴(3)的上端穿过预混罐(2)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3)与预混罐(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3)上设置预混叶片(5),还包括驱动料门(6)开合的控制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藻培养液制备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罐(1),在混料罐(1)的下端设置卸料门(8),在混料罐(1)的上方设置承接板(16),在承接板(16)与混料罐(1)的上端之间连接设置支杆(15),在混料罐(1)内设置预混罐(2),预混罐(2)的上端穿过混料罐(1)的上端且与承接板(16)转动连接,在预混罐(2)的上端设置进料门(14),在混料罐(1)上方的预混罐(2)的外周套设从动齿轮(9),在从动齿轮(9)的外侧设置与从动齿轮(9)相啮合的且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10),主动齿轮(10)的电机与混料罐(1)固接,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外表面设置混料叶片(4),在混料罐(1)内的预混罐(2)的侧壁上开设出料孔(7),在出料孔(7)的外侧设置料门(6),在预混罐(2)内设置搅拌轴(3),搅拌轴(3)的上端穿过预混罐(2)的上端且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3)与预混罐(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搅拌轴(3)上设置预混叶片(5),还包括驱动料门(6)开合的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液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子续张洪竹张宝龙刘昕阳翟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现代晨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