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260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空气通过其排出的第一喷射口,以及多个第二喷射口,空气沿着第一喷射口的外周缘穿过第二喷射口排出;内盖,其围住外壳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多个格栅部件,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第一喷射口;以及连杆部件,其连接多个格栅部件以使得多个格栅部件一体地打开和关闭,其中每个第二喷射口以预定角度倾斜,从而使得流出的空气沿外壳的向外方向扩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车顶等的用于喷射空气的通风口,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该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允许用户通过提供简单操作来选择空气排放方向为直接喷射或扩散喷射。
技术介绍
在一般车辆的仪表板上设置有用于将冷气或暖气排放至车内的通风口,近来,还公开了不仅适用在仪表板,还可用于车顶的多种形式的通风口技术。通常,车辆的通风口包括:将空气引导至室内的管道;通过旋转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引导空气排放方向的多个内侧翼;通过旋转从而在垂直方向上引导空气的排放方向的多个外侧翼;以及能够使得所述内侧翼与所述外侧翼旋转的旋钮。所述内侧翼还被称为垂直翼,其绕着设置在上侧和下侧的铰链沿左右方向旋转;所述外侧翼还被称为水平翼,其绕着设置在左侧和右侧的铰链沿垂直方向旋转。然而,对于这种通常的通风口而言,因空气直接通过中央空气出口喷出而导致喷射范围较窄,这使得直接喷出的风直接接触用户,导致用户会感到寒冷,而不是凉爽。为解决上述问题,近来积极开发中的通风口技术是通过沿着中央空气出口的边缘设置孔来实现空气的间接喷射与扩散。此外,设置在用户头顶上方来喷射空气的循环通风口的通风口技术备受瞩目。使用扩散出风口的通风口技术具有的优点是:通过使直接喷出的空气广泛地扩散,实现更舒适的车内空间。然而,目前公开的车顶通风口技术在扩散出风口部分直接提供旋钮部件,以独立实现扩散出风口的开闭。因此,由于需要单独的中间盖罩部件来设置旋钮部件,因此存在产品的生产效率低,在操作过程中故障频发等问题。r>并且,仅简单将扩散出风口设置在中央出风口的外边缘上,仍会导致空气沿直线方向喷射,因此存在空气的扩散排放效果不足的局限性。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52207号(2013年4月1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该通风口具有能够将空气有效且间接沿向外方向喷射的喷射角,并且,该通风口允许用户通过提供简单操作来选择空气的排放方向为直接喷射或扩散喷射。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供空气排出的第一喷射口,以及供空气沿着所述第一喷射口的外周缘从中排出的多个第二喷射口;内盖,所述内盖围住所述外壳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多个格栅部件,所述多个格栅部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喷射口;以及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连接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以使得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一体地打开和关闭,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喷射口被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倾斜,从而使得流出的空气沿所述外壳的向外方向扩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还可以包括翼间隔件,所述翼间隔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盖之间的空间内的主体部,其中所述翼间隔件包括:第一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向空气提供流动至所述第一喷射口的流动路径;以及多个第二通道部,所述多个第二通道部沿着所述第一通道部的外周缘贯穿所述主体部地形成,以向空气提供流动至所述第二喷射口的流动路径,并且其中所述主体部被配置成旋转以与所述多个第二通道部重叠的范围来打开所述多个第二喷射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翼间隔件的一侧可以配合至形成在所述多个格栅部件的后表面上的安装装置,使得所述翼间隔件和所述格栅部件一体地旋转。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部件在所述格栅部件的前表面上还可以包括可握持的突出形成的旋钮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喷射口还可以包括:第一倾斜流动路径,所述第一倾斜流动路径从中心部分朝向外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所述第一倾斜流动路径的一端暴露于所述外壳的后表面,;以及第二倾斜流动路径,所述第二倾斜流动路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倾斜流动路径以不同角度倾斜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流动路径的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外壳的前表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倾斜流动路径从中心部分朝向外方向倾斜的角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流动路径的角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倾斜流动路径从中心部分朝向外方向可以倾斜15°至25°的角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喷射口可以倾斜一定的角度,由此第一倾斜流动路径与第二倾斜流动路径的空气流动路径形成S形。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在通风口安装在车顶(Roof)等的状态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提供简单操作来在空气的直接排放喷射与间接排放喷射之间适当地选择。并且,由于无需设置单独的中间部件等来提供上述操作,因此不仅提高生产与经济可行性,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通风口产品的外观设计。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并不受限于上述效果,还包括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结构中推导出的所有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分解立体图。图4的(a)与(b)分别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喷射口的开闭状态的正视图与侧视图。图5的(a)至(c)是从正面显示的用于展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第一喷射口及第二喷射口的开闭状态的使用状态图。图6的(a)与(b)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不同角度下的外壳的立体图。图7的(a)与(b)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不同角度下的翼间隔件的立体图。图8的(a)与(b)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在不同角度下的多个格栅部件与连杆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带不同角度的流路的第二喷射口的侧视图。图10的(a)至(c)是气流计的实验数据,这些实验数据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多种实施例的具有不同角度的第二倾斜流动路径的空气扩散排放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说明。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受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并且,省略了附图中与说明无关的部分,以助于明确说明本专利技术,在通篇说明书中,类似部件使用类似附图标记。在通篇说明书中,当某一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时,不仅包括“直接连接”,还包括其之间介有其他部件的“间接连接”。并且,当某一部件被称为“包括”某一要素时,这并不表示排除此要素之外的其它要素而是可以表示进一步包括其它要素,除非特别陈述了相反的情况。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分解立体图。在下文中,本专利技术的通风口喷射空气的方向将被称为前面方向或外部方向,而与喷射空气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后面方向或内部方向。如图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的基本结构可包括外壳100、内盖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空气通过其排出的第一喷射口,以及多个第二喷射口,空气沿着所述第一喷射口的外周缘穿过所述第二喷射口排出;/n内盖,所述内盖围住所述外壳的后表面的一部分;/n多个格栅部件,所述多个格栅部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喷射口;以及/n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连接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以使得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一体地打开和关闭,/n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喷射口被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倾斜,从而使得流出的空气沿所述外壳的向外方向扩散。/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07 KR 10-2020-00149051.一种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空气通过其排出的第一喷射口,以及多个第二喷射口,空气沿着所述第一喷射口的外周缘穿过所述第二喷射口排出;
内盖,所述内盖围住所述外壳的后表面的一部分;
多个格栅部件,所述多个格栅部件被配置成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喷射口;以及
连杆部件,所述连杆部件连接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以使得所述多个格栅部件一体地打开和关闭,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喷射口被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倾斜,从而使得流出的空气沿所述外壳的向外方向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扩散功能的通风口,还包括翼间隔件,所述翼间隔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盖之间的空间内的主体部,
其中所述翼间隔件包括:
第一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提供流动路径,空气通过所述流动路径流动至所述第一喷射口;以及
多个第二通道部,所述多个第二通道部沿着所述第一通道部的外周缘贯穿所述主体部以提供流动路径,空气通过所述多个第二通道部提供的所述流动路径流动至所述第二喷射口,
其中所述主体部被配置成旋转以与所述多个第二通道部重叠的范围来打开所述多个第二喷射口。


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春河朴容奭
申请(专利权)人: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