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伺服驱动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包括光耦D1、光耦D2、电阻R1、电阻R4、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Y+、接线端子Y‑以及接线端子XYPH,还包括上拉电阻R2、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5以及上拉电阻R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通过增加上拉电阻R3和上拉电阻R5,再将原先的接线端子XPH和接线端子YPH连接一起,从而减少了一个接线端子,即能实现所需的功能,还可以减小脉冲接口电路的体积以及减少接线数量,降低用户的接线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
本技术涉及伺服驱动器
,尤其是指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关于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一般的连接方式是用两个个光耦和两个限流电阻来接收用户的一组5V差分信号,此时将光耦的输入侧二极管的负极引出至端子“X-”,光耦输入侧二极管的正极接上电流电阻后引出至端子“X+”,使用时直接将差分信号接至“X+”和“X-”端子,“Y+”和“Y-”接法同理;同时再加上一个上拉电阻来接收用户的一组24V开集信号,即将“X+”接上一个上拉电阻引出至端子“XPH”,“Y+”同理。从目前的方法可知,若想满足用户所有的脉冲信号需求即差分信号、NPN型开集信号、PNP型开集信号,需要提供给用户6个接线端子即“XPH”、“X+”、“X-”、“YPH”、“Y+”、“Y-”。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伺服驱动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现有技术仅一个脉冲接口就占用了6个接线端子,占用端子数量偏多,造成浪费,且客户接线繁琐,与伺服的发展方向不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减少接线端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减小脉冲接口电路的体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包括光耦D1、光耦D2、电阻R1、电阻R4、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Y+、接线端子Y-以及接线端子XYPH,还包括上拉电阻R2、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5以及上拉电阻R6;所述接线端子X+通过电阻R1后与光耦D1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X-与光耦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通过电阻R4后与光耦D2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与光耦D2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第三滤波模块以及第四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三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四滤波模块用于为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优选的,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7以及电容C1,所述电阻R7与所述上拉电阻R2串联,所述接线端子X+依次经过电阻R7和上拉电阻R2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和电阻R7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X-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8以及电容C2,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上拉电阻R3串联,所述接线端子X-依次经过电阻R8和上拉电阻R3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和电阻R8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X+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三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9以及电容C3,所述电阻R9与所述上拉电阻R6串联,所述接线端子Y+依次经过电阻R9和上拉电阻R6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和电阻R9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Y-连接。优选的,所述第四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10以及电容C4,所述电阻R10与所述上拉电阻R5串联,所述接线端子Y-依次经过电阻R10和上拉电阻R5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5和电阻R10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X-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通过增加上拉电阻R3和上拉电阻R5,再将原先的接线端子XPH和接线端子YPH连接一起,从而减少了一个接线端子,即能实现所需的功能,还可以减小脉冲接口电路的体积以及减少接线数量,降低用户的接线工作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增加第一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第三滤波模块以及第四滤波模块后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的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入差分信号后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的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入NPN开集信号后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的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入PNP开集信号后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如图1,包括光耦D1、光耦D2、电阻R1、电阻R4、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Y+、接线端子Y-以及接线端子XYPH,还包括上拉电阻R2、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5以及上拉电阻R6;所述接线端子X+通过电阻R1后与光耦D1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X-与光耦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通过电阻R4后与光耦D2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与光耦D2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具体地,通过增加上拉电阻R3和上拉电阻R5,再将原先的接线端子XPH和接线端子YPH连接一起,从而减少了一个接线端子,能满足用户所有的脉冲信号需求即差分信号、NPN型开集信号、PNP型开集信号,还可以减小脉冲接口电路的体积以及减少接线数量,降低用户的接线工作量。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如图2,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第三滤波模块以及第四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三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四滤波模块用于为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其中,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7以及电容C1,所述电阻R7与所述上拉电阻R2串联,所述接线端子X+依次经过电阻R7和上拉电阻R2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和电阻R7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X-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8以及电容C2,所述电阻R8与所述上拉电阻R3串联,所述接线端子X-依次经过电阻R8和上拉电阻R3后与所述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和电阻R8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接线端子X+连接。所述第三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9以及电容C3,所述电阻R9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包括光耦D1、光耦D2、电阻R1、电阻R4、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Y+、接线端子Y-以及接线端子XYPH,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拉电阻R2、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5以及上拉电阻R6;所述接线端子X+通过电阻R1后与光耦D1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X-与光耦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通过电阻R4后与光耦D2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与光耦D2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包括光耦D1、光耦D2、电阻R1、电阻R4、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X-、接线端子Y+、接线端子Y-以及接线端子XYPH,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拉电阻R2、上拉电阻R3、上拉电阻R5以及上拉电阻R6;所述接线端子X+通过电阻R1后与光耦D1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X-与光耦D1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2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X-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通过电阻R4后与光耦D2的阳极连接,所述接线端子Y-与光耦D2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6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端子Y-和接线端子XYPH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第三滤波模块以及第四滤波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X-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三滤波模块用于为经过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所述第四滤波模块用于为所述接线端子Y-的信号进行滤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脉冲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阻R7以及电容C1,所述电阻R7与所述上拉电阻R2串联,所述接线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超,杨玉香,
申请(专利权)人:威科达东莞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