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1481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50
本申请涉及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包括与市电连接并用于对市电整流滤波的滤波整流输入单元,滤波整流输入单元耦接有PFC主回路单元,PFC主回路单元电连接有SB待机单元,PFC主回路单元还电连接有降压单元,SB待机单元电连接有电源输出反馈稳压单元。本申请具有滤波整流输入单元主要是滤除输入交流电网产生干扰,防止对电源损坏,也可以滤除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对电网的干扰,把交流电经过整流变成直流电提供后级供电,PFC主回路通过信号控制电路和外围元件把整流后的电压升压到用户需要电压值的稳定直流电压供给降压单元,降压单元对高压进行降压,以得到以用户需要的稳定输出电压值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
本申请涉及电源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电源是电脑的功率部件,电脑中的每个部件的电能来源都是依靠电源,它是保证电脑硬件正常运作最基本的前提。电脑中的每一个配件都有一定的功耗,需要电压高低不等的直流电,电源主要的功能是将外部的交流电转换成符合电脑需求的直流电,功能类似与小型电器用来连接市电的交流电适配器。不用之处在于PC的电源要求有个相对固定的标准,不像适配器仅仅适合特定的容器,并且电源的工作流程相对复杂一点,所以电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脑能否正常运行。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由于各不同电源生产厂家的产品离散性差异,以使得电源的质量不同,可能会导致主机板在搭配某种电源时出现不能工作的情况,也就是说主机板和电源不兼容,影响电源对电机的正常供电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包括与市电连接并用于对市电整流滤波的滤波整流输入单元,滤波整流输入单元耦接有对市电升压的PFC主回路单元,PFC主回路单元电连接有对PFC主回路单元输出电压进行检测的SB待机单元,PFC主回路单元还电连接有用于对PFC主回路单元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单元,SB待机单元电连接有电源输出反馈稳压单元,用于保护电路的正常工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波整流输入单元主要是滤除输入交流电网产生干扰,防止对电源损坏,也可以滤除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对电网的干扰,把交流电经过整流变成直流电提供后级供电,PFC主回路通过信号控制电路和外围元件把整流后的电压升压到用户需要电压值的稳定直流电压供给降压单元,降压单元对高压进行降压,以得到以用户需要的稳定输出电压值,电源输出反馈稳压单元用于保护电路的正常工作,SB待机单元用于实现对电路的欠压保护。可选的,所述滤波整流输入单元包括共模电感器LF1、第二共模电感LF2、第三共模电感LF3以及整流桥BD1,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入端之间串联有压敏电阻VD1,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X1、第二电阻RX2,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X1;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出端还串联有第一电容CY1,所述第一电容CY1串联有第二电容CY2,所述第一电容CY1与第二电容CY2的连接节点接地,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输入端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连接有第一热敏电阻TH1,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F2的两个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X2,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容CX4,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电容CY3、第四电容CY4,所述第三电容CY3与第四电容CY4的连接节点接地,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四电阻RX4、第三电阻RX3,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耦接于第二共模电感LF2的输出端,整流桥BD1耦接于第三共模电感LF3的输出端,所述整流桥BD1的负极与PFC主回路单元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正极与VAC接线端连接,整流桥BD1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整流桥BD1的负极经第四十八电阻R48、第九十五电解电容C95后与VSB接线端连接,第四十八电阻R48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四十九电阻R49,第四十八电阻R48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六十七电阻R6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三个共模电感和其他电子元器件相互配合的作用,以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减少电源在工作时,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影响,第一热敏电阻TH1的阻值与电路的发热成正比,第一热敏电阻TH1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可选的,PFC主回路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感L1和VAC端连接,第一电感L1正向串联有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七二极管D17的阴极接VSB接线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有三个正向并联的二极管: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第十五二极管D15,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相互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依次连接有第九十六电解电容C96、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感L2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阳极连接节点;第七电阻R7分别连接有耗尽型第一mos管Q1和耗尽型第二mos管Q2,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十六电解电容C36、第三十七电解电容C37,第三十七电解电容C37接地,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第六电阻R6后接地,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PNP型的第七三极管Q7,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接地,第七三极管Q7基极与NPN型的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经第五电阻R5后与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第三电阻R3后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节点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第二电感L2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PNP型的第六三极管Q6,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在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节点处,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接地;第四十八电阻R48连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第四十八电阻R48连接有第四十电解电容C40,第四十电解电容C40与VDC接线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四保险丝F4后与降压电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四电容C4后接地,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三电容C3后接地,第三电容C3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有第五保险丝F5,第五保险丝F5经第二十四电解电容C24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七十九电容C79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三电解电容C83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四电解电容C84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五电解电容C85接地,第五保险丝F5连接有VDC-1接线端;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有第三保险丝F3,第三保险丝F3连接有VDC-2接线端;第三保险丝F3经第七十六电容C76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一电解电容C81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二电解电容C82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电解电容C80后接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感、三极管以及耗尽型M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市电连接并用于对市电整流滤波的滤波整流输入单元(1),滤波整流输入单元(1)耦接有对市电升压的PFC主回路单元(2),PFC主回路单元(2)电连接有对PFC主回路单元(2)输出电压进行检测的SB待机单元(4),PFC主回路单元(2)还电连接有用于对PFC主回路单元(2)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单元(3),SB待机单元(4)电连接有电源输出反馈稳压单元(7),用于保护电路的正常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市电连接并用于对市电整流滤波的滤波整流输入单元(1),滤波整流输入单元(1)耦接有对市电升压的PFC主回路单元(2),PFC主回路单元(2)电连接有对PFC主回路单元(2)输出电压进行检测的SB待机单元(4),PFC主回路单元(2)还电连接有用于对PFC主回路单元(2)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降压单元(3),SB待机单元(4)电连接有电源输出反馈稳压单元(7),用于保护电路的正常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整流输入单元(1)包括共模电感器LF1、第二共模电感LF2、第三共模电感LF3以及整流桥BD1,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入端之间串联有压敏电阻VD1,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依次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X1、第二电阻RX2,第一保险丝F1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X1;共模电感器LF1的两个输出端还串联有第一电容CY1,所述第一电容CY1串联有第二电容CY2,所述第一电容CY1与第二电容CY2的连接节点接地,所述共模电感器LF1的输入端和第二保险丝F2之间连接有第一热敏电阻TH1,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F2的两个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X2,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串联有第四电容CX4,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电容CY3、第四电容CY4,所述第三电容CY3与第四电容CY4的连接节点接地,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四电阻RX4、第三电阻RX3,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F3耦接于第二共模电感LF2的输出端,整流桥BD1耦接于第三共模电感LF3的输出端,所述整流桥BD1的负极与PFC主回路单元(2)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正极与VAC接线端连接,整流桥BD1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整流桥BD1的负极经第四十八电阻R48、第九十五电解电容C95后与VSB接线端连接,第四十八电阻R48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四十九电阻R49,第四十八电阻R48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六十七电阻R6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PFC主回路单元(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第一电感L1和VAC端连接,第一电感L1正向串联有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七二极管D17的阴极接VSB接线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有三个正向并联的二极管: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第十五二极管D15,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相互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依次连接有第九十六电解电容C96、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感L2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阳极连接节点;
第七电阻R7分别连接有耗尽型第一mos管Q1和耗尽型第二mos管Q2,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漏极和源极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三十六电解电容C36、第三十七电解电容C37,第三十七电解电容C37接地,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第六电阻R6后接地,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有PNP型的第七三极管Q7,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接地,第七三极管Q7基极与NPN型的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经第五电阻R5后与耗尽型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第三电阻R3后与第四三极管Q4集电极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节点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第二电感L2连接,耗尽型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有PNP型的第六三极管Q6,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在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和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节点处,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十八电阻R48连接有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第四十八电阻R48连接有第四十电解电容C40,第四十电解电容C40与VDC接线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四保险丝F4后与降压电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四电容C4后接地,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三电容C3后接地,第三电容C3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有第五保险丝F5,第五保险丝F5经第二十四电解电容C24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七十九电容C79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三电解电容C83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四电解电容C84接地,第五保险丝F5经第八十五电解电容C85接地,第五保险丝F5连接有VDC-1接线端;
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十五二极管D15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有第三保险丝F3,第三保险丝F3连接有VDC-2接线端;第三保险丝F3经第七十六电容C76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一电解电容C81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二电解电容C82后接地,第三保险丝F3经第八十电解电容C80后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扰动激光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降压单元(3)包括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和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漏极与VDC端口连接,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栅极经第十电阻R10后与PWM控制芯片的MOSG1引脚连接,第十电阻R1的两端正向并联有第七二极管D7,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串联有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1与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连接节点与PWM控制芯片的MOSS1引脚连接,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与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极电连接,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的栅极经第十二电阻R12后与PWM控制芯片的MOSG2引脚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两端正向并联有第八二极管D8,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的栅极与源极之间串联连接有第十三电阻R13,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经第八电解电容CY8后与PWM控制芯片的GND1引脚连接;
耗尽型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与耗尽型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极连接节点处连接有第四电感L4,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有第五变压器T5,第五变压器T5包括一个主线圈、两个副线圈,第五变压器T5的第一接线端与第四电感L4连接,第五变压器T5的第二接线端经第五电解电容C5后接地,第五变压器T5的第二接线端依次串联第六电解电容C6、第十四电阻R14后与PWM控制芯片的OPP引脚连接,第十四电阻R1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十五电阻R15;
第五变压器T5的第四接线端和第五接线端连接有与PWM控制芯片的GND1引脚电连接;
第五变压器T5的第三接线端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组D4、第五二极管组D5,第四二极管组D4和第五二极管组D5均包括两个正向并联连接的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组D4和第五二极管组D5正向并联连接,第四二极管组D4的阴极和第五二极管组D5的阴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组D4的阴极和第五二极管组D5的阴极连接节点经第十九电解电容C19后与PWM控制芯片的GND1引脚电连接,第十九电解电容C19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二十电解电容C20,第二十电解电容C20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四十四电阻R44;
第五变压器T5的第六接线端也连接有结构与第四二极管组D4、第五二极管组D5一致的第六二极管组D6和第三二极管组D3,第六二极管组D6的阴极和第三二极管组D3的阴极连接后与第五二极管组D5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组D4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
第五二极管组D5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组D4的阴极连接节点连接有第四电感L4,第四电感L4与VOUT24V接线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一端依次经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1、第四十六电阻R46后以GND1线端连接,第四十六电阻R46的两端分别并联有第四十五电阻R45、第六十三电阻R63;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二十八电解电容C28,第二十八电解电容C28接地,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四十七电阻R47,第四十七电阻R47接地,第二十一电解电容C2的两端并联连接有第二十二电解电容C22,第二十二电解电容C22接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阳明王海根赖炳初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力为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