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支架组件及其红外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79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支架组件及其红外燃烧器,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支撑架设置于底座的上方,其中在支撑架与底座之间形成有隔热腔,并且在支撑架与底座的配合处具有连通隔热腔的气孔;和/或,在支撑架与底座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相邻两个翅片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空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锅支架组件,其通过设置隔热腔,降低了支撑架向下传导至底座的热量,通过在支撑架底座之间设置若干翅片,使得冷空气能够与翅片进行充分换热,被预热后的空气充当红外燃烧器的二次空气,实现了锅支架组件的热量回收利用,进而提升红外燃烧器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其红外燃烧器
本技术涉及灶具
,尤其涉及一种锅支架组件及其红外燃烧器。
技术介绍
红外灶因其烹饪时较好的加热均匀性、其尾气中较低的CO排放以及较高的热效率而在市场受到欢迎,但随着近些年大气式灶具热效率的提升,红外灶在热效率方面已经渐渐失去了优势。使用带聚热盘结构的锅支架是提高民用燃气具热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红外灶的换热方式以热辐射为主,采用传统的带聚热盘锅支架的方式,提高热效率的效果不及大气灶,红外灶的锅支架温度相比大气灶的锅支架温度更高,锅底向锅支架辐射的热量以及对流换热时锅支架从高温烟气处吸收的热量均更多,而此种较大面积的锅支架加大了热量的散失,限制热效率的提升。因此,如何减少锅支架吸收的热量以及将锅支架本身的热量利用起来,是提高红外燃烧器热效率的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锅支架组件,其通过设置隔热腔,降低了支撑架向下传导至底座的热量,通过在支撑架底座之间设置若干翅片,使得冷空气能够与翅片进行充分换热,被预热后的空气充当红外燃烧器的二次空气,实现了锅支架组件的热量回收利用,进而提升红外燃烧器的热效率。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红外燃烧器。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锅支架组件,包括所述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其中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隔热腔,并且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的配合处具有连通所述隔热腔的气孔;和/或,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的数量为40~200个,且所述翅片在竖直方向的厚度为1~4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所述支撑架包括聚热盘和至少三个支脚,所述聚热盘连接在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部,至少三个所述支脚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聚热盘的顶面;在所述聚热盘和所述底座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隔热腔,和/或,在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部或所述聚热盘的底部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所述翅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本体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所述上凹槽与所述聚热盘的底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聚热盘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底座本体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所述聚热盘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所述上凹槽配合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本体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朝上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抵接所述聚热盘的底部,从而使所述聚热盘与所述底座本体的配合处形成有间隙H,所述间隙H连通所述隔热腔;或者,所述聚热盘的底部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朝下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抵接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部,从而使所述聚热盘与所述底座本体的配合处形成有间隙H,所述间隙H连通所述隔热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且所述翅片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径向方向布置或者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周向方向倾斜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径向方向布置或者沿所述底座本体的周向方向倾斜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本体包括上底座和下底座,所述下底座设有所述上底座的下方,并且在所述上底座和所述下底座之间形成有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贯穿所述底座本体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复数个支撑脚,复数个所述支撑脚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红外燃烧器,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红外燃烧器,包括炉头和燃烧体组件,所述燃烧体组件位于所述炉头上方并连接所述炉头,其中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锅支架组件,所述锅支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燃烧体组件的外围,在所述锅支架组件与所述燃烧体组件之间形成有朝上开口的环形气道,所述环形气道连通所述空气通道或所述隔热腔的出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锅支架组件,其通过设置隔热腔,不仅减少了锅支架组件吸收红外燃烧器的辐射热量,还能够降低支撑架传导至支撑架的热量;2、通过在底座的底部设有若干翅片,并且在相邻两个翅片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使得冷空气流经空气通时能够与翅片进行充分换热,被预热后的空气充当红外燃烧器的二次空气,实现了回收利用锅支架组件的热量,保证红外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提升红外燃烧器的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锅支架组件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锅支架组件的剖视图;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锅支架组件另一角度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红外燃烧器的剖视图;图9是图8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底座的爆炸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锅支架组件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实施例1参见图1-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支架组件,用于安装于红外燃烧器中燃烧体组件的外围,以支撑锅具。锅支架组件100包括底座1和设置于底座1的上方的支撑架2,在支撑架2与底座1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0,隔热腔10用于减少支撑架2传导至底座1的热量,进而减少支撑架2的热量损失,并且支撑架2与底座1的配合处具有连通隔热腔10的气孔(图中未示出),以方便隔热腔10内的热量与锅支架组件100外部的大气进行对流;和/或,在支撑架2与底座1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3,相邻两个翅片3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20,空气通道20的两端分别连通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这样,冷空气能够从锅支架组件100的外部经由空气通道20导流至锅支架组件100的径向内侧,并且冷空气流经空气通道20时能够与翅片3进行充分换热,被预热后的空气充当燃烧器燃烧区域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实现了回收利用锅支架组件100的热量,并使红外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提升燃烧器的热效率。本实施例以在支撑架2与底座1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0,并且在支撑架2与底座1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3为例,全部翅片3沿周向方向间隔布置于隔热腔10内。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锅支架组件,其通过在锅支架组件100上设置隔热腔10,不仅可以减少锅支架组件100吸收红外燃烧器的辐射热量,还可以降低支撑架2传导至底座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支架组件,所述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1)和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0),并且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的配合处具有连通所述隔热腔(10)的气孔;和/或,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3),相邻两个所述翅片(3)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20),所述空气通道(20)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支架组件,所述锅支架组件包括底座(1)和支撑架(2),所述支撑架(2)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0),并且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的配合处具有连通所述隔热腔(10)的气孔;和/或,在所述支撑架(2)与所述底座(1)之间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翅片(3),相邻两个所述翅片(3)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道(20),所述空气通道(20)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锅支架组件径向方向的内外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的数量为40~200个,且所述翅片(3)在竖直方向的厚度为1~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底座本体(11),所述支撑架(2)包括聚热盘(21)和至少三个支脚(22),所述聚热盘(21)连接在所述底座本体(11)的顶部,至少三个所述支脚(22)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聚热盘(21)的顶面;
在所述聚热盘(21)和所述底座本体(11)之间形成有所述隔热腔(10),和/或,在所述底座本体(11)的顶部或所述聚热盘(21)的底部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所述翅片(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11)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101),所述上凹槽(101)与所述聚热盘(21)的底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10);
或者,所述聚热盘(21)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201),所述下凹槽(201)与所述底座本体(11)的顶部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10);
或者,所述底座本体(11)设有朝上开口的上凹槽(101),所述聚热盘(21)设有朝下开口的下凹槽(201),所述下凹槽(201)与所述上凹槽(101)配合并且共同限定出所述隔热腔(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锅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11)沿周向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朝上延伸的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凯陈琦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