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55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0
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得底端固定连接有油腔壳体,所述油腔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渗漏机构,所述油腔壳体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旋杆,所述固定旋杆底端位于油腔壳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齿圈、固定旋杆,在出现油液渗透后,油液会随连接轴外壁渗透出,工作人员很容易进行观察了解,之后通过提起固定旋杆使上齿盘脱离接触下齿盘,转动固定旋杆,固定旋杆通过方形滑块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通过第一齿轮、齿圈进行转动,齿圈带动固定块脱离接触固定槽内壁,固定杆即可从限位槽的内壁抽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
本技术涉及油泵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
技术介绍
油泵是用于油库泵油的设备,油泵利用正压推送的原理,从根本上杜绝了气阻现象,彻底解决了自吸泵在高温环境、高扬程、远距离条件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出油少(气液两相)、环境污染、甚至不出油,另外,加油站潜油泵可以一泵带多枪(4-8条枪),自吸泵只能一泵一枪,自吸泵只能一泵一枪,所以潜油泵简化了油管路,给安装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价比最高,潜油泵按其主要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种:加油站用潜油泵、油库(加油船)用大流量高扬程潜油泵、铁路槽车(鹤管)潜油泵和易燃易爆介质化工防爆潜泵。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传统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多为固定结构,采用螺栓固定连接在油泵输出端泵腔内部,在防渗漏机构内部密封圈出现损坏时,不仅不易观察到渗透现象,且进行维修时需要对油泵进行整体拆卸维修极其不便。因此,专利技术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通过设置齿圈、固定旋杆,在出现油液渗透后,油液会随连接轴外壁渗透出,工作人员很容易进行观察了解,之后通过提起固定旋杆使上齿盘脱离接触下齿盘,转动固定旋杆,固定旋杆通过方形滑块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通过第一齿轮、齿圈进行转动,齿圈带动固定块脱离接触固定槽内壁,固定杆即可从限位槽的内壁抽出,同时齿圈通过第二齿轮、第二转杆、丝杆、推杆与连杆带动卡块脱离接触卡槽的内壁,将联轴器取下,将转轴与连接轴分离,即可将电机与油腔壳体进行分离,此时即可将防渗漏机构取出,对内部损坏的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进行更换,有效提升维修效率,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维修,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得底端固定连接有油腔壳体,所述油腔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渗漏机构,所述油腔壳体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旋杆,所述固定旋杆底端位于油腔壳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顶端内部设有方形滑槽,所述固定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方形滑块,所述方形滑块顶端位于固定旋杆顶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油腔壳体顶端固定连接有下齿盘,所述固定旋杆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齿盘,所述上齿盘的一侧与下齿盘的一侧相匹配,所述油腔壳体的内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位于第一转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所述齿圈的外侧与第一齿轮的一侧相啮合,所述齿圈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齿圈内侧位于安装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与齿圈的内侧相啮合,所述第二转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安装槽的底端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内壁与丝杆的外壁相匹配,所述推杆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外壁位于防渗漏机构的外侧设有卡槽,所述固定杆底端位于油腔壳体的顶端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杆底端的一侧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壁与固定块的外壁。所述防渗漏机构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块。所述防渗漏机构内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一侧位于防渗漏机构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电机得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得一端固定连接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得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通过设置齿圈、固定旋杆,在出现油液渗透后,油液会随连接轴外壁渗透出,工作人员很容易进行观察了解,之后通过提起固定旋杆使上齿盘脱离接触下齿盘,转动固定旋杆,固定旋杆通过方形滑块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通过第一齿轮、齿圈进行转动,齿圈带动固定块脱离接触固定槽内壁,固定杆即可从限位槽的内壁抽出,同时齿圈通过第二齿轮、第二转杆、丝杆、推杆与连杆带动卡块脱离接触卡槽的内壁,将联轴器取下,将转轴与连接轴分离,即可将电机与油腔壳体进行分离,此时即可将防渗漏机构取出,对内部损坏的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进行更换,有效提升维修效率,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油腔壳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图3的A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的图3的B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2、转轴;3、联轴器;4、连接轴;5、固定杆;6、固定槽;7、防渗漏机构;8、油腔壳体;9、固定旋杆;10、方形滑块;11、上齿盘;12、第一转杆;13、方形滑槽;14、弹簧;15、下齿盘;16、第一齿轮;17、安装槽;18、齿圈;19、固定块;20、第二转杆;21、第二齿轮;22、滑动槽;23、丝杆;24、推杆;25、连杆;26、卡块;27、卡槽;28、密封块;29、第一密封圈;30、第二密封圈;31、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包括电机1,所述电机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所述固定杆5得底端固定连接有油腔壳体8,所述油腔壳体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渗漏机构7,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旋杆9,所述固定旋杆9底端位于油腔壳体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12,所述第一转杆12的顶端内部设有方形滑槽13,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方形滑块10,所述方形滑块10顶端位于固定旋杆9顶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簧14,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固定连接有下齿盘15,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齿盘11,所述上齿盘11的一侧与下齿盘15的一侧相匹配,所述油腔壳体8的内部设有安装槽17,所述安装槽17内壁位于第一转杆1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所述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18,所述齿圈18的外侧与第一齿轮16的一侧相啮合,所述齿圈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9,所述齿圈18内侧位于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0,所述第二转杆20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1,所述第二齿轮21的一侧与齿圈18的内侧相啮合,所述第二转杆2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23,所述安装槽17的底端设有滑动槽22,所述滑动槽2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推杆24,所述推杆24的内壁与丝杆23的外壁相匹配,所述推杆2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杆25,所述连杆2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卡块26,所述卡块26外壁位于防渗漏机构7的外侧设有卡槽27,所述固定杆5底端位于油腔壳体8的顶端设有限位槽31,所述固定杆5底端的一侧设有固定槽6,所述固定槽6的内壁与固定块19的外壁,通过齿圈18、固定旋杆9的作用,在出现油液渗透后,油液会随连接轴4外壁渗透出,工作人员很容易进行观察了解,之后通过提起固定旋杆9使上齿盘11脱离接触下齿盘15,转动固定旋杆9,固定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包括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所述固定杆(5)得底端固定连接有油腔壳体(8),所述油腔壳体(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渗漏机构(7),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旋杆(9),所述固定旋杆(9)底端位于油腔壳体(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12),所述第一转杆(12)的顶端内部设有方形滑槽(13),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方形滑块(10),所述方形滑块(10)顶端位于固定旋杆(9)顶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簧(14),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固定连接有下齿盘(15),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齿盘(11),所述上齿盘(11)的一侧与下齿盘(15)的一侧相匹配,所述油腔壳体(8)的内部设有安装槽(17),所述安装槽(17)内壁位于第一转杆(1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所述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18),所述齿圈(18)的外侧与第一齿轮(16)的一侧相啮合,所述齿圈(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9),所述齿圈(18)内侧位于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0),所述第二转杆(20)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1),所述第二齿轮(21)的一侧与齿圈(18)的内侧相啮合,所述第二转杆(2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23),所述安装槽(17)的底端设有滑动槽(22),所述滑动槽(2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推杆(24),所述推杆(24)的内壁与丝杆(23)的外壁相匹配,所述推杆(2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杆(25),所述连杆(2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卡块(26),所述卡块(26)外壁位于防渗漏机构(7)的外侧设有卡槽(27),所述固定杆(5)底端位于油腔壳体(8)的顶端设有限位槽(31),所述固定杆(5)底端的一侧设有固定槽(6),所述固定槽(6)的内壁与固定块(19)的外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维修的油泵防渗漏机构,包括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5),所述固定杆(5)得底端固定连接有油腔壳体(8),所述油腔壳体(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渗漏机构(7),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旋杆(9),所述固定旋杆(9)底端位于油腔壳体(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12),所述第一转杆(12)的顶端内部设有方形滑槽(13),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方形滑块(10),所述方形滑块(10)顶端位于固定旋杆(9)顶端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簧(14),所述油腔壳体(8)顶端固定连接有下齿盘(15),所述固定旋杆(9)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齿盘(11),所述上齿盘(11)的一侧与下齿盘(15)的一侧相匹配,所述油腔壳体(8)的内部设有安装槽(17),所述安装槽(17)内壁位于第一转杆(1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所述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18),所述齿圈(18)的外侧与第一齿轮(16)的一侧相啮合,所述齿圈(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9),所述齿圈(18)内侧位于安装槽(17)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0),所述第二转杆(20)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1),所述第二齿轮(21)的一侧与齿圈(18)的内侧相啮合,所述第二转杆(2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23),所述安装槽(17)的底端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金才张晓武文勇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金龙泵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