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包括混凝土层、多个第一防水组件、多个第二防水组件及钢筋组件,混凝土层内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于第一容纳腔的上方,且多个第二容纳腔和多个第一容纳腔沿水平方向交替分布;第一防水组件包括第一柔性防水层,第一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第一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第二防水组件包括第二柔性防水层,第二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第二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容纳腔的内壁;钢筋组件包括钢筋网和环形钢筋笼,钢筋网水平内置于混凝土层,环形钢筋笼内置于混凝土层并环绕混凝土层的边缘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避免屋面漏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
本技术涉及防渗漏屋面
,具体涉及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
技术介绍
公告号为CN20314534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包括混凝土主体,混凝土主体中设置直径为φ0.8mm双层双向钢筋网,在混凝土主体的四角部位,设置放射防裂钢筋;在混凝土主体表面设置找平层,找平层纵横每4m设分格缝,缝宽15mm。这种混凝土结构存在缺陷,混凝土主体在温差变化中可能产生裂缝导致屋面渗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凝土主体在温差变化中可能产生裂缝导致屋面渗水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上方,且多个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多个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水平方向交替分布;多个第一防水组件,所述第一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第一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多个第二防水组件,所述第二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防水组件包括第二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壁;钢筋组件,包括钢筋网和环形钢筋笼,所述钢筋网水平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所述环形钢筋笼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并环绕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固定内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一固定框环绕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的边缘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水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二固定框固定内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连接于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二固定框环绕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的边缘设置。进一步的,沿垂直水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存在重叠区域。进一步的,所述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还包括防水砂浆层,所述防水砂浆层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的顶部。进一步的,所述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还包括砂浆找平层,所述砂浆找平层设置于所述防水砂浆层远离所述混凝土层的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第一柔性防水层和第二柔性防水层,当混凝土层出现裂痕时,第一柔性防水层和第二柔性防水层的部分被拉伸或者压缩来弥补产生的形变,当水滴渗透到第一柔性防水层和第二柔性防水层处时被第一柔性防水层和第二柔性防水层阻挡,避免水滴一直向下渗透,避免混凝土层出现裂缝后混凝土层漏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及钢筋组件的三维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钢筋组件的三维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一防水组件和第二防水组件的三维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如图1至5所示,包括混凝土层1、多个第一防水组件2、多个第二防水组件3及钢筋组件4,混凝土层1内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设置于第一容纳腔的上方,且多个第二容纳腔和多个第一容纳腔沿水平方向交替分布。第一防水组件2与第一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防水组件2包括第一柔性防水层21,第一柔性防水层21配合嵌设于第一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纳腔的内壁。第二防水组件3与第二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防水组件3包括第二柔性防水层31,第二柔性防水层31配合嵌设于第二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容纳腔的内壁。通过设置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当混凝土层1出现裂痕时,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的部分被拉伸或者压缩来弥补产生的形变,当水滴渗透到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处时被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阻挡,避免水滴一直向下渗透,避免混凝土层1出现裂缝后混凝土层1漏水。其中,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可以为沥青、弹性胶条、橡胶等,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的材质为可以沥青,但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的材质不限定于此。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组件2还包括第一固定框22,第一固定框22固定内置于第一容纳腔并连接于第一柔性防水层21,第一固定框22环绕第一柔性防水层21的边缘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水组件3还包括第二固定框32,第二固定框32固定内置于第二容纳腔并连接于第二柔性防水层31,第二固定框32环绕第二柔性防水层31的边缘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框22和第二固定框32可分别对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进行支撑,避免第一柔性防水层21和第二柔性防水层31在建筑混凝土时发生大面积的形变和卷曲。于本实施例中,沿垂直水平面的方向第二柔性防水层31与相邻的第一柔性防水层21存在重叠区域。通过将第二柔性防水层31与相邻的第一柔性防水层21重叠,避免水滴从第二柔性防水层31与相邻的第一柔性防水层21之间向下渗透。钢筋组件4包括钢筋网41和环形钢筋笼42,钢筋网41水平内置于混凝土层1,环形钢筋笼42内置于混凝土层1并环绕混凝土层1的边缘设置。通过设置钢筋网41,能加强混凝土的抗弯抗拉伸强度,减小混凝土层1的中心出现裂痕,通过设置环形钢筋笼42,能加强混凝土的抗弯抗拉伸强度,减小混凝土层1的边缘出现裂痕。其中,钢筋网41内置于环形钢筋笼42并与环形钢筋笼42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通过缠绕钢丝进行连接也可以焊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组件2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T形杆23,第一T形杆23内置于混凝土层1,至少两个第一T形杆23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T形杆23的包括第一固定杆231和第二固定杆232,第一固定杆231竖直设置且其一端固定连接于钢筋网41,第二固定杆232水平设置于第一固定杆231的上方并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杆231的另一端,第二固定杆232与第一固定杆231相互垂直设置且其两端均连接于第一固定框22。进一步的,第二固定杆232与第一固定杆231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固定杆232的中部。其中,第一固定杆231与钢筋网41之间焊接,第二固定杆232与第一固定杆231之间可以焊接也可以通过缠绕钢丝相连接。通过设置第一T形杆23,可将第一固定框22和第一柔性防水层21固定于钢筋网41,实现第二柔性防水层31相对钢筋网41的定位和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上方,且多个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多个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水平方向交替分布;/n多个第一防水组件,所述第一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第一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n多个第二防水组件,所述第二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防水组件包括第二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壁;/n钢筋组件,包括钢筋网和环形钢筋笼,所述钢筋网水平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所述环形钢筋笼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并环绕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内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纳腔和多个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上方,且多个所述第二容纳腔和多个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水平方向交替分布;
多个第一防水组件,所述第一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第一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一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
多个第二防水组件,所述第二防水组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防水组件包括第二柔性防水层,所述第二柔性防水层配合嵌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壁;
钢筋组件,包括钢筋网和环形钢筋笼,所述钢筋网水平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所述环形钢筋笼内置于所述混凝土层并环绕所述混凝土层的边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混凝土楼板防渗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亮,王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郑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