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80015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混合搅拌器、催化降解器和臭氧罐,所述催化降解器内由上到下设置有若干个斜板,所有斜板均相互平行,所述斜板外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所述催化降解器内中部设置有曝气管,上端设置有喷淋管,喷淋管和曝气管之间设置有斜板,所述曝气管与臭氧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臭氧罐的输出端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用于将臭氧罐内的臭氧输送到曝气管内,所述喷淋管与混合搅拌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喷淋管用于向下喷淋混合搅拌器输送过来的废水,所述混合搅拌器用于接收输入端排入的待处理废水并将废水搅拌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催化降解器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可充分降解有机废水,提高氧化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的讲是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
技术介绍
有机废水就是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的废水,有机废水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危害比较大,有机废水一般是指由造纸、皮革及食品等行业排出的在2000mg/L以上废水,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所以需要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但是现有的系统往往降解速度较低,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降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无法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混合搅拌器、催化降解器和臭氧罐,所述催化降解器内由上到下设置有若干个斜板,所有斜板均相互平行,所述斜板外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所述催化降解器内中部设置有曝气管,上端设置有喷淋管,喷淋管和曝气管之间设置有斜板,所述曝气管与臭氧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臭氧罐的输出端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用于将臭氧罐内的臭氧输送到曝气管内,所述喷淋管与混合搅拌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喷淋管用于向下喷淋混合搅拌器输送过来的废水,所述混合搅拌器用于接收输入端排入的待处理废水并将废水搅拌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催化降解器内,所述催化降解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液口。进一步的,还包括初滤池和煤粉沉淀池,所述初滤池内竖直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将初滤池内部区域划分为沉淀区和过滤区,所述初滤池的沉淀区输入端连接污水输入管,所述初滤池的过滤区输出端连接煤粉沉淀池的输入端,所述初滤池的输出端设置有废水泵,所述废水泵用于将初滤池过滤区内的初步过滤废水泵入煤粉沉淀池中;所述煤粉沉淀池的顶部设置煤粉添加机构,所述煤粉添加机构用于向煤粉沉淀池内添加煤粉,所述煤粉沉淀池中部设置有上层清液排出口,所述上层清液排出口与混合搅拌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上层清液排出口设置有第二液体泵,所述第二液体泵用于将煤粉沉淀池内的上层清液泵入混合搅拌器内。进一步的,还包括沉淀浓缩池和压滤机,所述煤粉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淀排出口,所述初滤池的沉淀区设置有第二沉淀排出口,所述第一沉淀排出口和第二沉淀排出口均与沉淀浓缩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沉淀浓缩池的输出端与压滤机连接。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初滤池和煤粉沉淀池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初滤池初步过滤掉废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漂浮物,防止大颗粒物质和漂浮物进入系统,对系统造成损坏,通过煤粉沉淀池向废水中加入煤粉,并进行静置沉淀,去除废水中的磷化物、氰化物和悬浮物,初滤池和煤粉沉淀池得到的沉淀输送与沉淀浓缩池中,可通过压滤机进一步得到滤饼;本技术先通过混合搅拌器将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混合搅拌,混合搅拌后输送给催化降解器,喷淋管向催化降解器内喷洒混合后的废水,曝气管向催化降解器内输入臭氧,曝气后的臭氧与喷淋后的废水接触面积更大,使反应更充分,提高氧化降解反应的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初滤池;11、滤网;12、废水泵;13、第二沉淀排出口;2、煤粉沉淀池;21、第二液体泵;22、第一沉淀排出口;3、混合搅拌器;31、第一液体泵;4、催化降解器;41、喷淋管;42、斜板;43、曝气管;44、排液口;5、臭氧罐;51、气泵;6、沉淀浓缩池;7、压滤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混合搅拌器3、催化降解器4和臭氧罐5,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由上到下设置有若干个斜板42,所有斜板42均相互平行,所述斜板42外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负载型多项金属催化剂,所述斜板可增加有机废水和臭氧的反应面积,使其反应更充分;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中部设置有曝气管43,上端设置有喷淋管41,喷淋管41和曝气管43之间设置有斜板42,所述曝气管43与臭氧罐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臭氧罐5的输出端设置有气泵51,所述气泵51用于将臭氧罐5内的臭氧输送到曝气管43内,所述喷淋管41与混合搅拌器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喷淋管41用于向下喷淋混合搅拌器3输送过来的废水,所述混合搅拌器3用于接收输入端排入的待处理废水并将废水搅拌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催化降解器4内,所述混合搅拌器3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液体泵31,所述第一液体泵31用于将混合搅拌器3内搅拌均匀的废水泵入催化降解器4内,所述催化降解器4的底部设置有排液口44。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初滤池1和煤粉沉淀池2,所述初滤池1内竖直设置有滤网11,所述滤网11将初滤池1内部区域划分为沉淀区和过滤区,所述初滤池1的沉淀区输入端连接污水输入管,所述初滤池1的过滤区输出端连接煤粉沉淀池2的输入端,所述初滤池1的输出端设置有废水泵12,所述废水泵12用于将初滤池1过滤区内的初步过滤废水泵入煤粉沉淀池2中;所述煤粉沉淀池2的顶部设置煤粉添加机构,所述煤粉添加机构用于向煤粉沉淀池2内添加煤粉,所述煤粉沉淀池2中部设置有上层清液排出口,所述上层清液排出口与混合搅拌器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上层清液排出口设置有第二液体泵21,所述第二液体泵21用于将煤粉沉淀池2内的上层清液泵入混合搅拌器3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沉淀浓缩池6和压滤机7,所述煤粉沉淀池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沉淀排出口22,所述初滤池1的沉淀区设置有第二沉淀排出口13,所述第一沉淀排出口22和第二沉淀排出口13均与沉淀浓缩池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沉淀浓缩池6的输出端与压滤机7连接。工作过程:将有机废水输入初滤池中,有机废水经过滤网的初步过滤,去除有机废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漂浮物,大颗粒物质和漂浮物截留在初滤池的沉淀区中,废水泵将进行初步过滤的废水泵入煤粉沉淀池中,煤粉添加机构向煤粉沉淀池内加入适当煤粉,煤粉吸附废水中的磷化物、氰化物和悬浮物,进行沉淀后,第二液体泵将煤粉沉淀池中的上层清液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合搅拌器(3)、催化降解器(4)和臭氧罐(5),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由上到下设置有若干个斜板(42),所有斜板(42)均相互平行,所述斜板(42)外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中部设置有曝气管(43),上端设置有喷淋管(41),喷淋管(41)和曝气管(43)之间设置有斜板(42),所述曝气管(43)与臭氧罐(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臭氧罐(5)的输出端设置有气泵(51),所述气泵(51)用于将臭氧罐(5)内的臭氧输送到曝气管(43)内,所述喷淋管(41)与混合搅拌器(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喷淋管(41)用于向下喷淋混合搅拌器(3)输送过来的废水,所述混合搅拌器(3)用于接收输入端排入的待处理废水并将废水搅拌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催化降解器(4)内,所述催化降解器(4)的底部设置有排液口(4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混合搅拌器(3)、催化降解器(4)和臭氧罐(5),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由上到下设置有若干个斜板(42),所有斜板(42)均相互平行,所述斜板(42)外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所述催化降解器(4)内中部设置有曝气管(43),上端设置有喷淋管(41),喷淋管(41)和曝气管(43)之间设置有斜板(42),所述曝气管(43)与臭氧罐(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臭氧罐(5)的输出端设置有气泵(51),所述气泵(51)用于将臭氧罐(5)内的臭氧输送到曝气管(43)内,所述喷淋管(41)与混合搅拌器(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喷淋管(41)用于向下喷淋混合搅拌器(3)输送过来的废水,所述混合搅拌器(3)用于接收输入端排入的待处理废水并将废水搅拌混合均匀后输送到催化降解器(4)内,所述催化降解器(4)的底部设置有排液口(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水的降解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初滤池(1)和煤粉沉淀池(2),所述初滤池(1)内竖直设置有滤网(11),所述滤网(11)将初滤池(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庭学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云海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