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001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及雨水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均设置于地下,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雨水汇总管、安全分流井、弃流过滤装置、阀门井及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砂滤罐、微孔过滤器、超滤过滤器及消毒装置;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清水箱、水景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连接所述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连接所述水景池及中水用水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于雨水的净化、储存和就地利用可以改善大楼周边土壤和空气的湿度与小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
本技术属于雨水循环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水体在建筑物空间中饰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它能通过和其他要素的组合,来形成诗意而又富有人性的空间。水能创造出影响人情绪的环境,静态的水不仅仅具有镜面反射效应,还具有净化环境、规划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环境色彩与环境气氛的作用。大面积的建筑物及建筑物外部的硬质铺装覆盖了原始的自然土层,一些不锈钢铺装材料的运用取代了自然土壤地表,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会阻止雨水的自然渗透,影响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导致雨水资源流失,这将违背绿色生态的设计原则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同时,建筑物的车库冲洗、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水景补水等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如果使用自来水,既需要花费大笔的运行费用,又造成了大量饮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本技术能够建筑物顶部及建筑物周边的雨水进行收集及利用,减少建筑物场地内雨水的流失,提高场地自身蓄水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及雨水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均设置于地下,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雨水汇总管、安全分流井、弃流过滤装置、阀门井及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砂滤罐、微孔过滤器、超滤过滤器及消毒装置;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清水箱、水景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连接所述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连接所述水景池及中水用水管道。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收集池采用混凝土池体,所述雨水收集池的进水口设置于雨水收集池的上部,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顶部设置有溢流口。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收集池与所述砂滤罐之间设置有雨水回用加压泵及混凝加药装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设置有浊度在线监测装置及余氯在线监测装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水箱包括第一清水箱及第二清水箱,所述第一清水箱连接中水用水管道,所述第二清水箱连接水景池,所述第一清水箱连接自来水补水管道,所述第一清水箱与所述第二清水箱通过带有阀门的管路连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清水箱通过反冲洗泵连接所述超滤过滤器的反冲洗端,所述超滤过滤器的浓水端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超滤过滤器的清水端通过阀门连接药洗水箱,药洗水箱连接药洗过滤器,药洗过滤器连接超滤过滤器,药洗水箱上设置有自来水补水口。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景池环绕建筑物设置,所述水景池与建筑物之间设置有连接带,连接带为可渗水结构,连接带的下方设置有蓄水槽沟,蓄水槽沟内设置有导流管,导流管连接至雨水汇总管。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带的表面低于路面的标高且高于所述水景池表面的标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对于雨水的净化、储存和就地利用可以改善大楼周边土壤和空气的湿度与小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雨水利用的相关景观措施的实施,使居民区的景观类型及空间层次更加丰富。(2)本技术中雨水经过初步净化过滤后,最后由“雨水银行”来接纳收集雨水。“雨水银行”是一种雨水储存和景观水体营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清水回用箱与镜面水景相结合的形式设计“雨水银行”,清水回用箱主要用于雨水短时储存与调蓄,镜面水景主要用于雨水的长时储存和景观展示。(3)本技术模拟了自然雨水的循环过程,从地表径流收集、传输净化途径和雨水储蓄系统三个阶段出发,充分利用雨水将其作为水景的水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景系统,减少了后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具有节约经济的意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的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清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清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水景池与连接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连接带1、水景池2、地下室顶板3、防水涂膜4、底层防水卷材5、下层防水卷材6、上层防水卷材7、玻纤布8、底板9、钢筋混凝土结构板10、防水砂浆层11、格栅沟盖板12、鹅卵石层13、疏水结构板14、土工布15、素土夯实层16、碎石垫层17、支撑角钢18、高分子防水层19、水泥砂浆结合层20、石材贴面21、安全分流井22、雨水汇总管23、溢流管24、弃流过滤装置25、阀门井26、雨水收集池27、排泥泵28、溢流口29、雨水回用加压泵30、混凝加药装置31、砂滤罐32、微孔过滤器33、超滤过滤器34、药洗水箱35、药洗过滤器36、消毒装置37、浊度在线监测装置38、余氯在线监测装置39、第一清水箱40、第二清水箱41、反冲洗泵42、自来水补水口43、照明灯具4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首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该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及雨水利用装置,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均设置于地下。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雨水汇总管23、安全分流井22、弃流过滤装置25、阀门井26及雨水收集池27。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砂滤罐32、微孔过滤器33、超滤过滤器34及消毒装置37。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清水箱、水景池2,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连接清水箱,清水箱连接水景池2及中水用水管道。下面结合上海的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为例进行说明。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大面积的建筑及硬质铺装覆盖了原始的自然土层,一些不透水铺装材料的运用取代了自然土壤地表。如不采取适当措施,会阻止雨水的自然渗透,影响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自然转化,导致雨水资源流失,这将违背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绿色生态的设计原则和新开发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同时,总部大楼车库冲洗、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水景补水等需消耗大量的水,如使用自来水,既需要花费大笔的运行费用,又造成了大量饮用水资源的浪费。上海市年降水量约为1271.9mm,雨量充沛,为雨水收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水景结构的设计包括雨水收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及雨水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均设置于地下,/n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雨水汇总管、安全分流井、弃流过滤装置、阀门井及雨水收集池;/n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砂滤罐、微孔过滤器、超滤过滤器及消毒装置;/n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清水箱、水景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连接所述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连接所述水景池及中水用水管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装置、雨水净化装置及雨水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均设置于地下,
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雨水汇总管、安全分流井、弃流过滤装置、阀门井及雨水收集池;
所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砂滤罐、微孔过滤器、超滤过滤器及消毒装置;
所述雨水利用装置包括清水箱、水景池,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连接所述清水箱,所述清水箱连接所述水景池及中水用水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采用混凝土池体,所述雨水收集池的进水口设置于雨水收集池的上部,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顶部设置有溢流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与所述砂滤罐之间设置有雨水回用加压泵及混凝加药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雨水循环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净化装置的清水端设置有浊度在线监测装置及余氯在线监测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利王策姚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琸源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