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9409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包括导向扭杆装置、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铰接,第一转向架上设置有一根一位车轴,第二转向架上设置有一根二位车轴,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中部均设置有与轨道上表面接触的走行轮;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连杆导向装置,连杆导向装置主动改变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之间的角度,解除对走行轮的纵向约束,使得走行轮在曲线轨道上纯滚动,没有任何横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跨座式单轨转向架曲线通过能力,提高了转向架直线运行横向平稳性,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降低单轨车辆走行轮在曲线上的偏磨和异常噪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制式的交通工具应运而生。单轨车辆作为一种中运量的轨道交通车辆,近年来在国内陆续推广应用。跨座式单轨车辆结构与铁道车辆差异较大,跨座式单轨交通作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的经典制式,具有转弯半径小,占地面积少,爬坡能力强乘坐舒适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但单轨车辆在过曲线时,在走行轮、导向轮和稳定轮的耦合作用下,使得走行轮容易发生侧倾和侧偏现象,胎面的侧向滑移量和侧向力将导致走行轮的偏磨。运行线路弯道较多,且曲率较小,使得车辆走行轮轮胎偏磨严重,不仅轮胎使用周期短,维修和保养费用大,而且导致走行轮胎附着能力大幅降低,使得跨座式单轨车辆驱动效率降低,制动距离拉长,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车辆在曲线轨道上运行时,容易造成走行轮轮胎偏磨严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包括导向扭杆装置、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可以呈“U”字形,第一转向架的封闭端和第二转向架的封闭端铰接,第一转向架开口端设置有一根一位车轴,第二转向架的开口处设置有一根二位车轴,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中部均设置有与轨道上表面接触的走行轮;导向扭杆装置与车体底架固定连接,导向扭杆装置与一位车轴一端铰接;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连杆导向装置,连杆导向装置包括与一位车轴端部铰接的第一连杆和与二位车轴端部铰接的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设置中间连杆,中间连杆上设置有三个铰接孔,两侧的铰接孔分别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自由端铰接,中间连杆绕中间铰接孔转动。以单轨车辆右转弯为例,在曲线轨道上,导向扭杆装置分别与一位车轴连接和前一车厢车体底架固定,导向扭杆装置迫使一位车轴顺时针转动,一位车轴顺时针扭动带动连杆导向装置动作;位于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右侧的连杆导向装置的运动过程为:第一连杆在一位车轴的扭动下,第一连杆向后运动,带动中间连杆绕中间铰接孔逆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的中间连杆带动第二连杆向前运动,进而第二连杆带动整个第二转向架相对于第一转向架逆时针转动。位于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左侧的连杆导向装置与位于右侧的连杆导向装置运动形式相反,车辆在弯曲轨道上行驶时,前后两车产生相对转角,连杆导向装置受力工作,主动改变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之间的角度,使得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之间呈现“八字形”,过曲线轨道时,将走行轮调整到曲线轨道的径向位置上,在这种位置下,走行轮为纯滚动,没有任何横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跨座式单轨转向架曲线通过能力,提高了转向架直线运行横向平稳性,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有效降低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轮在曲线上的偏磨和异常噪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进一步地,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还包括一根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下底面铰接的推拉连杆,推拉连杆辅助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相对转动,使得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在完全的轨道上行驶时,两者之间必然发生角度的改变。进一步地,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还包括构架,构架可以呈“H”字形,构架设置于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顶部,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上的走行轮分别设置与构架两端的开口内;中间连杆通过中间铰接孔与构架内侧壁铰接。进一步地,构架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块,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通过多个定位块与构架活动连接。构架可以加强整个转向架的强度,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为了驱动和制动走行轮,构架两侧上设置有制动装置,制动装置包括多个分别与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一端固定连接的制动盘和多个用于夹持制动盘的制动卡钳,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动力装置。进一步地,动力装置为电机。进一步地,为了限制走行轮在轨道上表面滚动,防止走行轮偏向,提高转向架的导向稳定性和抗倾覆性,提高车辆直线和曲线行驶的横线稳定性,构架两侧固定设置有多个导向轮,多个导向轮分别设置于一位车轴和二位车轴两侧,多个导向轮均与轨道侧壁接触,多个导向轮的轴线与走行轮的轴线垂直。进一步地,构架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一个轴线与导向轮轴线平行的安全轮,两个安全轮外壁与轨道侧壁之间的间隙为2~5cm。车辆正常行驶时,安全轮不与轨道侧壁接触,在导向轮失效时,安全轮提供故障保护,防止车辆倾覆侧翻,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的铰接处活动连接有一个与车架底部连接的中心牵引装置。中心牵引装置用于将整个转向架与车厢固定。进一步地,构架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两个与车架底部连接的空气弹簧,空气弹簧用于减少过滤掉从转向架向车厢传递的振动,改善车轮运行品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以及连杆导向装置的设置,解除对走行轮的纵向约束,使得走行轮在曲线轨道上纯滚动,没有任何横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跨座式单轨转向架曲线通过能力,提高了转向架直线运行横向平稳性,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有效降低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轮在曲线上的偏磨和异常噪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性。本方案中的整个转向架的设置对于跨座式单轨车这一类城市轨道交通减小轮胎更换频次、提高运行平稳性、节约运营维护成本以及降低环境噪声污染都有很大的益处。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铰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转向架和第二转向架铰接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构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导向扭杆装置;2、第一转向架;3、第二转向架;4、一位车轴;5、二位车轴;6、走行轮;7、连杆导向装置;701、第一连杆;702、第二连杆;703、中间连杆;8、推拉连杆;9、构架;10、定位块;11、制动盘;12、制动卡钳;13、动力装置;14、导向轮;15、安全轮;16、中心牵引装置;17、空气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包括导向扭杆装置1、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可以呈“U”字形,第一转向架2的封闭端和第二转向架3的封闭端铰接,第一转向架2开口端设置有一根一位车轴4,第二转向架3的开口处设置有一根二位车轴5,一位车轴4和二位车轴5中部均设置有与轨道上表面接触的走行轮6;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的铰接处活动连接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扭杆装置(1)、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所述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铰接,第一转向架(2)上设置有一根一位车轴(4),第二转向架(3)上设置有一根二位车轴(5),所述一位车轴(4)和二位车轴(5)中部均设置有与轨道上表面接触的走行轮(6);/n所述导向扭杆装置(1)与车体底架固定连接,导向扭杆装置(1)与一位车轴(4)一端铰接;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连杆导向装置(7),所述连杆导向装置(7)包括与一位车轴(4)端部铰接的第一连杆(701)和与二位车轴(5)端部铰接的第二连杆(702),所述第一连杆(701)和第二连杆(702)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杆(703),所述中间连杆(703)上设置有三个铰接孔,两侧的铰接孔分别与第一连杆(701)和第二连杆(702)的自由端铰接,中间连杆(703)绕中间铰接孔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扭杆装置(1)、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所述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铰接,第一转向架(2)上设置有一根一位车轴(4),第二转向架(3)上设置有一根二位车轴(5),所述一位车轴(4)和二位车轴(5)中部均设置有与轨道上表面接触的走行轮(6);
所述导向扭杆装置(1)与车体底架固定连接,导向扭杆装置(1)与一位车轴(4)一端铰接;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连杆导向装置(7),所述连杆导向装置(7)包括与一位车轴(4)端部铰接的第一连杆(701)和与二位车轴(5)端部铰接的第二连杆(702),所述第一连杆(701)和第二连杆(702)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杆(703),所述中间连杆(703)上设置有三个铰接孔,两侧的铰接孔分别与第一连杆(701)和第二连杆(702)的自由端铰接,中间连杆(703)绕中间铰接孔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下底面铰接的推拉连杆(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H”字形的构架(9),所述构架(9)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向架(2)和第二转向架(3)顶部,所述一位车轴(4)和二位车轴(5)上的走行轮(6)分别设置于构架(9)两端的开口内;所述中间连杆(703)通过中间铰接孔与构架(9)内侧壁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架(9)上设置有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龙刚梁树林池茂儒刘开成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