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楼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8990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楼梯模具,包括两侧模、两底模和两端模,所述两侧模底部安装有底模,所述两侧模的两端通过端模连接,所述两侧模、两端模和底模合并时之间共同围设成浇注腔,所述底座上设有导轨,所述底模及侧模上设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滑动的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端模一侧端通过合页与其中一侧模的侧端连接固定使其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端模另一侧与另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模顶端安装对拉工装、吊点工装和吊耳。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锥形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使得模具使用时可以得到精确定位,方便安装,方便、快速开合端模,减少模具构件数量,利于组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楼梯模具
本技术涉及预制构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制楼梯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出,装配式建筑体系如雨后春笋般正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发展。装配式建筑即在加工厂制作出相应的建筑预制构件,然后将预制构件运至工地进行组装。通过该体系以达到建筑短工期、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在建筑预制构件厂中,楼梯模具的优劣决定了预制楼梯的尺寸精确度、观感质量、生产周期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建筑预制楼梯模具具有易操作性、成本低、高效率、高品质的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立式楼梯钢制模具中,左端模和右端模均为独立结构,模具开合需要人工将左端模和右端模打开关闭,每生产一个构件就需要打开一次,然后取出楼梯预制构件,然后端模关闭,螺栓紧固组装,该种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端模开合的同时,左右端模需要重复定位,这大大影响了楼梯预制构件的精度,在实际生产中,左右端模经常开关闭合,左右端模与底模长时间的磨损,导致左右端模与底模的间隙越来越大,水泥砂浆从间隙中漏出,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梯模具,能够通过锥形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使得模具使用时可以得到精确定位,方便安装,方便、快速开合端模,减少模具构件数量,利于组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梯模具,包括两侧模、两底模和两端模,所述两侧模底部安装有底模,所述两侧模的两端通过端模连接,所述两侧模、两端模和底模合并时之间共同围设成浇注腔,底座上设有导轨,所述底模及侧模上设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滑动的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端模一侧端通过合页与其中一侧模的侧端连接固定使其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端模另一侧与另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模顶端安装对拉工装、吊点工装和吊耳。进一步的是,所述滑动装置包括一侧模及底模固定安装有滑动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下端安装有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在导轨上滑动。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外侧面设有加筋板,所述加筋板呈框架形式设置在两侧模外侧面。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及两端模的外侧面上均设有把手。进一步的是,所述对拉工装包括固定设置在两侧模的外侧面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端设有定位卡口,所述定位卡口上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上套设有定位套管,所述两侧模合并时丝杆位于定位卡口的外端通过螺母固定。进一步的是,所述两底模之间设有定位装置。进一步的是,所述吊点工装包括吊点架和圆管,所述吊点架固定设置在两侧模的上端面,所述圆管固定设置在吊点架上。进一步的是,所述对拉工装设有多组且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吊点工装设有多组且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两端头的上端面均设有凸梁悬挑挡板。进一步的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一底模内侧面设有的锥形定位柱,另一底模内侧面设有与锥形定位柱对应的定位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预制楼梯模具,楼梯端模通过拉动把手,自制合页转动实现开合,端模打开后,一般楼梯模具不设置合页,需要人力重新组合端模,合页方便了组装。楼梯模具的一侧模由滑动支架支撑,拉动把手,滑轮组在导轨上滑动,节省人力,无需行车起吊。两侧模及两底模合上时,锥形定位柱撞击定位孔,实现精确定位,方便安装。上部凸梁悬挑挡板边板焊在两侧模的端头的上端面,方便收光面收光。对拉工装由丝杆和定位杆组成,可保证模具外形尺寸准确。凸梁部分分别于两侧模做成整体,减小模具构件数量,利于组拆。通过锥形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使得模具使用时可以得到精确定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预制楼梯模具的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预制楼梯模具的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预制楼梯模具的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预制楼梯模具的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1、侧模;2、底模;3、端模;4、底座;5、导轨;6、滑动装置;7、合页;8、对拉工装;9、吊点工装;10、吊耳;11、台阶模;12、背模;13、滑动支架;14、滑轮组;15、加筋板;16、把手;17、定位杆;18、定位卡口;19、丝杆;20、定位套管;21、吊点架;22、圆管;23、凸梁悬挑挡板;24、锥形定位柱;25、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预制楼梯模具,包括两侧模1、两底模2和两端模3,所述两侧模1底部安装有底模2,所述两侧模1的两端通过端模3连接,所述两侧模1、两端模3和底模2合并时之间共同围设成浇注腔,所述底座4上设有导轨5,所述底模2及侧模1上设有滑动装置6,所述滑动装置6滑动的设置在导轨5上,所述端模3一侧端通过合页7与其中一侧模1的侧端连接固定使其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端模3另一侧与另一侧模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模1顶端安装对拉工装8、吊点工装9和吊耳10。如图1-4所示,本技术中的两侧模分别为台阶模11和背模12。进一步的是,所述滑动装置7包括滑动支架13,所述滑动支架13安装在背模12及固定背模12的底模2上,所述滑动支架13下端安装有滑轮组14,所述滑轮组14在导轨5上滑动。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1外侧面设有加筋板15,所述加筋板15呈框架形式设置在两侧模1外侧面。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1及两端模3的外侧面上均设有把手16。进一步的是,所述对拉工装8包括固定设置在两侧模1的外侧面的定位杆17,所述定位杆17上端设有定位卡口18,所述定位卡口18上放置有丝杆19,所述丝杆19上套设有定位套管20,所述两侧模1合并时丝杆19位于定位卡口20的外端通过螺母固定。进一步的是,所述两底模2之间设有定位装置。进一步的是,所述吊点工装9包括吊点架21和圆管22,所述吊点架21固定设置在两侧模1的上端面,所述圆管22固定设置在吊点架21上。所述圆管22内插装螺栓,所述螺栓固定预埋件。进一步的是,所述对拉工装8设有多组且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吊点工装9设有多组且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是,所述两侧模1两端头的上端面均设有凸梁悬挑挡板23。进一步的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一底模2内侧面设有的锥形定位柱24,另一底模2内侧面设有与锥形定位柱24对应的定位孔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预制楼梯模具,楼梯端模通过拉动把手,自制合页转动实现开合,端模打开后,一般楼梯模具不设置合页,需要人力重新组合端模,合页方便了组装。楼梯模具的一侧模由滑动支架支撑,拉动把手,滑轮组在导轨上滑动,节省人力,无需行车起吊。两侧模及两底模合上时,锥形定位柱撞击定位孔,实现精确定位,方便安装。上部凸梁悬挑挡板边板焊在两侧模的端头的上端面,方便收光面收光。对拉工装由丝杆和定位杆组成,可保证模具外形尺寸准确。凸梁部分分别于两侧模做成整体,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楼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模、两底模和两端模,所述两侧模底部安装有底模,所述两侧模的两端通过端模连接,所述两侧模、两端模和底模合并时之间共同围设成浇注腔,底座上设有导轨,所述底模及侧模上设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滑动的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端模一侧端通过合页与其中一侧模的侧端连接固定使其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端模另一侧与另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模顶端安装对拉工装、吊点工装和吊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楼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模、两底模和两端模,所述两侧模底部安装有底模,所述两侧模的两端通过端模连接,所述两侧模、两端模和底模合并时之间共同围设成浇注腔,底座上设有导轨,所述底模及侧模上设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滑动的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端模一侧端通过合页与其中一侧模的侧端连接固定使其进行开闭动作,所述端模另一侧与另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两侧模顶端安装对拉工装、吊点工装和吊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楼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装置包括一侧模及底模固定安装有滑动支架,所述滑动支架下端安装有滑轮组,所述滑轮组在导轨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楼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模外侧面设有加筋板,所述加筋板呈框架形式设置在两侧模外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楼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模及两端模的外侧面上均设有把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楼梯模具,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濮一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鼎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