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7819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运行轨道和能够在所述运行轨道上运行的车体,还包括用于安装在车体上且能够受磁力作用的永磁体、多个用于沿运行轨道延伸方向布置的电磁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电磁装置的电流强度和方向以在运行方向持续对所述永磁体产生牵引力和/或阻滞力的配电控制装置。在该轨道交通系统中,利用简单的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以使得车体上永磁体在行走过程中获得连续驱(制)动力,进而牵引车辆前进或停止,可以有效地实现非接触传力。综上所述,该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尚无法在真空管道中使用直线电机进行非接触性驱(制)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交通车体时效有了更高的追求。目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现有的四种交通工具(飞机、高铁、汽车、轮船)飞机是时效最好的长途交通车体。速度是每小时1000公里左右,但对于跨洲际运行速度还是慢了点,人们要乘十几小时,续航里程达不到还要转机,另外由于噪音等原因大多数机场都远离市区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机场征地范围大,建设成本高,乘机预留时间长还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时常延误,机票价格也不便宜,高空危险系数比地面危险系数大。综合上述,人们渴望一种更安全、更环保、更快捷、更舒适、更节能、更经济的新一代地面超高速交通车体出现,使宽广的七大洲四大洋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目前全球的技术方案有一个共性:磁悬浮及真空管道模式。即采用磁悬浮减少摩擦阻力,利用低真空管道减少管道里空气阻力来提速的想法是对的,但可操作性不是太理想。常导磁悬浮受到运行时不稳定,导向控制制约了其速度,超导磁悬浮是自稳定的,无需导向控制,然而迄今为止成本还是太高阻碍了其发展和应用。此外,无论常导还是超导磁悬浮,大气中时速达到400公里以上时,都有100分贝以上的噪音困扰。而且,进入真空管道又都遇到一个难已解决的散热问题。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尚无法同时达到非接触性驱(制)动和克服摩擦阻力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无法同时达到超高速运动下非接触性驱(制)动和克服摩擦阻力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运行轨道和能够在所述运行轨道上运行的车体,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能够受磁力作用的永磁体、多个用于沿所述运行轨道延伸方向布置且可变磁极的电磁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电磁装置的电流强度和方向以在运行方向持续对所述永磁体产生牵引力和/或阻滞力的配电控制装置。在该轨道交通系统中,在使用时,通过该配电控制装置的控制,可以对应改变电磁装置的电流强度和方向,进而增加磁场强度和改变磁极,以使得可以对永磁体产生连续的磁牵引(阻滞)力,进而对车体产生驱动或者制动。在该轨道交通系统中,利用简单的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以使得车体上永磁体在运行过程中获得连续驱(制)动力,进而牵引车辆前进,可以有效地实现非接触传力。综上所述,该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无法在真空管道中进行非接触性推进的问题。优选地,所述永磁体按照Halbach阵列布置,并固定安装在所述车体车头正前方四周以达与沿途螺线管产生的电磁场有最大的作用力。优选地,所述电磁装置为多个沿轨道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磁螺线管,所述配电控制装置能够改变所述磁螺线管直流电流强度和方向,所述车体能够在穿梭所述磁螺线管中运行和停止。优选地,还包括高速气动悬浮系统,用于在车体底部的围裙中形成一个高于外面大气压的足够大的压力差以使车体悬浮。优选地,还包括高压气流喷射装置,以能够在所述车体上方两侧横向方向喷射高压气流以用于减小车体晃动。优选地,所述车体的燕尾型底座下备有安全轮以能够在悬浮高度不够时放下。优选地,还包括运行管道,所述车体能够在所述运行管道中穿梭,所述运行轨道位于所述运行管道内且沿所述运行管道延伸方向延伸布置,所述运行管道沿延伸方向分布有多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中设置有压力控制开关阀以使得所述运行管道中气体单向排出。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运行管道并列设置的收集管道,至少一个所述排气孔出口端与所述收集管道连通,所述收集管道的出口具有风力发电机。优选地,沿所述运行管道布置有多个所述彼此之间隔离的所述收集管道,各个所述收集管道分别设置有所述风力发电机;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运行管道的顶部。优选地,所述运行管道间隙设置有应急平台,且沿所述运行管道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排烟装置;所述行走轨道为燕尾型槽型导轨,所述车体上具有与所述燕尾型槽型导轨相配合的燕尾型凸起底座。优选地,所述风力发电机能够向牵引所述车体的牵引系统供电,所述车体燕尾型凸起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保障所述车体安全用的安全轮的电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驱(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排气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收集管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应急平台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永磁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轨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位气垫车(ACV)悬浮系统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车体1、电磁装置2、配电控制装置3、运行管道4、排气孔5、收集管6、风力发电机7、应急平台8、燕尾型槽型导轨9、钕铁硼永磁体10,ACV悬浮系统11、排风扇12、围裙13。图7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系统,该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尚无法在超高速运动情况下同时实施非接触性驱(制)动和克服摩擦力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驱(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排气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收集管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应急平台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永磁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导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ACV悬浮技术原理悬浮机制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运行轨道和车体。其中车体1能够在运行轨道上运行,以通过运行轨道约束车体1的路径。具体的运行轨道是燕尾型导轨。具体的,在燕尾型槽型导轨9中,对应的,可以使车体1上具有与所述燕尾型槽型导轨9相配合的燕尾型凸起底座,而凸起中有ACV(AirCushionVehicle)悬浮机制结构,即高速气动悬浮系统,具体的可以是一个能够向车体燕尾型底座外喷出高压气流的压气机或者一台高速排风扇12,用于在车体1底部的围裙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运行轨道和能够在所述运行轨道上运行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能够受磁力作用的永磁体、多个用于沿所述运行轨道延伸方向布置且可变磁极的电磁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电磁装置的电流强度和方向以在运行方向持续对所述永磁体产生牵引力和/或阻滞力的配电控制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运行轨道和能够在所述运行轨道上运行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车体上且能够受磁力作用的永磁体、多个用于沿所述运行轨道延伸方向布置且可变磁极的电磁装置和用于控制所述电磁装置的电流强度和方向以在运行方向持续对所述永磁体产生牵引力和/或阻滞力的配电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按照Halbach阵列布置,并固定安装在所述车体车头正前方四周以达与沿途螺线管产生的电磁场有最大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装置为多个沿轨道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磁螺线管,所述配电控制装置能够改变所述磁螺线管直流电流强度和方向,所述车体能够在穿梭所述磁螺线管中运行和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速气动悬浮系统,用于在车体底部的围裙中形成一个高于外面大气压的足够大的压力差以使车体悬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气流喷射装置,以能够在所述车体上方两侧横向方向喷射高压气流以用于减小车体晃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燕尾型底座下备有安全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志发范江弟苏晶晶沈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佳迪达超导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