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及其留置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759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留置针及其留置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留置器包括留置器本体,留置器本体设有输入部、输出部和连通输入部和输出部的连接部;以及调节件,调节件设有伸出留置器本体外的伸出部和与伸出部相连的内置部,且内置部设置在连接部内,并贴设于连接部的内壁活动;内置部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孔、与第一流通孔相通的第二流通孔;其中,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可操作的配合连通输入部和输出部,可达到防止漏血漏液,污染操作台,并降低操作者感染风险,且实用更为安全可靠,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留置针及其留置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留置针及其留置器。
技术介绍
留置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留置器和留置器内用于穿刺和引导的针芯。目前,在留置针使用时,针芯通过留置器穿刺人体的静脉/动脉血管,见回血后,确认穿刺成功,将穿刺针芯抽出,留置器输出端可接通输液器具或压力传感器。现有的留置针,在使用其采血或输液时,操作者需用一只手紧按穿刺点上方的血管,同时另一只手抽出穿刺针芯并在留置器输出端接通输注管道或压力传感器。此时如果未按紧血管或操作动作不熟练,血液容易从血管流出留置器,污染操作台,甚至感染操作者。且在这过程中操作者也无法准备其他器件或进行其他操作,进而导致操作者使用不便。另外,在使用其采血或输液时,注药接头离留置针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输注特定液体或药物时,为排除液体和药物的干扰达到准确测定的目的,动静脉采血需抽排适量的血液后再次采血,丢弃的血液产生浪费,且反复采血步骤繁琐,容易造成漏血漏液和增加操作者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留置针及其留置器,使操作者在使用时,避免采血或输液过程中未按紧血管或操作动作不熟练致使血液从血管流出留置器,污染操作台,并降低操作者感染风险,且后续加药或抽血更加便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留置针的留置器,所述留置器包括:留置器本体,所述留置器本体设有输入部、输出部和连通所述输入部和输出部的连接部;以及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有伸出所述留置器本体外的伸出部和与所述伸出部相连的内置部,且所述内置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并贴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活动;所述内置部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相通的第二流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可操作的配合连通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本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设有与留置器本体连接部的内壁贴设并沿内壁活动的调节件,调节件的内置部上设有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当调节件活动至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同时与留置器本体输入部和输出部相通时,血液才可穿过,而在调节件活动至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不与留置器本体输入部或输出部任一个相通时,血液流通阻断,血液无法从留置器输出部输出,从而避免采血或输液过程中未按紧血管或操作动作不熟练致使血液从血管流出留置器,污染操作台,并降低操作者感染风险。且操作者使用过程中,也可去准备其他器件或进行其他操作,使得后续加药或抽血更加便捷。一实施例中,所述内置部为圆柱状,且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内置部外形匹配。一实施例中,所述伸出部具有轴杆,所述轴杆与所述内置部固定连接;所述伸出部还具有与所述轴杆连接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沿所述第一流通孔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第二流通孔轴向延伸;且第一导向部与第一流通孔位于同一侧,第二导向部与第二流通孔位于同一侧。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部与所述输出部共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共轴设置。一实施例中,连接部内具有容置所述内置部的容置区;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输入部和所述容置区的第一连通孔,以及连通所述输出部和所述容置区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分别可操作地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中的任意一个。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旁通;所述内置部上还开设有第三流通孔,所述第三流通孔可操作的与所述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中的任意一个相配合连通所述输入部与所述旁通。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和所述第三流通孔周向开设在所述内置部的侧壁上;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旁通与所述连接部内部的第三连通孔,且所述第三连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和所述第三流通孔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一实施例中,所述伸出部还具有第三导向部,且所述第三导向部沿所述第三流通孔轴向延伸,且第三导向部与第三流通孔位于同一侧。一实施例中,所述旁通上设有阻止件。一实施例中,所述留置针包括所述的留置针的留置器、和插入所述留置器内的针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留置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留置针针芯抽出时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调节件剖视图;图5是图2中B-B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调节件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的留置针的留置器进行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留置针的留置器。如图1和图2所示,留置针的留置器100包括:留置器本体10和调节件20。留置器本体具有输入部101、输出部102和连通输入部101和输出部102的连接部103,其中输入部101和输出部102基于连接部103相对设置,输入部101、输出部102和连接部103内部具有可使流体流通的流路。输入部102具有插入人体的针头104,留置针的针芯200可顺次穿过输出部102、连接部103和输入部101的针头104,穿进血管。如图1和图3所示,调节件20具有伸出留置器本体10外的伸出部201和与伸出部201相连的内置部202。连接部103内具有容置区,连接部103上还设有与容置区相通的旁通1031,内置部202设置在连接部103的容置区内,并贴设于连接部103的内壁活动。内置部202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孔2021a、与第一流通孔2021a相通的第二流通孔2021b和第三流通孔2021c,第三流通孔2021c可操作的与第一流通孔2021a、第二流通孔2021b中的任意一个相配合连通输入部101旁通1031。且第一流通孔2021a、第二流通孔2021b和第三流通孔2021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器包括:/n留置器本体,所述留置器本体设有输入部、输出部和连通所述输入部和输出部的连接部;以及/n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有伸出所述留置器本体外的伸出部和与所述伸出部相连的内置部,且所述内置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并贴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活动;所述内置部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相通的第二流通孔;/n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可操作的配合连通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留置器包括:
留置器本体,所述留置器本体设有输入部、输出部和连通所述输入部和输出部的连接部;以及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有伸出所述留置器本体外的伸出部和与所述伸出部相连的内置部,且所述内置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内,并贴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活动;所述内置部上开设有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一流通孔相通的第二流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流通孔和所述第二流通孔可操作的配合连通所述输入部和所述输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部为圆柱状,且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内置部外形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具有轴杆,所述轴杆与所述内置部固定连接;
所述伸出部还具有与所述轴杆连接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沿所述第一流通孔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第二流通孔轴向延伸;且第一导向部与第一流通孔位于同一侧,第二导向部与第二流通孔位于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与所述输出部共轴设置,且所述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二流通孔共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留置针的留置器,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内具有容置所述内置部的容置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凯杨瑞芝朱慧新刘宇珑梁敏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